華聲在線1月10日訊(通訊員 湯雪 記者 段涵敏) 1月8日上午10:13分,長沙市中心醫院住院收費處窗口前,一老一少兩婦人抱著一個1歲左右的幼兒驚慌失措、大喊呼救,同時兩人不斷爭搶著抱孩子,附近的一名保安人員發現孩子口吐白沫,想第一時間把孩子抱過來送去兒科急救,卻被兩個驚慌失措的家人連連推開......緊急時刻,一位年輕女醫生從腫瘤科住院部跑出來,敏捷地「搶」過孩子,直接往門外衝,女醫生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斷地跟孩子臉貼臉,去感知她的體溫……這一緊張刺激的場景剛好被當時的監控畫面記錄了下來。
監控中的女醫生是長沙市中心醫院腫瘤科的主治醫師蘇霽清,8日上午10:13分許,她像往常一樣查完房準備開醫囑,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嚎叫大哭。她出於好奇跑出辦公室一探究竟,看到住院收費科門口,一老一少兩位婦女在那大喊大叫,其中一位手中還抱著一個小嬰兒。收費處的工作人員隔著玻璃,一直喊著她們趕緊將孩子抱到兒科搶救,但兩人因為驚慌失措亂了陣腳,只知道一邊抱著孩子哭泣,一邊掐孩子的人中,旁人跟她們說什麼都完全聽不進去。保安要過去幫忙抱孩子,她們直接將其推開,周圍人見此情況,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據目擊者收費室的趙姐回憶說,當時孩子不斷抽搐,神志不清,家人抱不住,頭還重重地磕在了收費科窗前的大理石上,家人很慌亂,完全不知所措。
這時,蘇霽清醫生迅速衝上前,發現孩子臉色蒼白、雙眼上翻、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四肢抖動,病情十分危重,再拖下去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她二話沒說,果斷地從女子手中「奪」過孩子,直接往門外跑,瞬間消失在住院大樓外。
監控畫面顯示,在奔跑過程中,蘇醫生不斷用自己的臉靠近孩子的臉,感知她的呼吸。「我當時連家長臉都沒看清,只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孩子送到兒科搶救室去。」因為蘇醫生冷靜果敢的判斷,小孩被及時送到兒科搶救室救治,綜合診斷為急性胃腸炎並嬰幼兒驚厥,隨後兒科醫護人員及時做了鎮靜止驚、吸氧、補液等對症治療,目前孩子已轉危為安,9日下午由兒科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
事後記者了解到,孩子名叫小蕊,女,1歲,1月6日開始出現嘔吐、腹瀉、低燒等情況,每天嘔吐4-5次,拉稀6-7次,呈黃色稀水樣大便,社區購藥服用後病情仍反覆,8日清晨出現抽搐,家人才引起重視,將其送到醫院救治。
回憶起當時的緊急情況時,小蕊的媽媽對蘇醫生充滿了感激,自己和孩子奶奶當時已經慌亂得不知道辦才好,幸虧蘇醫生及時果斷的施救,才為孩子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機。
【新聞多一點】
嬰幼兒驚厥的「那些事」
長沙市中心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危松青
驚厥,俗稱抽筋、抽風、驚風、抽搐等,表現為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動、痙攣,兩側眼球上翻、凝視或斜視,神志不清;有時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牽動,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發作時間多在3~5分鐘內,可反覆發作。
嬰幼兒期是小兒驚厥的高發期,近年來,急性胃腸炎伴良性嬰幼兒驚厥已引起醫護人員的廣泛關注。一般來說,1-3歲嬰幼兒高發,秋冬季多發,無熱驚厥常於病程的1~5天發生,以全身性發作為主。若不及時處理,驚厥頻繁發或持續狀態,可危及患兒生命或使其遺留嚴重後遺症,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和健康。
一般來說,小兒出現驚厥3-5分鐘即能緩解,家人需密切關注孩子身體變化,緊急情況下,需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以防止各類意外傷害的發生:
第一步:將孩子平放,頭偏向一側,以防止胃內容積物反流導致的窒息,切忌在驚厥發作時給孩子餵藥。
第二步:用軟布(或手帕)包裹著壓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咬傷舌頭;同時用手絹或紗布及時清除患兒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驚厥發作時,孩子手腳可能會不斷抽搐、抖動甚至是僵直狀態,家長切莫強行掰直,可讓其處於自然狀態,以防止發生骨折的情況。
第四步:松解衣領、褲帶,保持患兒呼吸道暢通。
第五步:家長可以嘗試用手指捏、按壓患兒的人中、合谷、內關等穴位兩三分鐘,以緩解驚厥的狀態;並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若採取上述處理後,抽搐還不能平息,應立即送到醫院救治,切勿延誤治療時機;抽搐平息後,家長也不可掉以輕心,請及時檢查明確病因,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