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相非相 魔都小哨兵SH
在寶山南部,與嘉定、普陀交界地帶,有一塊面積僅5.98平方公裡的超能新材料科創園,開車五分鐘便能貫穿其中。從這裡向東望去,南大的生態智慧城正破繭而出,向南緊挨著的則是正在快速轉型崛起中的桃浦中以產業園。與周邊的熱鬧相比,這裡給人一種「靜悄悄」的感覺。
靜水深流。當走進這些色彩單調、線條粗獷的廠房,推開一扇扇密閉厚實的房門,看到、聽到、觸摸到一件件展品,感覺走進了一個微觀粒子構成的奇妙世界。在這裡仿佛一切都是物質的重新排列組合。不禁感慨,在大上海這樣一個不顯眼的小角落,竟然孕育著如此影響深遠、石破天驚的科技變革。
超矽·超碳·超導
作為晶片製造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矽片的質量尺寸和純度,直接決定了晶片的良產率。園區「超矽」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集聚了一批以申和熱磁、上海漢虹為代表的半導體企業。但超能園並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在超矽之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賽道——超碳,也是我們常說的石墨烯。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光學、電學和力學特性,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材料。特別是由石墨烯做成的電晶體,比矽快5-10倍,功耗不足1/10。但石墨烯的提取非常難。園區內的研究團隊,已經能讓一個幾百微米大小的石墨烯子晶在二維平面快速生長,2個半小時就能長成1.5英寸大小的單晶,速度和尺寸都創造了世界記錄。
在超矽、超碳之外,超導項目是超能園的另一塊金字招牌。高溫超導是最具潛力的電力工程技術,一根超導電纜,可以替代同樣粗細的六七根常規電纜。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運用超導電纜,不用擴建電站,就能大大增加輸電量。
自從2015年明確特色以來,園區聚焦「超碳、超導、超矽」這「三超」領域,瞄準石墨烯材料、超導電纜、半導體矽材料等前沿方向,吸引集聚新材料企業近60家,產業規模4年擴大4倍,一批領軍人才、龍頭企業、潛力項目紛至沓來。
一克·一噸·一百噸
這三個單位是從創新鏈角度講的。對新材料來說,「一克」,代表的是「0-1」的原始創新,實驗室的產出往往以克,甚至微克為單位。對石墨烯而言,「克」的問題已經不再稀奇,相關研究論文多如牛毛,但是高品質石墨烯材料的產業化之路仍然舉步維艱。
超能園如何打破「只開花不結果」的窘境,賦予「超級材料」產業化的「超級能量」?秘訣就在於在實驗室「一克」和產業化「一百噸」之間,解決好了「一噸」的問題。典型代表,就是石墨烯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臺。
「現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有個問題,就是科學家要做企業家的事,或者要求企業家成為科學家」,石墨烯平臺負責人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讓科學家專心致志地做實驗,讓企業家踏踏實實地做產品呢?」關鍵就是缺少一個中試、轉化、孵化的平臺。聚焦這個短板,園區參與共建石墨烯研發轉化平臺,建設了1萬平方米的專業化中試基地、近170臺(套)研發與中試設備,集聚30多名專家教授、13個高水平領軍團隊、21家企業。幫助研發團隊實現項目產品化,然後對接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由他們接力進入大生產階段。
「過去的園區就是招商引資,關注的只是企業。我們現在做的是要把園區變成一個生態系統,從研發到中試,再到做出一個產業。」相對於立竿見影的招引投資,十年磨一劍,需要的正是這樣的魄力和堅守。
今天·明天·後天
前沿新材料屬於典型的「後天產業」,但如何過好今天,挺過明天,抵達後天,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目前,園區的新材料產業規模20多億元,即使5年後再擴大4倍,依然不到百億級別。為了「活到後天」,園區在高端製造、生命健康領域也有所布局。用園區負責人的話說,「高端製造支撐園區的今天,生命健康引領園區的明天,前沿新材料成就園區的後天」。發展要有規劃、打法要有章程、部署要有節奏,這是超能園在108家開發區位列前排的心得。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超能園的昨天。園區創建於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撿到籃裡都是菜」,誰來買地就給誰。後來,園區順勢而為,利用地處嘉定和浦東中間點的區位優勢,依託兩地發達的汽車產業,集聚了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再後來,逆勢而進,2010年前後堅決淘汰服飾、五金公司等一批落後產能企業,騰籠換鳥引進創新型企業。到今天聚焦「三超」,園區已經能夠造勢起勢,在今天、明天、後天的謀篇布局中,牢牢把握住了發展的主動權。
在這個意義上,超能園的幾次毅然轉身,不也正是我們這座城市不斷化繭成蝶的縮影麼。
大圖:位於園區核心區域的城工科技綠洲項目
小圖:城工科技綠洲建設前
(本系列到此結束)
原標題:《【有模有樣】滬上特色產業園區之「超能新材料科創園」丨何以超能?》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