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啊,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33部經典電影解題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評]
/
《橋》海報
/
鐵山青士按:該帖系根據在下個人知見德國二戰題材經典故事片精心編評而成,旨在讓看厭了大話版美國二戰片和政治版前蘇聯二戰片的同好影友在觀賞二戰題材經典電影時多一種選擇、換一種口味,同時以歸納為整理、以推薦為盤點。冒頂「三十大經典」之名,實以在下個人認同的經典為歸,又以在下知見的經典為限。
該帖初稿編評於2007年6月,原題《看啊,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一個人的德國二戰片二十大經典》,2018年10月根據在下2009年8月以前觀賞二戰電影所編撰之解題與所搜羅之資訊大幅訂補重編:首先是刪略曾被在下誤當作德國電影的《午夜守門人》解題,增補《猶太人區》、《最後一艘U潛艇》、《百萬大逃亡》、《德國,蒼白的母親》、《當年我十九歲》、《靡菲斯特》、《施佩爾和希特勒》、《偽鈔製造者》、《柏林的女人》、《母親的勇氣》、《雅各布的謊言》、《柏林1948》、《刺殺希特勒》、《臺爾曼傳》等十四部影片解題,從而成為「三十大經典」(其實已有三十三部);其次是對內容和體例都存在欠缺的解題加以增補和整改,對內容和體例都相對完善完整的解題也稍作核檢以至訂補;最後是改隨機編號(不分先後)排列為按照出品(或發行或上映)年份先後編號排列,以便同好影友以及圈中好友進一步感受和考察德國二戰電影的變化和演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帖雖然大幅訂補重編於2018年10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在下現時的審美眼光和口味,但在下對所收影片的觀賞和對相關資訊的掌握卻基本上還是2009年8月以前的。與此同時,該帖還是將《午夜守門人》解題作為附錄保留了,又因故將《歐洲特快車》和《亂世啟示錄》兩部影片解題一併作為附錄。(2019年1月)
/
/
1.《兇手就在我們中間》(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or Us Die M rder Sind Unter Uns,我們中間的兇手,東德,1946)
戰後愛情與戰犯題材經典。民主德國第一部故事片,關注戰後納粹戰犯逃脫懲罰問題。德國導演沃爾夫岡·斯道特(Wolfgang Staudte)代表作。戰後,曾被迫在納粹集中營裡擔任軍醫的醫生回到已成廢墟的柏林,負罪感使他開始酗酒,而當他發現頗有名望的工廠主竟是雙手沾滿波蘭人民鮮血的納粹軍官時,仇恨又使他圖謀槍殺工廠主,然而,已經愛上他的集中營女難友卻在緊要關頭制止了他……仇恨之情難忍,男女之愛也不由自主。鏡頭語言和戲劇衝突均堪稱出色。【補註:據說在劇本初稿中,醫生是擊斃了工廠主的,後來根據蘇聯有關方面意見進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傳自行裁決。或有混同於德國導演弗裡茲·朗(Fritz Lang)代表作《M就是兇手》(M,M、可詛咒的人、兇手,德國,1931)者。】
/
2.《臺爾曼傳》(Ernst Th lmann - Führer seiner Klasse, or Ernst Thaelmann,恩斯特·臺爾曼——階級的領袖,東德,1954-1955)
戰前風雲人物傳記經典彩色巨片。德國導演庫爾特·梅切格(Kurt Maetzig)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小說改編。死於希特勒之手的德共領袖恩斯特·臺爾曼(Ernst Th lmann,1886-1944)傳記。影片分兩部,從一戰進入尾聲的1918年開始,到納粹行將覆滅的1944年結束,以臺爾曼作為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事業繼承人的生平事跡為依託,全面演繹了德共和魏瑪共和國的風雲歷史以及納粹興起的複雜背景。一個高尚、堅定的革命鼓動家的傳奇人生與悲劇命運。德共和工人階級的驕傲與悲哀。史詩氣質,宏大壯闊,引人入勝,令人唏噓。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補註:史載臺爾曼曾兩度參加德國總統大選,1933年3月被捕,1944年8月被害。早在1923年漢堡起義時就知道「光罷工是不行的,必須實行武裝起義」,但卻直到納粹興起也沒抓住槍桿子……實在是令人痛心。在該影片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最著名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曾三次被提及,其間還虛構了1932年臺爾曼送書給女一號主角的情節,而據在下所知,則該書全書是1934年才首次出版的。)
/
3.《橋》(Die Brücke, or The Bridge, or Le Pont, or El Puente, or Silta,最後的橋,西德,1959)
反戰與少兒題材經典黑白片。奧地利導演本哈德·維奇(Bernhard Wicki)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5年歐洲戰爭結束在即的德國小鎮,七名高三在讀的青春期少年在「保家衛國」的名義下被徵為國防軍新兵,並在老軍士長帶領下保衛一座德軍藉以轉移傷員和運輸補給的磚橋……老軍士長說走就走,德軍將軍說撤就撤,美軍坦克說來就來,磚橋突然變成要塞……不同的出身和故事,相同的青春和命運,最後七名少年只有一名倖存。無意義的戰爭與死亡,愛國心衝昏頭腦,好奇心戰勝恐懼。以小見大,緊張醒目。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補註:或有混同於南斯拉夫電影《橋》(Most,1969)者。2008年根據該影片重拍的同名彩色電視電影故事情節穿插死於德軍工兵之手的少年與身為戰爭遺孀的班主任女教師的不倫關係以及倖存少年與同班女生的純真愛情。】
/
4.《裸露在狼群》(Nackt unter W lfen, or Naked Among the Wolves,東德,1963)
集中營與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導演弗朗克·貝爾(Frank Beyer)代表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945年歐洲戰爭結束前夕,位於德國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波蘭囚犯和波共地下組織與德國納粹黨衛軍之間以爭奪一位可愛的猶太小兒為導火索的戰爭。已在集中營待了八年的波共地下組織領導人起初還很冷酷,不願意為藏匿猶太小兒而讓諸多難友受到牽連……戰爭最終在美軍接近布痕瓦爾德時總爆發。集中營裡的人性沉淪與救贖。敘述留有懸念,表現張弛有度。莫斯科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補註:該影片2015年又被德國導演菲利普·卡德爾巴赫翻拍為同名影片。除了該影片和《雅各布的謊言》外,弗朗克·貝爾還有一部《逗留》(Der Aufenthalt,東德,1983)也相當經典,只是主人公乖舛的遭遇看著比《雅各布的謊言》更難受,不如《雅各布的謊言》明朗明白和雅俗共賞。弗朗克·貝爾的作品好象都有以小見大的特點,也都有點黑色。】
/
5.《當年我十九歲》(Ich war Neunzehn, or I Was Nineteen, or Ich war 19, or J'avais 19 Ans,我十九歲、當年我十九,東德,1968)
戰爭青春題材傳奇人物傳記經典黑白片。德國導演康拉德·沃爾夫(Konrad Wolf)代表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945年柏林戰役期間,一位德裔蘇軍少尉軍官回到十一年前逃離的故鄉,成為負責戰時治安管理的小城司令官,在親身經歷奧拉寧堡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解放的同時,也親眼目睹了法西斯統治下小城的混亂、躁動和血腥……在一位夥伴意外死於德軍士兵的槍口之下後,他下決心留在故鄉參與戰後德國的重建。日記體敘事結構,散文化紀實風格,視角獨特,節奏從容,看待問題冷靜客觀,蘊含戰爭人性反思。(補註:十年前中文網絡上難見該影片檔案。IMDb該影片評分少見地高達8.3分。)
/
6.《雅各布的謊言》(Jakob, der Lügner, or Jacob, the Liar, or Jacob Le Menteur, or Jakub Lhár,撒謊者雅各布,東德、捷克斯洛伐克,1975)
戰時猶太人題材永恆經典。德國導演弗朗克·貝爾(Frank Beyer)代表作。根據波蘭裔德國猶太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4年的波蘭某地猶太人區,單身老店主偶然得到一條關於蘇德戰爭前線戰況的消息,並為阻止年青人做傻事而透露該消息,又為省卻麻煩而聲稱擁有收音機。不脛而走的消息既引發了憧憬和期待,也造成了恐慌和死亡……此後,老店主即被迫不斷編造新聞,以滿足難友們的心理需求……人是靠希望活著的。黑色幽默,極具張力,耐人尋味,令人心酸。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補註:該影片未明確交代故事發生時間。法國、美國、匈牙利曾於1999年聯手重拍該影片(為區別於1975年版,以英文片名「Jacob, the Liar」為原創片名,中文片名也譯作「善意的謊言」或「心靈DJ」或「騙子賈科伯」),將故事發生時間明確為1944年,從細演繹,大加改編,將主人公英雄化,讓謊言變成現實。搞怪熱鬧有餘,略嫌牽強刻意。中文網絡上的電影資料或有以1999年版充1975年版者。】
/
7.《鐵十字勳章》(Cross of Iron,西德、英國、南斯拉夫,1977)
硬派戰爭電影經典。美國導演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唯一戰爭題材作品。1943年的歐洲東線戰場,在出身貴族的德軍上尉心裡象徵最高榮譽的鐵十字勳章在厭戰的老上士眼裡卻一錢不值:「你為什麼那麼想得到鐵十字勳章?它只是一塊鐵而已。」他們之間的較量既是德軍官兵中兩種心態對立的白熱化,也暗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德軍官兵的視角。在充滿血腥、暴力的戰場上展現人性的高潔與卑汙。純戰爭,很男人。
【附註:二戰影友北歐海盜(極北天狼星)曾於2008-07-29 16:56在萬科周刊網站上回復在下該帖初稿稱,該影片雖然「導演和主演都是美國人,但它確實是如假包換的德國影片」,在下經查確認該影片確實是被當作德國電影來對待的。】
/
/
8.《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 or The Tin Drum, or Le Tambour, or Blaszany Bebenek, or Il Tamburo di Latta,錫鼓、拒絕長大的男孩,西德、法國、波蘭、南斯拉夫,1979)
戰前與戰時黑色幽默題材經典。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 ndorff)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經典小說(「但澤三部曲」其一)改編。1927年到1945年的德國邊遠小城,由兩男一女三人行產生的三歲幼兒在目睹成人世界的邪惡和醜陋(充滿性罪和政治謊言)後不想長大、結果停止長高直到20歲的故事,旁及三歲幼兒整個家族的乖舛命運。消極反抗的童話。荒誕、殘酷的超現實主義怪味豆,寓言式的德國社會風俗畫。混亂刺激,反動深刻,黑色震撼。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9.《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西德,1979)
聚焦戰爭後遺症的女性題材經典。德國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性感的柏林平民女子在納粹德國滅亡前夕倉促成婚,「一個晚上、半個白天」後,德軍軍官丈夫即開赴戰場……戰後,女主人公迫於生計做了酒吧女招待,在被明確告知丈夫已陣亡後遂與美軍黑人軍官同居……然而,造化弄人,丈夫並未陣亡……而在丈夫代她坐牢後,她又搭上了富有的法國工廠主……靈魂越來越墮落,生活越來越複雜……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傑出成就獎、讀者評審獎等三項大獎。
/
10.《德國,蒼白的母親》(Deutschland Bleiche Mutter, or Germany Pale Mother, or Allemagne Mère Blafarde, or Saksa, Kalvas iti,蒼白的母親,西德,1980)
戰爭女性與反戰題材經典。德國女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代表作。影片以一個德國女兒的視角演繹了一個納粹毒害德國和男人、戰爭禍害家庭和女性的故事,「很多東西在我見到之前就已經被破壞了」:戰前至戰後的柏林等地,一對非納粹男女的婚戀關係在一次次生離死別中逐漸變質的過程及其給飽嘗艱辛的妻子和生於戰時的女兒帶來的傷害……最後,人性扭曲、自私自利、象徵納粹的父親甩手走了,左臉癱瘓、了無生趣、象徵德國的母親為了女兒放棄了自絕的念頭。沉痛辛酸,冤屈無奈。以小見大,低調深刻。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法國《電影手冊》1982年度十佳電影。(補註:該影片片頭為一首同名長詩。)
/
11.《靡菲斯特》(Mephisto,梅菲斯特、惡魔,西德、匈牙利、奧地利,1981)
戰前小人物傳記經典。匈牙利導演伊斯特凡·薩博(István Szabó)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小說改編。希特勒上臺前後的柏林,一個善於在舞臺上扮演《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的德國二流演員以巴結納粹將軍情婦而成為柏林國家劇院經理,最後又因在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上演出出醜而被納粹拋棄……其間,納粹也給了他不少榮耀,但卻無法改變其心理上的猶太人身份自卑。人性扭曲時代小人物的自我出賣及其可悲終局:縱然你甘願與魔鬼合作,但卻改變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坎城電影節最佳劇本獎。(補註:據說該影片所本同名小說系根據一位在納粹時期曾大有作為的德國現代戲劇演員的生平事跡改編。關於主人公的猶太人身份及其帶來的心理上的自卑本是一個很深刻的主題,但在影片中並未得到深刻揭示。)
/
/
12.《莉莉·瑪蓮》(Lili Marleen,西德,1981)
戰爭小人物與愛情題材經典。德國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莉莉·瑪蓮」是一首響徹二戰歐洲和北非戰場的傳奇德語歌曲,曲調纏綿低回,歌音憂傷頹廢,充滿離愁別緒。由於訴說了士兵對情人的思念和對生命的留戀,因此深受交戰國雙方年輕士兵喜愛。該影片即以德國傳奇女歌手蕾兒·安德森(Lale Andersen)的小說為依據,演繹了這首歌曲背後充滿世俗氣味的悲歡離合故事:德裔猶太作曲家與德國夜總會女歌手的浪漫愛情悲劇。可看性很強,但美感不夠強烈(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容貌相對平庸),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性。【補註:在《紐倫堡大審判》(Judgment at Nuremberg,1961)裡,由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扮演的德國將軍夫人為美國老法官解讀《莉莉·瑪蓮》歌詞的一段道白很是觸動人心和讓人感傷:「……德國士兵知道自己將失去女友和生命。」「燈火燃燒著每一個夜晚,我知道你的腳步和你的去向。它燃燒著每一個夜晚,而我則久久不能忘。如果我受傷,還有誰跟你在一起,燈火下擁你入懷,莉莉·瑪蓮?」】
/
13.《從海底出擊》(Das Boot, or U-Boot 96, or Sukellusvene U-96, or Le Bateau, or Ypovryhio U-96 - Epistrofi stin Kolasi,潛艇風暴、特種任務、U潛艇96、U艇,西德,1981)
堪稱潛艇作戰與生存教科書的二戰海戰題材絕對經典大片。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1年德國海軍潛艇遭到首次重創後,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並摧毀英國商船的U-96潛艇乖舛、荒誕的戰爭命運:準備返航時已是第65天,受損嚴重兼燃料將盡,卻又受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執行新任務……即使在盟軍驅逐艦攻擊下不幸中彈、坐沉海底亦得以大難不死,卻在返航慶典中被盟軍戰機擊沉在德佔法國拉羅歇爾船塢裡……悲壯、沉痛的精神失落。U潛艇的堅不可摧與德國人的忍辱負重,毀滅人性的非常戰爭與耐受戰爭的非常人性。獨特深沉,宏大精細,驚心動魄,淋漓盡致,不覺深陷,令人窒息。奧斯卡最佳導演等五項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補註:該影片為R級片。據說該影片所本小說系根據二戰時期兩艘德國海軍U潛艇作戰經歷改編。西德、英國、法國曾於1985年聯合將該影片改編為同名六集電視電影,每集50分鐘。)
/
14.《史達林格勒戰役》(Stalingrad, or Stalingrado,決戰史達林格勒,德國、瑞典,1993)
以小見大、視角獨特的戰爭電影經典。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Joseph Vilsmaier)代表作。1942年至1943年,以年輕、英俊的中尉為首,從義大利戰場被派到蘇聯戰場的德軍小分隊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遭到肉體和精神雙重絕殺的經歷。史達林格勒漫無邊際的雪原就是德軍官兵的墳墓。未見德軍與蘇軍的正面對峙而慘烈、慘澹之情瀰漫螢屏,揮之不去。其間,淪為德軍官兵玩物的蘇德混血美女已不在乎被強暴、只求速死又不忍自決的情景尤其令人感到辛酸、苦澀。表現出色,製作精工,允為經典,只是略嫌目無全牛。莫斯科電影節金聖喬治最佳影片提名。(補註:有學者估計史達林格勒戰役總傷亡人數超過200萬人。說來德軍之所以慘敗,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他們比蘇軍少了一件棉襖。)
/
15.《最後一艘U潛艇》(Das Letzte U-Boot, or The Last U-Boat, or Viimeinen Sukellusvene, or Hitler's Last U-boat,最後一艘U艇、U-234死亡使命、希特勒的最後U型艇,德國、美國、日本、奧地利,1993)
海戰題材電視電影經典。德國導演弗朗克·貝爾(Frank Beyer)代表作。1945年蘇軍進逼柏林之際,載有原子彈製造原料鈾和設計圖的德軍U潛艇從德佔挪威港口出發,開始其預期兩個月的日本之行……其間,由於出發前使命即已洩露,U潛艇先後遭遇英、美海軍驅逐艦襲擊和威脅,同時希特勒死訊和納粹德國投降的消息也先後傳來……面對參加過「七月陰謀」的空軍將軍、效忠納粹的軍法官、盡忠職守的兩位日本海軍中校和技術官,厭戰卻盡職的大尉艇長將作何決斷?……末日旅程,內外交困,風雲突變,進退兩難。相當引人入勝,略嫌張力不足。
/
16.《母親的勇氣》(Mutters Courage, or My Mother's Courage,德國、奧地利、英國,1995)
戰時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導演米歇爾·韋爾霍文(Michael Verhoeven)代表作。1944年的布達佩斯,作為母親的匈牙利猶太婦女在德國納粹驅逐猶太人運動中經歷和見聞的種種。影片實際上沒多少情節,只是一次滿載匈牙利猶太人苦難和恐懼的旅行,注重群體的展示和氣氛的營造,充滿不成片段的回憶……只是在差不多最後20分鐘裡才出現了出人意表的轉機,從而導致了不可能發生的結果:女主人公以及被德國納粹的匈牙利走狗當作猶太人強姦、逮捕的匈牙利姑娘因德國納粹軍官開恩而躲過劫難……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17.《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or Gloomy Sunday. or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or Une Chanson D'amour Et de Mort, or The Piano Player,黑色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德國、匈牙利、法國,1999)
戰爭愛情題材經典。德國導演羅爾夫·舒貝爾(Rolf Schübel)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暢銷小說改編。一首被藝術家們廣為演繹的「自殺聖曲」背後的唯美悲情故事。戰前與戰時的布達佩斯,善良的猶太裔酒館經理及其美麗的女助手以及憂鬱的青年作曲家,兩男一女的三人行愛欲組合被外來的第四者——戰前的德國商人、戰時的納粹黨衛軍上校——所摧毀……五十年前恩遭仇報,五十年後子殺生父。醉人的死與痛心的愛,悲劇之外有悲劇。精心結構,精工製作,詩畫聲色,哀感頑豔。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補註:該影片未明確交代故事發生時間。史載德軍於1944年3月進佔匈牙利。鋼琴曲《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本為匈牙利猶太裔鋼琴師萊茲索·塞萊斯(Rezs Seress)作品,創作於1930年,早於影片故事發生時間十年有餘。】
/
/
18.《極地重生》(So Weit die Fü e Tragen, or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or Pako Siperiasta, or Hasta Donde Los Pies Me Lleven,我的腳可以走如此之遠,德國,2001)
閃耀人性光輝的戰後戰俘題材經典大片。德國導演哈迪·馬丁斯(Hardy Martins)代表作。根據德國作家同名傳記小說改編。1949年到1952年,戰後被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到東西伯利亞勞改25年的德軍少尉幾乎沒有成功希望的孤身搏命大逃亡……然而,胸懷悲憫的好人(含投懷送抱的雅庫茨克通古斯族年青寡婦)、不可思議的好運(含一路追捕他到伊朗邊境的蘇軍上尉在最後時刻對他網開一面)和堅強的求生意志卻最終成全了他。自由與愛遠在三年1.4萬公裡之外。驚心動魄,感天動地,神奇精彩,勵志陶性。米蘭電影節最佳男主角。(補註:該影片也是少見的揭露蘇聯勞改營虐待德軍戰俘真相的電影。據說,1959年西德根據該影片所本之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片長400分鐘的同名電視電影黑白巨片播出時曾造成萬人空巷效應。)
/
19.《無處為家》(Nirgendwo in Afrika, or Nowhere in Africa,何處是我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國,2003)
很文藝的戰時猶太人題材經典。根據德國女作家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1938年至1946年,正確地選擇了以永遠晴朗的肯亞為避難所的德裔猶太人三口之家的難民生涯,其間伴隨著漂亮、聰明的小女的身心成長和年輕、俊美的夫妻的精神與情感成熟。他們留在德國的親人都在那場戰爭中罹難了,而他們則在戰後經歷了在故土與肯亞之間作出選擇的痛苦……小小女人的視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補註:該影片為R級片。)
/
20.《玫瑰圍牆》(Rosenstrasse, or Rosenstra e, or The Women of Rosenstrasse, or Kvinnorna p Rosenstrasse,羅森斯查塞街、羅森斯塔塞街的女人們,德國、荷蘭,2003)
戰時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女導演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代表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943年的柏林,雅利安女人群體在她們的猶太丈夫被捕後堅持做猶太人的妻子、向蓋世太保抗議、千方百計救丈夫並奇蹟般獲得成功的故事。塵封在德國老婦記憶中的黑暗年代,雅利安女人身上透現出的人性光輝。伉儷情深執著一線生機,雲開霧散消融胸中塊壘。波瀾不驚而張力十足。其間有著德國貴族血統的女主人公的高貴氣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
/
21.《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 or Der Untergang: Hitler und das Ende des 3. Reichs, or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 or La Caduta: Gli Ultimi Giorni di Hitler,帝國陷落、垮臺、希特勒的最後12夜、覆滅,德國、義大利、奧地利,2004)
二戰風雲人物傳記經典大片。奧立弗·海施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代表作。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二戰傳記。根據德國作家同名歷史小說和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Bis zur Letzten Stunde)改編。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回憶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當柏林變成戰爭前線、狂人變成精神病人,帝國的黑夜也就無可挽回地降臨了。絕望背叛、驚恐執迷、頹廢崩潰、謀殺自殺……忽喇喇、昏慘慘,蘊涵德國人最深沉的痛苦與反思。史詩氣質,紀實風格,冷靜冷酷,逼真逼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補註:該影片為R級片,與《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2005)並稱德國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終戰三部曲」。影片中執著、沉著的納粹死黨戈培爾夫人三下五除二毒殺六名子女的情節尤其令人難以為懷。】
/
22.《第九日》(Der Neunte Tag, or The Ninth Day, or Pfarrerblock, or Le Neuvième Jour, or Devát den,德國、盧森堡、捷克,2004)
戰爭宗教題材經典。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 ndorff)作品。根據盧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記體小說改編。1942年,被關在納粹德國達紹集中營的盧森堡天主教神父為期九天的「假期」生活:納粹德國的新宗教政策與天主教教會的兩難處境,天主教神父的神聖信仰與世俗感情,生命、自由與信仰、良知之間的鬥爭……選擇做耶穌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關於猶大與耶穌關係的道德思考。籠罩死亡,瀰漫悲哀,思辯可嘉,壓抑難堪。男一號主演長相相當怪異,眼神有點空洞。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補註:據說該影片拍攝只花了24天時間,是典型的小成本製作。)
/
23.《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or Elite Für den Führer,精英教育、納粹軍校,德國,2004)
戰爭少兒題材經典,德國人審視二戰的新視角。德國導演丹尼斯·甘賽爾(Dennis Gansel)代表作。1942年,出身於工人家庭、因在拳擊方面擁有天賦而被納波拉(Napola)軍事寄宿學校破格錄取的17歲少年在接受魔鬼式、非人道的納粹精英軍事訓練過程中所經歷的理想幻滅和心靈救贖,其間穿插他與善良、敏感的高官之子跨越社會階層的同性情誼。黑暗年代納粹少年的人生追求與人性思考。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補註:影片中有一個反戰情節堪稱非常震撼人心:校方為了訓練學生們的作戰本領,竟在樹林裡安排一群蘇聯少年供學生們獵殺,學生們懷著興奮的心情上陣,可看到與他們同齡的少年們悲慘地死去時,大家都沉默了。該影片與《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
/
24.《刺殺希特勒》(Stauffenberg, or Operation Valkyrie, or Stauffenberg, L'attentat, or Agent Spécial, or Zamach w Wilczym Szańcu,暗殺希特勒、史陶芬伯格、刺殺大行動,德國,2004)
反戰題材經典電視電影。德國導演喬·拜爾(Jo Baier)自編自導代表作。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影片以納粹德國國防軍獨眼獨臂上校克勞斯·馮·史陶芬伯格(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1907-1944)為中心,真實再現了號稱「女武神行動」(Operation Valkyrie)的1944年「七月陰謀」事件始末。其間刺殺希特勒行動發生在東普魯士拉斯登堡(今波蘭克特欽)德軍軍事總部,過程扣人心弦,結果令人扼腕。旨在結束災難的行動卻帶來災難。表現堪稱生動細緻,只是故事本身缺乏懸念,而德國藝術家似乎也不太願意在一個嚴肅的歷史事件上玩一些故弄玄虛的花樣。【補註:史載「七月陰謀」事件發生後,近5000人因涉嫌參與政變或反希特勒而被殺害,克魯格(Günther von Kluge)、隆美爾(Erwin Rommel)二元帥先後被迫自殺。該影片對於史陶芬伯格如何從希特勒信徒變成希特勒死敵的交代只花了15分鐘,稍嫌蜻蜓點水。美國曾於2008年聯手德國將該電視電影重拍為電影(為區別於2004年版,英文片名題為Valkyrie,中文片名仍為《刺殺希特勒》),由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導演,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等領銜主演。】
/
25.《尋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 or Go for Zucker: An Unorthodox Comedy, or Monsieur Zucker Joue son Va-tout, or Zucker,德國,2004)
德國第一部戰後猶太人題材經典輕喜劇。瑞士導演丹尼·雷維(Dani Levy)代表作。圍繞母親的後事和遺產,四十年不相往來的兩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為老不尊、兒女亂倫、為財和解、百無禁忌的鬧劇和活劇。對於戰後半個多世紀猶太人生存狀態和猶太教傳承狀況的思考和諷刺:希特勒沒能滅絕猶太民族,而猶太民族卻在戰後半個多世紀中不斷地自我滅絕著……血親陌路,可笑可悲,以小見大,深刻辛辣。德國洛拉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等六項大獎。(補註:據說該影片投資僅為150萬歐元,但卻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和不俗的票房收入,而且出乎意料地深受德國評論界和猶太領導人讚賞。)
/
26.《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or 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索菲·斯庫勒:最後的日子、最後的蘇菲史庫、索菲·紹爾、希望與抗爭,德國,2005)
反戰與戰爭女性題材傳記經典。德國導演馬克·羅斯曼(Marc Rothemund)代表作。德國民族女英雄索菲·斯庫勒(Sophie Scholl,1921-1943)傳記。1943年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的慕尼黑,反希特勒秘密組織成員斯庫勒兄妹等三人因派發傳單而被捕……面對納粹法庭走形式的死亡審判與蓋世太保審訊官的同情建議,女主人公決絕地堅持自己的信念……黑暗年代德國熱血青年的無謂犧牲,衝動與勇敢帶來自身難以承受的悲劇後果。簡單豐富,犀利沉痛。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柏林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德國洛拉獎最佳女演員。【補註:Sophie Scholl亦有譯作「索菲·朔爾」或「索菲·蕭爾」者。該影片與《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並稱德國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終戰三部曲」。】
/
/
27.《施佩爾和希特勒》(Speer und Er, or Speer and Hitler: The Devil's Architect, or Paholaisen Arkkitehti - Hitler & Speer, or Speer och Hitler,末路梟雄、施佩爾與希特勒,德國,2005)
戰犯題材傳記電視電影經典巨片。納粹德國軍備、軍需及軍火部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1905-1981)二戰傳記片。德國導演亨利希·布裡勒(Heinrich Breloer)代表作。全劇共分三集(日耳曼狂魔、紐倫堡審訊、判刑施潘道監獄),藉由主人公回憶再現一代「魔鬼建築師」在1930年至1945年中與希特勒的風雲際會,同時演繹他在紐倫堡審判和20年鐵窗生涯中的表現。其間穿插大量歷史紀錄片片段以及對主人公兒女和在世同輩親友的採訪。創新形式,時空交錯,不失節奏,饒有趣味。(補註:作為第三帝國首席建築師、戰時納粹德國部長和希特勒密友,主人公在紐倫堡審判中曾備受爭議:他到底算不算罪大惡極?該電視電影的結論是主人公隱瞞了一些重大犯罪事實。其間,主人公麾下一群建築師戰後贊助主人公家人生活和子女學業的情節頗令人感動,而赫斯、鄧尼茨等戰犯在監獄中的表現則相當搞笑。)
/
28.《柏林1948》(Die Luftbrucke - Nur der Himmel War Frei, or Airlift,空投柏林、柏林空運,德國,2005)
戰後國際關係與跨國愛情題材電視電影經典大片。德國導演德諾爾·扎哈維(Dror Zahavi)代表作。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影片再現了1948年至1949年15個月間西柏林遭遇蘇聯封鎖的全過程。戰後的西柏林,與小兒相依為命的德國少婦通過應聘成為美軍柏林軍部秘書,並在戰時從軍前往蘇聯戰場的醫生丈夫杳無音訊而西柏林230萬市民又面臨饑寒、疾病、死亡威脅的情況下與將軍上司相愛了……正當二人同心共赴西柏林之難時,丈夫卻突然回來了……更要命的是,隨後少婦又懷上了上司的孩子……戰後德國及其男人的悲哀。航空史上規模最大的救援物資空投行動。好看,略嫌缺乏深思。(補註:史載西柏林遭遇蘇聯封鎖長達462天系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領土支配方式上產生不可調和的分歧所致,而導火索則是美、英、法三國在西柏林屯駐重兵和意圖在德國西方佔領區建立新的德意志國家。該事件開美蘇冷戰先河,史稱柏林封鎖,又稱第一次柏林危機。該影片中文片名或有譯作「空中大撤退」者,非也。)
/
29.《猶太人區》(Ghetto,猶太失樂園、民族聚居區,德國、立陶宛,2006)
戰時猶太人題材經典。立陶宛導演安德裡尤斯·朱塞那斯(Audrius Juzenas)代表作。根據以色列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1年至1943年的維爾紐斯,德國納粹統治下立陶宛猶太表演藝術家悲涼、屈辱、乖舛的命運:面對乖張、變態與殘忍的蓋世太保軍官,他們的生存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生死博弈遊戲。其間,猶太警長的正義、權變與妥協、猶太表演藝術家的智慧、抗爭與犧牲皆令人印象深刻。猶太人的自我救贖。豐富細緻,戲劇性強,悲情有張力,表現可回味。
/
30.《空襲德勒斯登》(Dresden, or Dresden - Das Inferno, or Dresde 1945, Chronique D'un Amour, or Das Drama von Dresden, or Dresden i L gor,德勒斯登的悲劇/德勒斯登大戰:烽火兒女情/轟炸德勒斯登/德勒斯登大轟炸,德國,2006)
戰爭愛情題材上下集電視電影經典大片。羅蘭·蘇索·裡希特(Roland Suso Richter)作品。1945年,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美英盟軍大規模轟炸前後,被德軍擊落的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機組成員倖存者在逃生中邂逅豐滿甜美、即將訂婚的德國女護士,由施以援手到萌生好感,女護士的多情芳心開始在敵國不速客與助理醫師未婚夫之間徘徊……浪漫的女人總是更容易被陌生的男人吸引。二戰中「一個帶有懲戒意味的悲劇」,德國人心中難言的痛和怨。盪氣迴腸,愛欲無端,避重就輕,識見無奇。超越國界的世俗愛情衝淡虛化了德國人也是受害者的深層主題。【補註:軍事目標的缺乏、以平民死亡為代價(造成了大約2.5萬人死亡,據說當時城內尚有超過30萬名來自德國東部前線的難民)以及德勒斯登在歷史文化上重要地位(素有「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之譽)使得人們普遍視德勒斯登轟炸為過度侵襲。據說該電視電影投資高達1000萬歐元,可惜未能聚焦備受爭議的德勒斯登轟炸本身。】
/
31.《偽鈔製造者》(Die F lscher, or Der F lscher, or The Counterfeiter, or Falszerze, or F rfalskaren,偽幣製造者、造假幣的人、伯納德行動、偽鈔風暴,奧地利、德國,2007)
戰前集中營與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導演斯戴芬·盧佐維茨基(Stefan Ruzowitzky)代表作。根據真實人物回憶錄改編。1936年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納粹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精心挑選集中營中具有特殊手藝的犯人,大量偽造英磅等外國流通紙幣,妄圖通過搞亂金融市場達到削弱英國等德國同盟反對國家的經濟實力。有著猶太人身份的一號主人公可以說是一位頗具天分的藝術家,也非常富有生存智慧,當他與一組犯人專家被迫為納粹做這一切時,卻有一位拍檔不但拒絕為納粹效勞,還試圖阻止行動計劃,從而使主人公陷入一個道德與生存相衝突的進退兩難之境……寓民族歷史反思於個人危難選擇中。視角獨特,情節緊湊,堪稱深刻,只是略嫌不瘟不火和厚重不足。卡爾·馬克維斯(Karl Markovics)、奧古斯特·迪赫(August Diehl)、大衛·史崔索(Devid Striesow) 等主演。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補註:影片一號主人公起初只是一個秉持「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生理念的人、只想著如何賺錢,甚至說:「當你可以用錢來賺錢的時候,為何還要用藝術來賺錢?」)
【附註:經二戰影友北歐海盜2008年7月底至8月初在萬科周刊網站上指出(雖然風格「另類了一些」,但《偽鈔製造者》其實是「最名正言順的德國片」,「由於故事涉及到了敏感話題,所以有不少人將它和《帝國的毀滅》相提並論,有評論員認為這兩部作品都讓納粹回歸人性,沒有簡單地臉譜化,是德國電影人成熟的表現」),在下經查確認該影片確實是被當作德國電影來對待的。】
/
/
32.《百萬大逃亡》(Die Flucht, or March of Millions, or Flucht und Vertreibung, or En Fuite,大遷徙、大遷移,德國,2007)
戰爭女性與難民題材上下集電視電影經典大片。德國人反思二戰的新視角。德國導演凱伊·威索(Kai Wessel)代表作。1944年的東普魯士,八年前逃婚出走的女伯爵帶著冰雪聰明的私生女回到故鄉,在女承父業的同時答應履約嫁給已是納粹少校法官的伯爵。但隨著蘇聯紅軍大舉進攻,一切都改變了:納粹當局以死相脅也擋不住法軍戰俘和當地居民的奔逃……長達四個月的逃亡旅程充滿恐懼、死亡和苦難,卻也最終成就了女伯爵與戰俘首領超越階層、地域和種族隔絕的不道德愛情。東普魯士人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經受的戰爭苦難。不事張揚而神形兼備,未見高潮也不覺平淡。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電影金獎。(補註:該影片女主角智慧、高貴和堅韌的形象尤其令人難以忘懷。影片中有蘇軍士兵槍殺德國平民和強姦德國婦女的情節。)
/
33.《柏林的女人》(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or A Woman in Berlin,柏林女人,德國、波蘭,2008)
戰爭女性與愛情題材經典。德國導演馬克斯·法貝爾布克(Max F rberb ck)代表作。根據德國女記者同名日記體作品改編。1945年德國投降前後的柏林,作為受害者的德國美女記者與作為佔領者的蘇軍官兵的關係變化和情感糾葛:從害怕被強姦到不怕被強姦、從選擇佔有自己的對象到愛戀保護自己的蘇軍少校……愛情得到又失去,男人回來又離開……德國婦女劫難的觀照與蘇軍士兵暴行的反思。國破民賤,心痛無言,客觀內斂,細緻出色。(補註:該影片為在下所見第一部以二戰中蘇軍士兵姦淫德國婦女暴行為主題的電影。如何看待蘇軍士兵將柏林當作妓院?——沒露面的納粹軍人說,「與我們過去四年對他們所做的相比,俄國人做的只是皮毛。」蘇軍少校說,「這幾分鐘算什麼?」德國婦女成為納粹替罪羊無疑也是戰爭煙塵的一部分……片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蘇軍少校已被「調離」後自言自語道,「鳥兒、鐘聲都安靜下來,就是這樣。」)
/
/
【附錄一】
訂補重編稿刪略的《午夜守門人》解題
/
《午夜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狂戀、魂斷多瑙河,[義大利、美國、]西德,1974)
戰爭女性與情色題材經典。義大利女導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備受爭議的代表作。1957年的維也納,作為著名歌劇指揮家夫人的女主人公無意中認出賓館的夜間守門人竟是戰時虐待過自己的德國納粹集中營軍醫,肉體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靈魂求救的亢奮,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間守門人極度危險的懷抱……戰爭與性不可磨滅的肉體記憶,觸及了一個隱藏於女人內心的隱秘世界。(補註:該影片為R級片。)
【附註:經二戰影友北歐海盜2008-07-29 13:17在萬科周刊網站上指出(「《午夜守門人》雖然有德國人參與,但主拍國……是義大利和美國」,發行公司也是義大利和美國的),在下發現自己確實搞錯了該影片的國別。】
/
【附錄二】
在下不認為屬於德國的兩部二戰電影解題
/
1.《歐洲特快車》(Europa, or Zentropa,戰後餘生、歐羅巴,丹麥、瑞典、法國、德國、瑞士,1991)
魔幻現實主義戰後犯罪題材經典。丹麥導演拉斯·馮·特裡爾(Lars von Trier)代表作,歐洲三部曲其三。1945年至1946年,末世般滿目瘡痍、暗無天日的法蘭克福,秉持理想回歸故裡的德裔美國青年在成為特快列車乘務員經歷恐怖、苦難並遭遇毀滅的故事:邂逅女巫般誘惑的鐵路巨頭之女並與之相愛成婚,目睹納粹兒童槍殺新任市長、鐵路巨頭因不堪恐嚇而自殺,耳聞美國軍政府絞殺納粹匪徒、沒收鐵路巨頭身後產業,因愛妻遭綁架而被迫為納粹匪徒爆破列車,卻不料愛妻也是納粹分子……於是一切都結束了。在泥沼和夾縫中生存之痛苦。戰爭不是說結束就能結束的。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最佳藝術貢獻獎、技術大獎。【補註:該影片藝術風格極為強烈,黑白基調震懾,彩色點綴刺激,催眠般的靈魂獨白令人發瘋。歐洲三部曲前兩部為《犯罪元素》(Element of Crime,1984)和《瘟疫》(Epidemic,1987)。】
/
2.《亂世啟示錄》(Der Unhold, or The Ogre, or Le Roi des Aulnes, or L'orco, or Sodan Lapset,魔王、暴力啟示錄、殘暴的人、怪胎,法國、德國、英國,1996)
戰俘題材經典。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 ndorff)代表作。根據法國作家寓言小說改編。原文片名「Der Unhold」意為『食人魔』。孤獨、善良的小夥子被小女孩的惡作劇送上了戰場,又不走運地成了德軍的俘虜……在意外成為「戰爭城堡」日常事務協管人員以及軍事學校受訓少年看護人員後,他遇到了許多事情,也思考了許多問題……側寫納粹的神學以及戰爭對人的摧殘,畫面平穩洗鍊,風格冷靜寬容,富有啟示意義的述說有著神話傳奇跨越時空的縱深。【補註:該影片所本小說為問世於1970年的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寓言小說《榿木王》(Le Roi des Aulnes)。】
/
《從海底出擊》海報
/
(2020年10月重訂,改原題《看啊,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德國二戰電影經典33部解題》為現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