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駿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
近日,《求是》雜誌以《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題,首次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去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的主要內容,引起全國教育界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 「教師重要,就在於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該讀懂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也要不斷地給自己賦能,在積極正向的期待和評價中不斷實現自我師德水平的提升,盡其所能地培養和成就更多孩子,肩負起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讀懂——新時代師德建設的前提與基礎
讀懂時代需求——使命與情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如今,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教育發展決定文明程度,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也空前突顯。因此,關於教師的「肩膀」也有了這樣的描述:「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肩膀挑著民族的未來」。
關注教師,關注教育,關注師德建設,既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百年大計」。當代教師要明確使命,心懷天下,情系家國,為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貢獻自己的積極力量。
讀懂自我的使命——責任與擔當
如今的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傳授知識早已不是新時代教師的唯一工作內容了。國家和社會期待每一位教師在立德樹人的路上,成為「嚴而不縛,愛而不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四有」好教師。作為教師,讀懂自己的內心很重要。「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老師」?自己準備如何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這些都是每個教育者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內容。
不斷地堅定理想信念、涵養高尚情操、豐富學識、豐盈內心,以昂揚的精神面貌和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讀懂學生的需求——面向當下、贏在未來
教育是服務於人的發展,服務於未來的。兒童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教育要讓每個孩子具備走向社會的生存與適應能力,能夠運用知識探索世界,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就是希望我們的教育真正回歸到教育本質上來,讓教育引領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老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我們究竟要給孩子怎樣的未來?我們又究竟該怎樣成就每一個孩子?在深入的理論學習和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培養適合當下孩子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和素養,培育適合中國國情又能走向世界的教育「土壤」,這是每個教育者在讀懂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正在努力的,也是每個教育者為了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正孜孜不倦探索的。
賦能——新時期師德建設的主要策略
賦能就是調動每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管理者要有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用人用其善。突破局限,共享共建共治,把每個人的能力都最大化地挖掘出來。
心靈賦能——培養職業幸福感
為自己的心靈賦能,就是要讓優秀文化滋潤自己的內心。教師隊伍的建設離不開終身學習,只有終身學習的老師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終身學習意味著教師對優秀文化的不斷汲取,用優秀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與此同時,以廣博的胸懷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博採眾長,擴寬視野。
為自己的心靈賦能,就是要鍛造自己,為自己的職業幸福感賦能。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除了來自於教師的自我成長,還來源於學生的成長。「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係一旦建立,學生對老師所教就會格外地感興趣,學生對老師所願也會格外地積極主動踐行。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鑄就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而且為教師「言傳身教」,傳播優秀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人格賦能——培養科學價值觀
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願望。就基礎教育的小學而言,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陣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在「全員育德」、「全學科育德」教育的引領下,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的教育和正能量的洗禮,是培育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團隊賦能——激發團隊活力
為了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學校需要打造一個具有韌性的教師團隊,為團隊賦能,有明確的團隊目標,教師與教師之間互信互助也很重要。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筆者認為,要特別重視教師閱讀素養的培養。21世紀是一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的世紀,讀書本應是做教師最為基礎的「工作」。我們要鼓勵教師讀經典,搭設平臺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聽書、讀書、分享好書,努力打造「學習型校園」,努力培養「學習型教師」,積極吸收並傳播優秀文化。
正期待——自下而上的師德評價
2018年1月,教育部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著力解決師德失範、學術不端等問題。師德考核評價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培養和塑造「四有」新人,從而保證教育行為符合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我們認為良好的師德評價應該源於教師內心萌發的對教育行為的期待。傳統意義自上而下的師德評價,對於教師來說更多地是「他人要求」,為了達到這一要求而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從短時間來看非常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則容易出現「反覆」,對於教師的引領來說生命周期較短。筆者認為,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的師德評價機制有利於良好師德的形成。可經過自下而上廣泛徵集、實踐論證,形成基本框架和細目後,再經過民主討論決議,並組織集體學習,二次實踐論證後,對經過民主討論並進行過二次實踐論證後的討論決議進行可行性評價和修訂。整個過程,每位教師對新時期師德要求都要進行深入思考,結合實際達成相對一致的意見,多次實踐多次修訂,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也相對人文的引領教師的自我成長、自主發展的師德評價機制。
文化只有發展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傳播才具有影響力。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興盛、民族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文化這片沃土,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肩負起優秀文化的傳承重任,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該發揮教師的職責,在校園內外播撒優秀文化的種子,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時刻不忘傳播和弘揚優秀文化的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