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文化:死者在棺,生者「狂歡」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新媒體部 新聞周報

「棺材在肩,穩中帶顛,非洲小夥,送你上天」。2020年,抬棺的黑人小哥成了「最火男團」。一行七人,衣著精緻,肩上扛著棺木,配上洗腦的BGM,踏著魔性的舞步,面帶笑容地走來,這樣的視頻如今在網上鋪天蓋地。葬禮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沉重的,我們看到「黑人抬棺」視頻被濫用時難免會產生疑惑,這難道不是惡搞嗎?

據維基百科,這些黑人小哥來自非洲加納共和國(Ghana)阿散蒂地區,是專業的護柩者團隊(Dancing Pallbearers)。在加納,葬禮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通常會持續好幾天。加納人民認為死亡並不是值得傷心的事,在他們信奉的理念中,葬禮是慶祝逝者生命的時刻——從前往事隨風去,唯有快樂留人間。於是他們廣邀賓客,不惜資財,舉辦隆重而不失活潑的抬棺儀式,甚至還會定製棺木。在這樣的儀式背後,其實蘊含著加納獨特的喜喪文化。

黑人抬棺的場景

加納人把棺木定製成魚的形狀

除了加納的「黑人抬棺」,喜喪文化還有許多的表現形式。比起一知半解地戲謔調侃文化差異,我們或許更應該主動地去了解這些獨特喪葬文化的全貌,形成一個更全面的生死觀念。

一些值得我們了解的喜喪文化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至樂》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妻子去世,未見哭泣卻鼓盆而歌,惠子見後頗為不解,並出言斥責。莊子則表示,生死的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樣運行不止,妻子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自己卻還要哭哭啼啼,此非通達之舉,故停止哭泣,轉而鼓盆而歌。

莊子的一生都十分豁達,談及生死,他認為人生的從無到有,人死的從有到無,都是自然的變化,站在宏觀的宇宙變化理路來看,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生死均為天命,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死。莊子主張「時安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能夠順天安命,自無憂患之足慮。

墨西哥亡靈節

2017年上映並大火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將一個古老而充滿魅力的節日帶到我們面前,即墨西哥的亡靈節。亡靈節起源於美洲印第安土著文明,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墨西哥規模最大、最為歡樂的節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以「獻予死者的盛典」將墨西哥亡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10月31日起,人們歡慶亡靈節,11月1日稱為「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稱為「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人。亡靈節期間,家人們紛紛團聚,拿著鮮花、笤帚和亡靈節食物(骷髏形糖果、麵包等)前往逝去親人的墓地,為他們打掃墳墓並用鮮花裝飾,然後以跳舞的方式呼喚亡者前來相聚。許多人還會帶著骷髏面具,在墓地裡徹夜狂歡。

家族祭壇是墨西哥亡靈節祭祀活動的中心,祭壇不僅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更是引領亡者在亡靈節當天回家團聚的通行證。人們燃燒柯巴樹脂,在祭壇到家門口之間撒上純淨的鹽和萬壽菊的花瓣,作為引導亡靈的道路。

《尋夢環遊記》中的家族祭壇

《尋夢環遊記》中的萬壽菊花瓣橋

墨西哥小學課程「公民知識」這樣寫道:「11月2日的亡靈節是我們為紀念那些已經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舉行的節日,這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亡靈節代表著墨西哥民族的生死觀,死亡並非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這便是他們的死亡哲學。

不管是加納的「黑人抬棺」、莊子的「鼓盆而歌」還是墨西哥的「亡靈節」,在它們表現形式的區別背後,蘊含著一個相同的觀念——直面死亡,而不是逃避它。在當今社會,我們很少會探討「死亡」這一話題,這源於我們對死亡強烈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這種情況下,死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死亡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讓我們學會如何正確對待身邊人的離世。

死亡教育

正視死亡

@思忖 我認為死亡是自然規律,不會畏懼,但也會為熟悉的人離世悲傷難過。印象中我接受的死亡教育有現實中親人離世的體驗、影視作品中傳遞的死亡觀、語文課本裡的詩詞文章。記憶深刻的有陶淵明的詩: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還有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對我之後對死亡的看法有很大影響。這些都讓我理解「人終有一死」,形成我生命觀的一部分。

@神獸呀 生老病死,萬物定律,該到時候就是時候。這可能是因為我從小身邊親近的人少有過世的原因。死亡如果附加上情感的話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我爸媽沒有特意地教育我這方面的東西,就如果有逝世的人,會掛禮、幫著理後事之類的,我不太能感知到他們很強烈的情緒波動。可能就是因為之前說的這麼些年來沒有親近的人去世,他們給我的觀念就是生老病死不能強求之類的,我也看得不是很重。說不清楚呀,誰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這種死亡教育就讓我稍微理性一點看待生死,在我看來我爸媽那種態度挺好的,不至於過度悲傷但是也在緬懷思念。

不再忌諱

死亡教育最早興起於美國,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約翰發表的一篇對美國喪禮和殯儀館制度評價的文章,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學裡首次開設美國大學的第一門正規死亡課程。澳大利亞也緊隨其後,在1979年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日本也在1989年修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的目標。

然而,由於傳統觀念對死亡的忌諱,我國死亡教育一直處於欠缺的狀態,尤其是少年兒童往往缺乏對死亡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更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案、校園兇殺案、虐殺小動物案等事件屢屢發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對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刻不容緩。《中國青年報》在《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關於青少年自殺輕生現象的調查和思考》中提到:「對於死亡的忌諱並沒有給一個個生命如其帶來吉祥和幸福,相反的對於死亡的無知和愚昧卻將許多人帶入了死亡的深淵,也讓許多的生者無法疏解對死亡莫名的恐懼。」

可喜的是,我國也不斷努力著推行生死教育。在遼寧,《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要求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還要配備專門的教師、教材;在上海,《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湖北,2003年開展了防止高校學生自殺專題會議,隨後還出版了《生命教育》教材。同時,許多生死教育的社會活動也正在興起,例如臨終關懷志願者項目、關愛動物的民間組織等等。

死亡教育也並不局限於專門的學校、課程,它可以是幼兒繪本的形式,像是《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告訴孩子們死亡並不可怕,懷念總是溫暖;也可以是節日,像墨西哥人載歌載舞、搞怪化妝、把酒言歡的亡靈節,薰陶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生的文化氛圍。

史鐵生說:「死亡是一個必將降臨的節日。」 正是因為生命終有一天會消逝,它所存在的每分每秒才珍貴,才有意義。死亡教育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平和地接納這一事實,體會到有限生命的寶貴,從而更加愛惜生命,最大化地發揮生命的價值。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像歡迎新生命的降臨那樣,坦然地歡送生命的逝去。

最後的話

黑人抬棺的流行與網際網路極端的娛樂氛圍不無關係,但是喜葬並不是娛樂,就如同《尋夢環遊記》中的墨西哥亡靈節,不在悼念,而是慶祝,生者聚在一起,緬懷故去的家族成員和心中所愛之人。盲目跟風固然不值得推崇,但黑人抬棺的火爆也恰恰給了我們一個能夠輕鬆談論死亡的機會。我們能夠理性而略帶笑意地參與死亡與喪葬文化的討論,不失為一種社會的進步。

很多人都對《千與千尋》裡的水上列車印象深刻,火車一站一站地向前,卻沒有返程票售賣。這趟列車不正代表著時間嗎?每一個人都會在某個站點上車,也就是新生,在車上或歡聲笑語、或獨坐一角、抑或僅僅看車窗外雲與海的平靜與翻湧。每到一個站點也會有人下車,也即是死亡。在經歷列車旅行時的種種後,揮一揮衣袖悄悄告別。出生、成長、老去、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會在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經歷這一過程。死亡只是生命過程中最後的一小部分,如同舞臺劇的最後,大幕徐徐落下。它並沒有那麼可怕,相比於死亡的一瞬,生命中更重要的是過程,是當我們踏上永不停歇地向前的水上列車後,在旅途中遇見的人,看到的風景。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後,也就能夠意識到珍惜當下的一點一滴,比為死亡而惋惜更重要,也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態同下車的旅客作別,或是到達自己的終點站。

死亡教育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們認識到人生有限,於是當我們懶散拖延、當我們焦慮地追逐物質、當我們沉溺於痛苦和抑鬱中,我們開始反思,開始改變。我們反思,是否活出了真我;我們改變,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死亡教育是一個點醒自己的契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人生只有一次,沒有人能夠替我們彌補浪費時間的遺憾。如果有渴望的目標,就去追逐;如果有愛著的人,學會珍惜。

參考資料:

1 百度文庫.《國內外生死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

文字:陳雨荷 高雨曦 馮中華 於曉洋 楊鬱然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陳嘉文

原標題:《死者在棺,生者「狂歡」 | 熱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航海王:草帽一夥對抬棺業務下手了,海迷調侃:專業的抬棺團隊
    最近,黑人抬棺火遍了整個網絡,可謂刷爆了各大平臺。因為黑人抬棺團隊的做法顛覆了大家的三觀,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原來,黑人抬棺只是西非國家的一個傳統習俗而已。然而,與我們以悲傷痛苦來哀悼死者不同,這些黑人則以歡樂的舞蹈來安慰生者,讓逝者安息。
  • 每一場「黑人抬棺舞」,都是加納人對死者最大的尊重
    與大多數國家舉行葬禮時的沉重氣氛不同,加納的葬禮並不是為了表達悲傷,而是為了祝願死者死後的生活更加美好,他們認為人既然是哭著來到世界上,為何不讓他們高高興興離開呢?所以加納人的葬禮更像是一場熱鬧的party,死者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過路人都歡聚一堂,在室外搭建的敞篷內舉行慶祝活動,時間一般會持續整個周末(從星期五開始至星期日晚上結束)。
  • 電影《寡婦村》:生者與死者的精神搏鬥
    他認為,人的意識的全部活動和形式都服從於統一的嚴格邏輯,這種邏輯通常具有二元對立的傾向,即根據兩種對立的東西來思考問題或認識事物,然後根據第三種概念來調和這種對立的傾向。此外,他的「二元對立」中的「元」指的是文化要素,例如男與女、天與地、生與死等元素。文化要素的對比變化對結構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採用史特勞斯「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分析影片中的矛盾與衝突。
  •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葬禮表演場面也很奇葩
    最近幾天,一段來自西非加納的黑人抬棺視頻,在網際網路上意外火了。在B站廣大網友的歡樂彈幕中,這7個抬棺的哥被戲稱為「賤嶽七本槍」,又號稱「王下七武海」,或者「亡下七武海」也行。網友們更是發明了「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人間白來」等專門用語。
  • 黑人抬棺專業團隊火遍全網,非洲喜喪風俗了解一下
    最近B站裡看到一個「抬棺殭屍」的短片,它以植物大戰殭屍遊戲為背景,講述舞王在死後會出現專業抬棺殭屍為它抬棺。這場景,是不是覺得跟迦納黑人抬著棺材跳舞的習俗很相似?相信很多人都有給這個黑人抬棺的影片瘋狂洗版。
  • 「黑人抬棺」到底是個什麼鬼?為啥突然這麼火?
    來感受一下原版視頻帶來的這份愉悅氣息——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喜喪」的傳統。 比如在加納當地的風俗中,葬禮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儀式,甚至比出生和結婚都重要。
  • 黑人抬棺團隊出選擇題,答案二選一,你怎麼選?
    最近,一段黑人抬棺的視頻在網絡上異常火爆,幾個黑人抬著棺材跳著魔性的舞蹈,讓大家都感到新奇,甚至臺灣的選秀節目都借著這個梗表演了黑人抬棺的動作。可見這個梗有多火爆了。黑人抬棺其實是一種特有的喜喪習俗,為了不讓死者沉浸在一片悲傷和哭聲中。
  • 《殭屍新娘》——穿行在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間的定格動畫封神之作
    蒂姆·波頓的「生死」觀《殭屍新娘》故事發生的舞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生者的世界,一個死者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強烈的反差也透露著蒂姆·波頓獨特的生死觀。通過對兩個世界在色調、表情和動態及音樂三方面差異性地表現,蒂姆·波頓對於生與死的理解被很好的傳達給了觀眾。
  • 奇幻文:黑暗之中,不死者們離開墳墓,向生者發動戰爭
    奇幻文:黑暗之中,不死者們離開墳墓,向生者發動戰爭雖說現在大家都有電視看了,但是小編還是喜歡看小說,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奇幻文:黑暗之中,不死者們離開墳墓,向生者發動戰爭,看完之後你就知道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偶爾也會出現,精彩部分小編認為就是不吃飯也要一口氣看完,曾經我想像像主人公一樣美麗
  • 火遍全網的「黑人抬棺」到底是什麼梗?
    喜歡可樂就在可樂裡長眠喜歡nike鞋就在鞋裡告別生前從事醫生行業就睡在針管裡與世長辭在所有加納人眼中葬禮是人生新的開始只要符合死者的心願本著生死看淡說幹就幹的創業精神他建立了自己的團隊並給團隊配上華麗的禮服在徵得家屬同意的情況下讓「抬棺蹦迪」的夢想照進現實
  • 黑人抬棺,比淡黃的長裙更洗腦,更值得思考
    有班傑明領導的抬棺七人組成功成為千萬網友粉的男團。(文末附送黑人抬棺表情包哦)來自專業團隊的凝視黑人抬棺的惡搞視頻成茶餘飯後博人一笑的話題,可在這背後滋生出的文化差異和道德方面的問題,更值得我們去思考。
  • 黑人抬棺開啟葬禮蹦迪新時代,你看死亡也可以不悲傷
    而為了「體面」,有的時候死者的房子甚至還需要重新裝修/拆掉重建,挑選合適的日子邀請來賓以保證大家都能有時間,他們甚至還會登報紙、買宣布葬禮安排的廣告牌,放在顯眼位置,讓大家都能看見。而且,加納人的棺材,奇形怪狀。
  • 《骨語》——拯救生者,告慰死者(人物介紹,可放心觀看)
    尚桀因此生氣,他認為辛靈的媽媽不需要知道這些,比起死者活著的人更需要拯救,夏螢:「辛靈這一輩子都是為了她的媽媽活著,她必須知道,你作為警察選擇的是拯救生者,我作為法醫,是要告慰死者,把她們生前沒有說完的話,至少在她們死亡之後,告訴她們摯愛的人」。但當真兇被抓到,她還是對辛靈的母親撒了一個謊,告訴她,辛靈死的時候並不痛苦。
  • 《我左眼見到鬼》到《花椒之味》:死者的生命是活在生者記憶裡
    相似的劇情元素: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情感羈絆,未來得及道別的遺憾,未亡人的沉淪,往生者的陪伴……個人認為,配得上中國版《人鬼情未了》稱號的故事,首推鄭秀文主演的《我左眼見到鬼》。想起這部片,是源於前不久鄭秀文入圍金像獎的《花椒之味》。
  • 雲南這個民族,用最粗的大樹,根據死者身體尺寸,製成樹棺
    雲南這個民族,用最粗的大樹,根據死者身體尺寸,製成樹棺北京大學的人類學研究生,是個女孩子,黑龍江人為了調查伲人的家族制度,她已在水河老寨居住了幾個月,並且還將住下去。我和劉鋮進入水河老寨的時候,她已迎至寨門口。
  • 從加納抬棺葬禮想到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死亡?
    我們的文化大概是忌諱死亡的。特別是重要的日子,譬如春節、婚禮、滿月宴,或者是初一、十五,老人家總是告訴我們,噓,不要說這個字。這個字會讓人想到什麼?大概是無盡的痛苦,無盡的悲。樂隊在演奏爵士樂:人們在抬棺起舞:棺材的樣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的臉上沒有悲傷與淚水,取而代之的是歡樂與笑容。
  • 火爆全網的「黑人抬棺」的出處與來源,你都知道嗎?
    黑人抬棺動圖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喪葬習俗嗎?這其實是加納喪葬的正常環節,這群抬棺者用歡快的舞蹈安慰親人逝去的生者,試圖減輕哀悼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加納%80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他們認為葬禮是上天給予他們的權利,離開人世要受到最高規格的待遇,葬禮要辦得非常體面,有一部分家庭甚至為了一個親人的葬禮傾家蕩產。
  • 黑人抬棺舞到底是什麼?
    黑人抬棺舞背後的秘密?專業團隊的專業文化!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最近大火的【黑人抬棺舞】其實是源自非洲國家加納近些年新興起來的一種葬禮儀式。加納位於非洲西部,因其獨特的葬禮文化被稱為葬禮之都。
  • 《尋夢環遊記》:用死亡挖掘文化的深度
    再現墨西哥傳統文化中追思自然死亡的歡樂主調之所以說《尋夢環遊記》在敘事結構中設定了與死亡相關的文化主題的隱線,是因為它將墨西哥亡靈節的慶典作為敘事引線。墨西哥的「土著亡靈節」延續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源於古印第安人的文化傳統,以祭奠死者為主,但是該節日在文化上的特異性是由節日的情緒基調決定的。正如墨西哥在推向公眾的「公民知識」中所述,「亡靈節是我們為那些已經不再和我們一起的人舉行的節日」,但是「它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相反,它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