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者映象
作者:伏潭
人分三六九,真的不知道是按照什麼標準劃分出來的。
父親是企業編制,母親是人民教師,妻子是事業編制,丈夫是行政編制,孩子在國外留學,還不知道將來是個什麼編制。
一家五口都是大學本科學歷,這個編制的身份更像是抓鬮抓來的。
爺爺是工人,奶奶是城市家庭婦女,姥爺是老幹部,姥姥是沒有地的那種農民。
4位祖輩的老人都已過世,但是他們在1959年的那個金秋十月,都從報紙上看到了當時的國家主席在接見全國著名勞動模範、環衛工人時傳祥時,指出的:「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們小時候受到的也是這樣的教育。
但是擁有不同的編制,無論在崗時還是退休後,工資也好待遇也好,真的很不同。
我的那些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無論漂亮不漂亮、英俊不英俊、學霸不學霸、二代不二代,無不曾經都滿懷希望地將來要當接班人,直到木已成舟時才發現,無論你努力不努力、貢獻不貢獻,都與你今天的身份沒有關係。
上初中時還是八十年代初那個充滿夢想的年代,班裡突然來了個年輕漂亮的大姐姐來當代課老師,後來才知道是省市重點培養的師範院校的女研究生。
那是我們那個年紀的男孩心裡的女神,後來公派到美國留學,再後來就再也沒有回來,終於成為了一個沒有編制的人。
在我們憤憤不平,國家辛辛苦苦培養了你,你為什麼不學成歸來報效的時候,學霸尖子們紛紛步了她的後塵,今天在地球的另一邊都成了一輩子沒有編制的人。
於是留下的人更加拼命奮鬥,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各自走進了各自編制的胡同,從此再也無法找到交集。
有一個經典的案例:
話說在同一家大學的同一個班級裡有三個男同學,他們紛紛響應號召去當兵。
兜兜轉轉他們又被分配到了同一個部隊的同一個連隊。
見面時三個人都同時一愣:
甲同學是被軍區政治部門召的,是國防生,是軍官;
乙同學是被軍區軍務部門召的,是軍士長,拿工資將來能轉業安排工作;
丙同學是被軍區動員部門召的,是義務兵,幹2年,哪來的回哪去。
最要命的是,這個三六九分的,跟他們的個人表現和學習成績根本沒關係!
懷揣著相同的夢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生的命運就此註定。
若問為什麼?俺也不知道,俺也不敢問。
只能說,這些都是人為造成的,而這些人為劃分的三六九,諸如體制內體制外、計劃內計劃外,就是社會不良風氣的最大的動力和溫床。
我問一個人,如果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這些三六九中,你最不想要的是什麼?
「城裡的下崗工人。」他很乾脆地回答我,似乎心裡早有答案。
那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這回他狡詰地笑了笑,說:
「如果不能當官的話,我願做個城中村被徵收了土地的農民!家家蓋個小炮樓,人人都能開酒樓……」
日前看到一篇磚家文章,忽悠說為了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號召年輕人不要「一窩蜂」地考公務員……
我實在忍不住了,為什麼會出現「從政熱」?你心裡沒點兒ABC數?你當年輕人傻麼?!
話又說回來,無論你現在在這個三六九裡處於什麼位置,請你既不要猖狂也不要氣餒。
還是那個大家不待見的侯耀華說的好: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捧著你的時候,你就是一玻璃杯子,一撒手你就變玻璃碴子。
做人誰也不能太牛氣,再貴的香水也幹不過韭菜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