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種族歧視抗議之下,強生停止銷售美白產品、百事將停用「傑米瑪阿姨」等品牌……但中國的黑人牙膏,為何是高露潔跳出來說要改名?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Rickzhang
· · ·6月18日,高露潔公司爆出一個大新聞。在接受路透社採訪的時候,高露潔的高管表示:「我們正在與合作夥伴協商,對品牌的各個方面進行評估審查和進一步完善,包括品牌名稱。」不出意料,媒體都認為高露潔的表態成為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下,最新一起品牌受影響的事件。當然,這則新聞在周末引爆了整個中國的媒體。很多國內的網友紛紛調侃,「黑人變白人,牙膏是不是能更白一些?"
沒錯,這裡說的就是那個在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支,讓我擁有微笑力量」的黑人牙膏。
由於受到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活動的影響,「黑人牙膏」被國外網友抓住就是一頓批鬥。在推特上點讚最多的關於黑人牙膏的評語是:「是時候把這些醜陋的牌子全都給清除掉了」。
可想而知,作為黑人牙膏的品牌持有方,美國企業高露潔面臨多大的壓力。但其實,黑人牙膏是一個100%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
1.
/ 嚴氏牙膏 /
路透社在報導中曾準確表述了黑人牙膏的品牌所有方。「黑人牙膏是一個在中國很受歡迎的品牌,該品牌由高露潔公司及其合資夥伴好來集團(Hawley & Hazel)共同所有」。而好來化工集團,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中國上海。
當時在中國已經出現了牙膏、牙粉等口腔清潔用品。20世紀初天津藍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鴻昌行牙粉廠是我國牙粉生產的第一家企業,最早的品牌是地球牌和老火車牌。
1912年在上海的中國化學工業社生產出三星牌牙粉後,由於日貨的衝擊,生產一度受到影響。為走出困境,中國化學工業社開始研製牙膏,經過幾年的艱辛研製,1922年第一支中國的牙膏「三星牌」正式上市,拉開了中國牙膏產業的歷史。
但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牙膏生產依然採用小作坊的模式,產量並不高。
直到1949年,全國的牙膏產量接近2100萬隻,人均牙膏不足一隻。
如果單論地域分布的話,上海、天津和廣東是牙膏產業的核心聚集區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耳熟能詳的牙膏品牌有4個。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牙膏四傑:「中華」、「白玉」、「藍天」和「黑人」。
黑人牙膏在其中屬於後起之秀。
作為首創中國牙膏產業的中國化學工業社,在1930年前後遇到極大的危機。受日貨的打壓極其嚴重,創始人方液仙不得不縮減企業規模。
1933年的時候,作為中國化學工業社的核心成員,嚴柏林和嚴中立兩兄弟毅然出走,在上海創立了好來藥物,也就是好利化工集團的前身。
嚴氏兄弟將中國化學工業社的「中華」和「白玉」牙膏配方略加改變,調出留蘭香口味的牙膏,以「黑人」品牌開始銷售。
由於二人曾參與第一隻中國牙膏的設計和生產研發全過程,所以新牙膏一經投產便展現出非常高的技術水平,獲得了顧客的一致青睞。
在那個群眾對外來事物充滿好奇的年代,嚴氏兄弟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黑人皮膚黝黑而牙齒雪白的印象,將牙膏品牌命名為「黑人」,還在宣傳中聲稱牙膏含有某種來自非洲的神奇藥物,可以令牙齒潔白,黑人牙膏從此一炮而紅。
▲1948年上海,黑人牙膏的廣告牌
它是第一個使用純天然薄荷及天然香料配方的品牌,憑藉其"清涼有勁"的產品特點,極受消費者青睞。
抗戰結束後,上海成為中國時髦度最高的城市。而流行在這個城市的黑人牙膏,也因為其神秘性和符合廣大受眾需要的留蘭香型味道,品牌在中國得到廣為傳播。
到1949年黑人牙膏已經成為中國市場上,佔據1/3份額的主流牙膏品牌。也正因為嚴氏兄弟在40年代的不斷拓展,黑人牙膏在中國之外的市場佔有率逐漸上升。到了80年代,這一款留蘭香型、封面有著黑人頭像的牙膏,已經成功佔領了東南亞近一半的牙膏市場份額。
當時垂涎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的高露潔,在市場競爭失敗之後,不得不選擇購入好來集團的股份,與其共同享有黑人牙膏的使用權和經營權。
2.
/ 為什麼是高露潔?/
作為在1873年推出全球第一管牙膏的高露潔,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獨霸口腔清潔用品排行榜的頭名。
1929年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它跟另一家生產棕櫚油和肥皂的公司合併,就是現在的高露潔棕欖。
1950年,曾經在高露潔肥皂領域的競爭對手寶潔公司,開始準備切入高露潔棕欖最核心的產品領域牙膏。他們當時發現,如果嚴格按照高露潔當時以化學製劑作為牙膏產品底料的方式來競爭,幾乎沒有勝算。
最終保潔投入巨資研發,選擇了另一個牙膏的方向:不是美白,而是保證沒有蛀牙。然後,就變成了牙膏全球市場的龍虎鬥。
「雙潔」的爭鬥一直持續到今天,成為美國市場的常態,也是國際口腔清潔市場的形勢。
在這樣的局面下,任何一個區域市場的成敗,都關乎高露潔最後是否能壓過老對手一頭。
但在東南亞市場,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高露潔的牙膏依然賣不過「黑人」。
這曾經一度讓高露潔總部的管理層非常頭疼。他們也曾投入巨資,研究適合東南亞市場的牙膏產品,但不管推出什麼樣的牙膏,都幹不動「黑人」牙膏在東南亞的地位。
最後在1985年,高露潔公司選擇用5000萬美金購買了好來化工集團一半的股份,這是美企常用的那種「競爭不過你,就把你買過來」的戰略表現。
此外也有說法稱,當時由於市場壓力,嚴家想要重回大陸市場設廠,需要資金,因此選擇了出售股權。
從此,黑人牙膏成為高露潔公司旗下品牌,但經營相互獨立。
而1994年,廣州高露潔棕欖公司在廣州黃埔的工廠破土動工,首期投資4200萬美金。
這意味著,高露潔正式來到中國大陸。
當年高露潔的雙氟含鈣高端牙膏就在大陸市場暢行,而一年後的1995年,其迫不及待推出的低端牙膏也迅速佔領市場。
五年後的2001年,高露潔旗下的牙膏品牌總銷量牢牢佔據了大陸牙膏市場的第一位。
就在高露潔正式進駐的三年之前,1991年,作為高露潔公司的先遣者合作夥伴好來化工在廣州中山設立好來化工(中山)有限公司,生產包括黑人牙膏在內的一系列日用清潔用品。
從這點上說,黑人牙膏實際是高露潔系統內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的牙膏品牌。
目前,好來化工香港總公司已由嚴家第二代掌管,主要負責人是嚴家的「四老闆」之子嚴挹芬,另一位主要負責人是「大老闆」之子嚴培芳。現在唯一在生產黑人牙膏的是好來化工(中山)有限公司,最終受益人是嚴挹芬。
據歐睿國際的數據來看,黑人牙膏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佔據了17%的份額,中國臺灣佔45%,馬來西亞佔28%,新加坡佔21%。
它仍是中國及東南亞主流的牙膏品牌之一。
也因此,光是好來每年動輒港幣數億元的現金分紅,足以讓十多個嚴家第二、三代子弟過著出入俱樂部、玩遊艇的優渥生活。
3.
/ 曾經逃過一劫 /
其實,這已經不是黑人牙膏第一次撞到美國反種族歧視槍口上了。
大概是因為1933年當時的資訊和翻譯水平不夠高,嚴氏兄弟在品牌英文名稱上選用了具有歧視意味的「Darkie」(黑鬼)一詞,是一個英美地區對黑人朋友的貶義詞。
由於很長時間內,黑人牙膏也是中國人在買,並沒有多少人留意到英文名稱上面的問題,其英文名稱和包裝就這樣一直沿用下來了。而最早的頭像,原型是美國喜劇演員Al Jolson。
選他的原因是,給黑人牙膏出品牌設計圖的美國設計師很喜歡這個演員。
而嚴氏兄弟覺得黑臉與閃閃發光的潔白牙齒造成鮮明對比,足以成為品牌形象,於是就用了他的造型。
問題是,這個白人演員是一位把臉塗黑,為白人觀眾嘲諷黑人的藝人。
這一切本是無意而為,並沒有任何歪心思,沒想到撞槍口上了。
1985年被高露潔收購之後,由於這個不當的英文翻譯,黑人牙膏收到來自歐美客戶鋪天蓋地的投訴,還一度上了美國禁止出口名單。
當時的宗教團體、非洲裔美國人和高露潔公司股東都覺得,黑人牙膏的英文名稱帶了種族歧視性質。
無奈之下,1990年高露潔公司改變過一次,把品牌英文名稱從Darkie(黑傢伙)改變為Darlie。Darlie是英文中女性名字Darlene的簡寫,字面上已經與黑白膚色脫了干係。
不過,當時儘管英文品牌改了名字,但中文仍保持了「黑人」牙膏的字樣,而且包裝上黑臉人的形象沒有改變。
第一次風波就算僥倖過關。
五年後,又是媒體爆出黑人牙膏的包裝是根據一個種族歧視演員的形象設計,第二次的黑人牙膏風波襲來,而且比第一次還要猛烈。
這次,終於在重視「政治正確」的美國爆發重大爭議,最終媒體的力量迫使高露潔高層出面道歉,並著手改良產品包裝及市場策略。
歷經三稿,從種族歧視演員變成黑人明星,最後還是改成一個去種族化的形象,基本上是白人和陰影的形式。
▲黑人牙膏的三種包裝,來源:微博@新浪證券
這次針對黑人牙膏的風波才就此平息,高露潔付出的代價是將幾乎全部庫存的黑人牙膏都換了一遍包裝。
而今,高露潔又被逼上了風口浪尖。
只不過這一次,美國的主流社會是不想放過黑人牙膏的中文名稱。至於說改名後的黑人牙膏,到底市場會不會有所變化,只能留待時間去發現。但有一說一,真不希望這一個將近百年歷史的中國牙膏品牌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