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從一個史書上的彈丸之地,變成今天這樣一個發達國家,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因此新加坡的發展之路值得我們學習探討。

一:良好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所在的馬六甲海峽,是近代工業時代很多條貿易航線的必經之路。在18世紀時,英國來到亞洲做「生意」,需要在東南亞建立一個讓船隊停靠休息的中轉站。於是新加坡憑藉其卓越的地理位置,被英國開發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同時也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二:社會環境的包容性
隨著新加坡的繁榮起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來打工、做生意。在19世紀中後期,華人已經佔新加坡總人口的60%以上。英國對移民新加坡人的開放政策,使新加坡具有了勞動力,為後面國家的發展準備了客觀條件。

三:二戰 新加坡發展的轉折
在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席捲了整個東南亞地區,新加坡也沒有倖免於難。由於英國軍隊的不堪一擊、無所作為,導致日本人在新加坡肆無忌憚的殺戮搶奪,使得新加坡民眾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最終當二戰結束後,趁著英國內耗嚴重無力維持眾多海外殖民地的時機,新加坡進行民族運動、各項改革徹底擺脫英國。

四:歷史插曲
新加坡曾與馬來西亞合併。最終因為新加坡華人與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發生各種衝突,1965年馬來西亞舉行國會上以126:0的壓倒性局面,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五:李光耀的「神話時代」
在被驅逐出馬來西亞以後,面對嚴峻的世界經濟局面和國內超高的失業率,以李光耀為中心的第一代領導集團制定了很多發展經濟的計劃,列如對外商提供大量優惠、幫助吸引其來投資,帶動經濟發展;推廣英文教育,使新加坡人能更好的在外企中工作;建造組屋(組屋:由政府修建,以極低的價格買或租給老百姓),使全國人民都有房住。並且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與公平公正,實行高薪養廉制度,減少貪汙腐敗。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成功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了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還曾獲有世界最清廉國家、世界綠化最好城市、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等稱號。李光耀一生執政,擔任新加坡第一任總理30年,2015年病逝,享年91歲。其子李顯龍,擔任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是否能守住父親打下的輝煌、帶領新加坡人民更上一層樓,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

六:2000後緩慢發展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大約只有香港的2/3,因此受資源條件制約其不可能依靠工業發展。其發展一方面,是依靠身處馬六甲海峽的良好地理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貨物大部分直接運往中國。但2005年在上海建立洋山港後,大部分輪船直接運往上海洋山港,再由洋山港發往中國內陸,韓國,日本等地,短短幾年時間後,超越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經濟上一直依賴於中國市場促進經濟發展,而在政策上卻一直依附於美國享受超高的國際地位。甚至一邊享受著中國帶來的經濟發展,一邊依靠美國制約中國。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再加上其本身地理位置可被替代以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陷入了瓶頸甚至衰退,而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十幾年中,新加坡必將退出世界經濟中心。根據世界經濟信息網報導,2019年新加坡GDP位居世界40名,經濟增長率為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