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臺軍的作戰能力一直爭議不斷,除了臺灣媒體一直自欺欺人外,包括美國國防部的軍事要員都認為臺灣的軍備發展犯了極大的錯誤。美方認為,臺灣作為一個島嶼,陸軍龐大,無用還消耗巨額軍費,假如解放軍「武統」不可能重複二戰時的大規模登陸,而是依靠強大的海軍艦艇封鎖、使用飛彈遠程攻擊和信息戰、電子戰為主,以小股精銳部隊登陸、滲透、斬首的特種作戰。因此,美方認為臺灣應著重發展反導、反潛、反艦和電子戰。
臺軍的電子戰水平目前已知的與其主戰裝備面臨同一個問題,就是自製水平低,絕大多數依賴進口,而且由於臺灣經濟不景氣,經費吃緊,電子戰裝備也主要配給海空軍。當然最主要的電子戰裝備沒坦克、大炮、飛彈看著霸氣!
臺灣海軍現有的「陽字」號驅逐艦均為美國二戰時的主力艦,設備陳舊。雖然經過改進,但綜合作戰能力仍舊不足,尤其是在電子戰方面。雖然20多艘「陽字」號驅逐艦裝備有改進的WLR-1H電子設備,並把SPS-10水面搜索雷達更新為以色列的產品。其中,「基林」級6艘「武進」I和「武進」II裝備了AN/ULQ-6幹擾機、King Fen箔條發射器和「長風」系列被動報警接收機。以色列還未該級艦提供了作戰情報中心(CIC)的相關設備。「武進」III改進的EW系統則為類似美國海軍SLQ-17的「長風」系列被動報警接收機,這種系統使用了相控陣天線,具有欺騙和噪聲幹擾功能,並配有CR-210幹擾火箭發射器。4艘「賽納爾」級和4條「弗萊徹」級則安裝了Argo 690/681 ESM系統,以SLQ-31為基礎的ESM系統和SLQ-32(V)3幹擾機改進的輕型幹擾機,據說還可能裝備有以色列的EL/1040電子戰系統。此外,以上這些驅逐艦均裝備有4個6聯裝「工蜂」6幹擾彈發射架,該系統可講箔條彈發射到艦外的安全距離上,使敵方飛彈偏離目標。
「成功級」護衛艦
「康定級」護衛艦
臺軍的護衛艦除「成功」級(佩裡級)和「拉菲特」級(康定級)外,幾乎等於沒有。「成功」I型6艘艦的EW系統為「長風」系列以美國SLQ-32(V)2的臺灣型號,對1、2、3波段全方位輻射源進行跟蹤、識別及告警。該系統還加裝了Sidekick 幹擾機和AN/SQQ-89(V)2反潛系統,包括一部AN/SQS-56中頻艦殼聲納和一部SQR-18(V)3拖曳聲納,以及WLR-1(V)雷達偵察接收機和4個「工蜂」6箔條彈發射器。「成功」II型的裝備方案據說為防空型,採用SPY-1宙斯盾技術的S波段ADAR-2相控陣雷達,擁有4個板式陣列天線,使其擁有類似美海軍「宙斯盾」系統的對空作戰能力,可探測176公裡外的目標,同時跟蹤300多個目標,並鎖定其中16個,最大距離500公裡。4艘法國的「拉斐特」級護衛艦使用ESM系統,其由ARBB33幹擾機和ARBB17為基礎構成,幹擾彈發射架為箔條加紅外誘餌型(Dagaic)。其中,ARBB17 是一種高性能雷達探測、分析和威脅預警系統,該系統通過分析去確定獲取的數據,如雷達的類型和級別、使用者等。ARBB-33幹擾機,運用噪聲幹擾或欺騙幹擾對付大多數連續波和脈衝雷達,系統工作於H/I/J波段。Dagaic在發出預警到實際發射幹擾彈的反應時間不到5秒,在自動工作模式下,系統可以重複發射對付一個威脅或同時對付幾個威脅,該系統可在不到200毫秒的時間內計算箔條散開對幹擾的影響,而電磁幹擾彈在2秒內就會全部散開,而此時紅外曳光彈將在1秒內發射以繼續幹擾。
此外,臺灣海軍還有機載幹擾設備,比如ALQ-108、ALQ-126B、ALQ-131、ALQ-162、ALQ-165、ALQ-184等。但這些與艦載的SLQ-32(V)2、長風II和長風III,以及通訊幹擾設備ALQ-130、ALQ-149等的幹擾頻率大致已經確定,雷達頻率範圍主要在2至18GHz,通信幹擾頻率主要在1.5至80MHz。
臺軍C-130,找不到臺軍EC-130H的圖
臺灣空軍除近些年進口的E-2T外,還有EC-130H和EAT-3。EAT-3主要使用AN/ALQ-71電子戰吊艙,以釋放雜波幹擾地面釐米波列大,有L、S、C,3個幹擾波段,幹擾頻率在1000至8000MHz;及AN/ALQ-72電子戰吊艙,主要幹擾X波段,幹擾頻率8000至12500MHz;AN/ALE-32箔條幹擾器和CD-1箔條幹擾器主要用於製造假目標,幹擾地面和機載雷達。臺灣空軍的的電子戰主力為EC-130H,其在翼下可加掛吊艙,尾部增加了幾部刀形天線和下垂天線,在飛行時可向外伸展,主要用於幹擾敵方無線電通信和導航設備。
除此之外,臺軍的IDF咋混吧的AN/ALR85(V)雷達告警接收機和AN/ALE-47自適應幹擾物投放系統,其中AN/ALE-47為智能型幹擾/紅外幹擾彈投射系統,能根據跟蹤搜索雷達所提供的信號,排定優先等級,根據威脅自動投射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幹擾絲和紅外幹擾彈。幻影2000-5主要使用「藪貓」雷達告警接收機、ICMS2000綜合電子戰系統和「螺旋」箔條/紅外幹擾投放系統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告警、主動幹擾、被動幹擾相互交聯,自動化程度高;臺灣空軍的F-16使用的告警系統為AN/ALR-56M,並配有AN/ALE-47被動幹擾系統,此外還有AN/ALQ-184電子戰吊艙,該吊艙可以幹擾多型敵方飛彈和地面火控雷達。可是,這些電子裝備對於解放軍來說早就在美軍多年來侵犯中國領空時所領教,並開發出能與之匹敵的幹擾和反幹擾電磁頻譜作戰設備,並總結出經驗。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臺灣的電子戰能力完全趨於防禦類型,再加上臺灣空軍的出勤率不高,戰備不充分,這就影響了其電子戰能力,更何況飛機受油量影響,留空時間有限,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保證持續不斷幹擾。而臺灣海軍雖然具備持續幹擾能力,但在解放軍的海空電一體化的帶幾下,生存機率也不高,況且設備老舊,對解放軍的電子戰幹擾能力如同沒有。更何況,臺灣方面沒有聽取美方有關人員建議著重發展電子戰,而是發展坦克、武裝直升機等常規裝備,不但耗費巨大經費,而且沒用。因此,臺軍的裝備體系存在巨大漏洞,一旦解放軍「武統」,臺軍將處於被壓制的情況,接下來就等「斬首」行動是否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