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基於模型系統工程的實踐案

2021-01-09 中國航空新聞網

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第二期)培訓課堂。

中航工業航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技術交流。

圖1-2,仿真工具在彈射救生系統的應用

面對航空產品複雜程度的不斷提高,以系統工程的方法論作指導,航空彈射救生設備的研製正從傳統的仿製、測繪等逆向工程方法向創新研製的正向工程轉變。

航空彈射救生裝備是保障飛行員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被譽為藍天上的諾亞方舟。其對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能夠在極端惡劣條件下正常工作,但由於受到「人」的各種生理參數和裝機重量的苛刻限制,其研製難度很大。目前,世界上僅英、美、俄、中四國具備獨立研製的能力。

我國的彈射救生裝備發展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68年3月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創建,我國才有了專門從事航空彈射救生設備研究、設計、試驗和製造的專業機構。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彈射救生裝備研製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樹形」結構,在系統總體之下,建立了結構、系統、火工動力、電子、綜合保障、仿真、工藝、試驗八大子專業,各個專業承接相應的系統總體要求,對型號總體性能的實現形成有效支撐。正是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我國彈射救生專業的發展才走出了一條由仿製向自行設計的發展道路;幾十年來,我國先後研製、生產了30餘型火箭彈射座椅,有效滿足了部隊裝備建設的急需。

信息化建設為彈射救生系統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通過「十二五」能力條件建設,中航工業航宇初步建立了數位化設計仿真協同研製平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彈射救生系統實現了在線協同設計。中航工業航宇統一了三維建模工具(CATIAV5),基於數字樣機技術實現複雜產品在線協同設計,利用VPM初步實現了彈射救生多專業結構在線協同設計,是機電系統首家實現多專業複雜機電類產品在線協同設計的單位。通過配置模型,規範了設計人員的建模方法,提高了三維建模質量。解決了異構VPM與PDM系統集成技術難題,使設計數據可以無縫傳遞到PDM系統中進行流程審籤,最終在檔案系統完成歸檔和發放。

利用該協同研製平臺,某新型火箭彈射座椅僅用不到4個月即完成了設計發圖工作,而在傳統工作模式下,針對如此複雜量級且全新研製的系統,沒有1年的時間,僅僅凍結設計狀態都極其困難。VPM協同研製平臺的意義不僅在於實現了多學科的並行設計,提高了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使其逐步實現系統從總體的需求來完成自己的設計過程,並完善調整方案,以形成全局最優的設計方案。

二是仿真技術由單元仿真向綜合仿真發展。由此,逐步提高了仿真技術對設計和試驗的指導與決策作用。仿真技術由基於MSC.ADAMS、ANSYS、ICEM、Fluent的通用仿真、基於火藥燃氣生成、動力參數優化、座椅性能計算等各種自研軟體的性能仿真、基於MapleSim平臺的自定義建模仿真、基於Jack、AnyBody、Phasespace動作捕捉系統、數字假人的人機功效仿真等的單元仿真向多參數、多維度的綜合仿真發展,逐步提高仿真技術對設計和試驗的指導與決策作用,並通過PDM系統、彈射救生集成研發平臺打通各個環節的數據傳遞與管理,實現跨專業無縫對接,多學科並行協同設計。例如CFD軟體在座椅、頭盔和傘等產品研製過程的應用,獲得了座椅上的氣動力、頭盔表面的壓力分布及氣動力等分布情況,直接指導了產品設計,使產品設計能最大限度滿足功能和舒適性要求,用理論仿真替代物理試驗,節省了可觀的試驗費用; FEA軟體在座椅研製過程的應用,在滿足強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輕了座椅重量,有利於提高座椅性能,節省了大量的靜力和動力試驗費用。

「低溫防護仿真分析系統」、「氣囊分析設計軟體」和「服裝3D定製設計系統」等專業仿真設計軟體,較好地解決了彈射救生系統中個體防護裝備囊類和服裝類產品的特殊設計要求,首次引入了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思想,利用modelica語言建立人體和個體防護服模型,通過仿真分析,增加模型預測功能,減少試驗修正次數7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0%,大幅降低產品研發成本,提高設計質量。研究成果在第50屆SAFE年會(世界安全防護救生領域最知名的國際組織)得到了高度關注和重視,並獲得了3項專利和1項軟體著作權。

三是集成管理平臺初現成效。集成管理平臺為科研生產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中航工業航宇以門戶系統為統一入口,實現了與PDM系統等6個系統的集成,項目流程管理系統以項目管理思想和公司的實際相結合,成了公司級計劃管理的系統,實現了年度科研計劃自上而下逐級分解,自下而上、逐級反饋進展情況,為決策層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軟體研製過程中,利用軟體需求/配置管理工具為公司順利通過GJB5000A二級認證提供了信息化手段。

系統工程思想在彈射救生系統

研發中的推進與實踐

多年來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彈射救生系統研製過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使我國彈射救生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近年來,隨著系統綜合理念在防護救生裝備研製中的實踐以及電子式程序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防護救生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以及系統與飛機之間的交聯關係變得十分複雜。彈射救生系統已經從單一的機械、火藥裝置發展成為一個集機械、電子、火工、柔性織物、複合材料、軟體為一身的複雜大系統,涉及機械設計、控制、人機工效、氣動、火藥等多學科領域。尤其是系統綜合的理念在防護救生裝備研製中的實踐以及電子式程序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彈射救生系統已經成為人機綜合的重要媒介,座椅與飛機的交聯關係變得十分複雜。基於自然語言的、以文本格式為主的文檔傳遞實現傳統的系統工程已經難以滿足未來高度複雜的彈射救生裝備研製需求。

作為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的成員單位之一,藉助集團公司和機電系統推進「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東風,中航工業航宇深入學習中航工業發布的有關基於模型系統的相關資料,自4月份以來,先後邀請了中航工業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劉增進、集團信息中心、IBM等單位領導和技術人員進行「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技術交流,從理論導入到工程應用,多維度的學習和理解「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在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多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中航工業航宇6月份被批准為集團公司第28家試點單位。

中航工業航宇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實際情況,成立了「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領導小組和推進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公司領導擔任組長,組員由各專業副總師組成;推進工作小組由技術中心各研發部共同組成。同時為了適應工作需要,技術中心下的各研發部對部門內部的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以各級專家為主要力量的總體室,主要負責產品系統級的頂層規劃,探索研究如何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與型號研製過程緊密結合,為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落地提供了理論指導。在集團信息中心悉心的指導下,根據集團基於系統工程規劃和公司的產品特點,制定了基於系統工程的實施路線圖和確定了試點項目,並對公司信息化規劃中協同研製平臺進行了調整。

在培訓中注入系統工程的思想。截至今年8月,中航工業航宇在六西格瑪精益設計(DFSS)培訓班之際,把系統工程的理論導入培訓和闡述中,兩次共培訓110多人。培訓涉及範圍主要是公司研發部門的項目總師、技術專家和重點科研項目的負責人。培訓圍繞系統工程的V模型的每個階段展開,指導設計人員進行精益設計,將系統工程的思想融入研製過程中,內容涉及DFSS的技術路徑ICDOV,即需求識別(I)、概念開發(C)、詳細設計(D)、優化設計(O)、驗證確認(V)五個階段。

2015年8月28日,中航工業航宇派出副總師、專務和型號主管等20人,參加了由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舉辦的「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第二期)」為期5天的培訓班,培訓內容主要是如何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思想落地,為今後推進和實施「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提供了理論知識、方法、工具和人才儲備。

通過「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應用和實踐,中航工業航宇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在今後的試點工作中,主要在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功能分析、系統架構、邏輯等方面逐一突破,使得系統工程工作中較快取得成果,充分實現彈射救生系統的正向設計,全面提升中航工業航宇在航空產品的體系級和系統級的供應商的能力,為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實現「彎道超車」貢獻更大的力量。

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第二期)培訓課堂。

中航工業航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技術交流。

圖1-2,仿真工具在彈射救生系統的應用

面對航空產品複雜程度的不斷提高,以系統工程的方法論作指導,航空彈射救生設備的研製正從傳統的仿製、測繪等逆向工程方法向創新研製的正向工程轉變。

航空彈射救生裝備是保障飛行員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被譽為藍天上的諾亞方舟。其對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能夠在極端惡劣條件下正常工作,但由於受到「人」的各種生理參數和裝機重量的苛刻限制,其研製難度很大。目前,世界上僅英、美、俄、中四國具備獨立研製的能力。

我國的彈射救生裝備發展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68年3月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創建,我國才有了專門從事航空彈射救生設備研究、設計、試驗和製造的專業機構。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彈射救生裝備研製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樹形」結構,在系統總體之下,建立了結構、系統、火工動力、電子、綜合保障、仿真、工藝、試驗八大子專業,各個專業承接相應的系統總體要求,對型號總體性能的實現形成有效支撐。正是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我國彈射救生專業的發展才走出了一條由仿製向自行設計的發展道路;幾十年來,我國先後研製、生產了30餘型火箭彈射座椅,有效滿足了部隊裝備建設的急需。

信息化建設為彈射救生系統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通過「十二五」能力條件建設,中航工業航宇初步建立了數位化設計仿真協同研製平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彈射救生系統實現了在線協同設計。中航工業航宇統一了三維建模工具(CATIAV5),基於數字樣機技術實現複雜產品在線協同設計,利用VPM初步實現了彈射救生多專業結構在線協同設計,是機電系統首家實現多專業複雜機電類產品在線協同設計的單位。通過配置模型,規範了設計人員的建模方法,提高了三維建模質量。解決了異構VPM與PDM系統集成技術難題,使設計數據可以無縫傳遞到PDM系統中進行流程審籤,最終在檔案系統完成歸檔和發放。

利用該協同研製平臺,某新型火箭彈射座椅僅用不到4個月即完成了設計發圖工作,而在傳統工作模式下,針對如此複雜量級且全新研製的系統,沒有1年的時間,僅僅凍結設計狀態都極其困難。VPM協同研製平臺的意義不僅在於實現了多學科的並行設計,提高了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使其逐步實現系統從總體的需求來完成自己的設計過程,並完善調整方案,以形成全局最優的設計方案。

二是仿真技術由單元仿真向綜合仿真發展。由此,逐步提高了仿真技術對設計和試驗的指導與決策作用。仿真技術由基於MSC.ADAMS、ANSYS、ICEM、Fluent的通用仿真、基於火藥燃氣生成、動力參數優化、座椅性能計算等各種自研軟體的性能仿真、基於MapleSim平臺的自定義建模仿真、基於Jack、AnyBody、Phasespace動作捕捉系統、數字假人的人機功效仿真等的單元仿真向多參數、多維度的綜合仿真發展,逐步提高仿真技術對設計和試驗的指導與決策作用,並通過PDM系統、彈射救生集成研發平臺打通各個環節的數據傳遞與管理,實現跨專業無縫對接,多學科並行協同設計。例如CFD軟體在座椅、頭盔和傘等產品研製過程的應用,獲得了座椅上的氣動力、頭盔表面的壓力分布及氣動力等分布情況,直接指導了產品設計,使產品設計能最大限度滿足功能和舒適性要求,用理論仿真替代物理試驗,節省了可觀的試驗費用; FEA軟體在座椅研製過程的應用,在滿足強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輕了座椅重量,有利於提高座椅性能,節省了大量的靜力和動力試驗費用。

「低溫防護仿真分析系統」、「氣囊分析設計軟體」和「服裝3D定製設計系統」等專業仿真設計軟體,較好地解決了彈射救生系統中個體防護裝備囊類和服裝類產品的特殊設計要求,首次引入了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思想,利用modelica語言建立人體和個體防護服模型,通過仿真分析,增加模型預測功能,減少試驗修正次數7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0%,大幅降低產品研發成本,提高設計質量。研究成果在第50屆SAFE年會(世界安全防護救生領域最知名的國際組織)得到了高度關注和重視,並獲得了3項專利和1項軟體著作權。

三是集成管理平臺初現成效。集成管理平臺為科研生產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中航工業航宇以門戶系統為統一入口,實現了與PDM系統等6個系統的集成,項目流程管理系統以項目管理思想和公司的實際相結合,成了公司級計劃管理的系統,實現了年度科研計劃自上而下逐級分解,自下而上、逐級反饋進展情況,為決策層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軟體研製過程中,利用軟體需求/配置管理工具為公司順利通過GJB5000A二級認證提供了信息化手段。

系統工程思想在彈射救生系統

研發中的推進與實踐

多年來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彈射救生系統研製過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使我國彈射救生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近年來,隨著系統綜合理念在防護救生裝備研製中的實踐以及電子式程序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防護救生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以及系統與飛機之間的交聯關係變得十分複雜。彈射救生系統已經從單一的機械、火藥裝置發展成為一個集機械、電子、火工、柔性織物、複合材料、軟體為一身的複雜大系統,涉及機械設計、控制、人機工效、氣動、火藥等多學科領域。尤其是系統綜合的理念在防護救生裝備研製中的實踐以及電子式程序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彈射救生系統已經成為人機綜合的重要媒介,座椅與飛機的交聯關係變得十分複雜。基於自然語言的、以文本格式為主的文檔傳遞實現傳統的系統工程已經難以滿足未來高度複雜的彈射救生裝備研製需求。

作為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的成員單位之一,藉助集團公司和機電系統推進「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東風,中航工業航宇深入學習中航工業發布的有關基於模型系統的相關資料,自4月份以來,先後邀請了中航工業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劉增進、集團信息中心、IBM等單位領導和技術人員進行「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技術交流,從理論導入到工程應用,多維度的學習和理解「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在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多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中航工業航宇6月份被批准為集團公司第28家試點單位。

中航工業航宇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實際情況,成立了「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領導小組和推進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公司領導擔任組長,組員由各專業副總師組成;推進工作小組由技術中心各研發部共同組成。同時為了適應工作需要,技術中心下的各研發部對部門內部的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以各級專家為主要力量的總體室,主要負責產品系統級的頂層規劃,探索研究如何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與型號研製過程緊密結合,為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落地提供了理論指導。在集團信息中心悉心的指導下,根據集團基於系統工程規劃和公司的產品特點,制定了基於系統工程的實施路線圖和確定了試點項目,並對公司信息化規劃中協同研製平臺進行了調整。

在培訓中注入系統工程的思想。截至今年8月,中航工業航宇在六西格瑪精益設計(DFSS)培訓班之際,把系統工程的理論導入培訓和闡述中,兩次共培訓110多人。培訓涉及範圍主要是公司研發部門的項目總師、技術專家和重點科研項目的負責人。培訓圍繞系統工程的V模型的每個階段展開,指導設計人員進行精益設計,將系統工程的思想融入研製過程中,內容涉及DFSS的技術路徑ICDOV,即需求識別(I)、概念開發(C)、詳細設計(D)、優化設計(O)、驗證確認(V)五個階段。

2015年8月28日,中航工業航宇派出副總師、專務和型號主管等20人,參加了由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舉辦的「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第二期)」為期5天的培訓班,培訓內容主要是如何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思想落地,為今後推進和實施「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提供了理論知識、方法、工具和人才儲備。

通過「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應用和實踐,中航工業航宇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在今後的試點工作中,主要在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功能分析、系統架構、邏輯等方面逐一突破,使得系統工程工作中較快取得成果,充分實現彈射救生系統的正向設計,全面提升中航工業航宇在航空產品的體系級和系統級的供應商的能力,為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實現「彎道超車」貢獻更大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大力推進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 努力實現設計能力跨代升級
    經過業內外專家的評審,中航工業一飛院/中航飛機研發中心的信息化實踐項目「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技術研究與應用」,被評為中航工業信息化最佳實踐項目。    「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是目前國際航空界正在努力探索的一套解決大型複雜航空系統設計研發問題的科學方法。大型複雜航空系統的設計研發過程,可以用一幅「V」形圖進行宏觀描述(見圖1)。
  • 基於模型的飛機機電系統研發流程淺析
    基於模型的機電系統研發流程隨著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及控制工程的發展,仿真技術在航空、航天、電力、通信、化工、生物等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系統研發進入樣機試製、試驗階段後,基於機電系統實時仿真平臺,採用硬體在環仿真技術,對機電系統控制管理構型、數據參數傳遞、接口控制、總線網絡、容錯重構、機載設備C/S型件等進行實時半物理仿真考核。工程實踐與效益。目前,一飛院已對機電系統仿真平臺和基於模型的系統研發流程進行了工程應用。
  • 「企業架構」企業架構和系統工程:組件或關係的規程
    他認為,系統的系統(SoS)和企業之間沒有區別,使用後者不僅是多餘的,而且過分強調了業務的概念。 東南社區並沒有完全認同這一立場;事實上,在INCOSE中有一個INCOSE架構工作組(AWG),其任務是「在系統工程中擴展架構實踐並推進知識體系」。這個定義將EA的實踐放置在SE的規程中,而不是與它一起實踐的聯合規程。
  • 未來系統工程的基礎
    系統工程知識體系包含了一個關於系統工程實踐的一般性知識的指南。它不會對這種知識作出判斷。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指出哪些部分的知識是植根於現有的實踐,哪些指向系統工程的未來開發是有用的。將由一個更廣泛的理論基礎和複雜的基於模型的方法和工具支持,允許更好地理解日益複雜的系統和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 • 挑戰:系統工程基礎的核心系統在整個學術界被一致地定義和教授,並形成了系統工程實踐的基礎
  • 中航電子:航電系統龍頭 內生外延潛力無限
    航電系統唯一上市平臺,積極拓展非航空防務及民用市場。公司前身是江西昌河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通過資產置換實現了向航電領域的轉型,成為中航工業集團旗下航電系統領域上市平臺,後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向不同業務領域拓展,擁有較為完整的航空電子產業鏈,產品譜系全面。
  • 航空工業新航舉辦國際系統工程師認證培訓
    」發展戰略,提升研發人員系統思維,建立新航系統工程師人才隊伍。  本次培訓由清華大學、航空工業金航數碼、PPI等單位的系統工程領域專家進行講授。中文課程由清華大學於明老師、金航數碼的馮江濤、陶福星、何雄偉、鄭少峰等老師圍繞著系統工程導論、MBSE方法論、基於模型的需求工程流程方法、基於模型的架構設計流程及案例、SysML建模語言基本概念與工程實踐展開;英文課程由外籍老師、專業系統工程專家(ESEP)、系統工程管理協會認證經理David Mason聚焦INCOSE工程手冊,從通用生命周期階段和方法、技術流程、使能流程、裁剪流程、如何支持SE等方面展開
  • 中航航空電子系統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度報告摘要
    同時,公司立足航空主業,積極拓展非航空防務及民用市場,面向航天、兵器、船舶、電子信息、智能系統、機電自動化、基礎器件等業務領域提供相關配套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及服務。  2.經營模式  公司總部負責戰略管控、運營管控和資源整合,各子公司負責具體科研生產經營。在主營產品航空電子系統方面,公司根據用戶單位要求和設計單位技術指標進行訂單式研發生產,並確保產品按合同節點完成交付。
  • 推進系統工程轉型應用工作全面啟動
    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系統工程為落實新時代發展戰略、加快實現「三位一體」奮鬥目標提供了方法論指引。倡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推進系統工程對實施新時代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善於從整體上、全局上認識問題,運用系統方法抓改革、謀創新、促發展;要從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出發,構建集團公司新的發展格局,將創新放在核心位置,加快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要將系統工程方法貫穿到集團公司改革管理創新的各個環節,全面為核工業重大項目系統管理賦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集團
  • 全開放的工業自動化系統正噴薄而出
    不過,當前只有少數(區區5個)工業控制軟體,實現或部分實現了IEC 6499標準。 那麼,這個標準成熟嗎?有哪些實踐能夠最大化地實現最終用戶的應用程式及組態信息的可移植性呢? 組合拳滿足全開放 IEC 61131-3已經為工業界廣泛接受。
  • 喜訊| 中航創世掛牌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招募戰略投資者!
    9月16日,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入孵企業中航創世機器人(西安)有限公司戰略融資項目正式掛牌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中航創世三條產品線的市場拓展,新產品研發,產業化提升等。中航創世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准成立的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和康復醫療領域的新興高科技公司。
  • 達索系統Alain HOUARD:3D模型與3D列印相結合是造船工業未來趨勢
    達索系統是製造業領先的PLM供應商,在前端的工程研發設計端,仿真、模擬等方面提供了領先的信息技術,並基於豐富的行業實踐開發了3DEXERPRINCE體驗平臺,解決了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割裂的情況,從生產周期和成本管控等的角度為用戶創造了極大的價值,樹立了很多的業務實踐的典範。
  • 中航泰達:法律意見書 中航泰達 : 法律意見書
    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精選層掛牌 3 中航有限 指 發行人前身,北京中航泰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4 天津中航 指 發行人的子公司,天津中航泰達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5 河北中航 6、 發行人為在股轉系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根據股轉系統歷年發布的創新層名單,發行人自2016年起已連續4年入選股轉系統創新層,符合《分層管理辦法》第十五條第一款、《公開發行規則》第十一條的規定。
  • 嘉元科技、賽微電子、中航機電、光環新網、金財互聯下周走勢分析
    【中航機電】1、中航機電周線級別走出了築頂的形態,上方多次嘗試上攻11.20沒有有效攻破,短期還處於一個橫盤震蕩整理的形態。下方關注一下9.90附近的支撐震蕩空間之內,有機會低吸高拋,降低成本,解套。軍工概念近期都處於一個調整的狀態,短期再次走強難度較大。
  • 西北工業大學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
    本次榮獲一等獎的「面向地下空間的新型多功能照明—防疫系統」團隊是由動能學院本科生閔鐵源等組成,在白曉輝副教授和劉存良教授的指導下,團隊自主設計包含太陽光收集裝置、紫外線發射裝置、發電和儲能裝置以及終端的混合照明系統和帶有紅外探測裝置的紫外線防疫系統
  • 【調研快報】中航機電接待北信瑞豐等42家機構調研
    中航機電2020年10月29日發布消息,2020年10月27日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第一年,目前各子公司均在積極備戰"十四五",由於機電產品從零部件到產品,從科研樣件到批產,涉及工裝夾具等準備工作,生產
  • 中航大新增3個本科專業
    中國民航大學(以下簡稱:中航大)新增兩個備案本科專業,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新增一個審批專業,為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據了解,中飛院申報的物聯網工程專業由計算機學院增設,該專業對接中國民航「智慧民航-智慧機場」建設和國家物聯網產業發展,旨在培養適應新時代民航信息化建設和物聯網行業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民航精神、全球視野,系統掌握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專業知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 中航鋰電亮相廣州國際城市公交展
    福田歐輝「2016品質發現之旅」活動現場  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領軍企業中航鋰電作為福田歐輝客車主要動力系統供應商之一,以贊助者的角色與福田歐輝共同參與了此次展會。其帶來了最新的電池模組、標準電池模塊以及電芯等產品模型,展示了其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的豐碩成果和最新進展。
  • 湃方科技CEO武通達:高能效邊緣AI晶片在工業AIoT中的應用實踐|公開...
    據OpenAI 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到2018年間,神經網絡模型和訓練所需要的數據集規模都越來越大,模型訓練需要的計算量也呈指數型增長。而同一時期,通用處理器的處理能力提升速度卻遠遠低於摩爾定律最初的預測,很難滿足飛速增長的AI計算的需求。
  • 春季高考機電一體化就業前景如何?
    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應用前景最廣泛的技術之一,也是各企業的高薪職業。很多學校在春季高考開設了機電一體化專業,但不知道就業前景如何?下面由山科院春季高考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
  • 廣州工業模型_創盛模型
    廣州工業模型, 部署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流程,封裝適合不同行業、工業場景KnowHow的深度學習算法模型,降低工業機器視覺與工業機器人AI應用的部署成本與時間成本。快速的部署:圖形化的HMI交互界面,自動化的創建工業視覺檢測應用流程,極大的加速深度學習在工業機器視覺的部署流程。高並發的支持多個工業AI客戶快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