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時代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因而往往有些古代技藝因彼時人類需求而誕生,亦因今日人類之需要而做出符合時代的改進,抑或是就此因為不被需要而遺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這些被人遺忘的古老技藝,亦是由青而生成就於藍,然而終歸因多重原因相繼被迫消失,即便其中濃縮著一個或多個時代發展的精華,即便其中有著太多的文化積澱,但是終究無法改變不被時代所需要的本質而變得毫無利用價值。
一如熱兵器的誕生,便註定了冷兵器的沒落,這是時代的更迭,無人可以抗拒。
一、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
提及日本的傳統文化與技藝,那麼呼之欲出的自然是茶道、武士道、唐風等諸多詞彙,而武士刀的鑄造工藝亦是日本傳統文化技藝之中不可多得的璀璨一筆,乃是其中之精髓,其中技藝放眼世界冷兵器鑄造技藝之林亦是較為拔尖的存在。
那麼不妨共同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的興衰,又為何時至今日一年才做一把還賣不出去?
日本的制刀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最早成型可以追溯到平安時期,日本武士刀的形狀以及工藝,通常被認為是由唐刀演變而來的,後來由直刃轉變為彎刃形成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日本武士刀。
日本武士刀的鍛造過程普遍刀柄與刀刃的比例為1:4,由雙手持握,並且因其形狀符合力學原理,用以劈殺有著其他諸多刀具無法媲美的優勢。
其材料是由不同材質混合而成的,因材質之不同繼而達到刀身彎曲的目的,需要經過制刃、淬火、打磨等多道程序,方能成就一柄無柄無鞘之刀刃。
雖是說來簡單,但其過程往往是極其複雜的,畢竟相較於古代而言,任何傳統製作工藝都是需要極其繁瑣的過程,武士刀自然也不例外。
例如制刀過程之中的反覆摺疊。因為武士刀使用多種材質的緣故,導致了整體碳元素的含量不一,需要反覆的加熱、軟化、摺疊以此來去除雜質,平衡碳元素。
往往似這般的摺疊需要進行多次,而每一次的摺疊鋼材的層次便是呈現幾何倍數增長的,如一層到兩層、兩層到四層、四層到八層、以此呈2的N次方趨勢增長。
當然,凡事皆有其極限,而當摺疊的次數過多那麼必然是要導致制刀整體失敗的。
而在摺疊鋼材之後,便是成就武士刀最大特點的完美曲線。
想要鑄就最完美的曲線是殊為不易的,需要經過反覆的加熱與冷卻並加以打造,也就是說在十分鐘內便要將刀片加熱到800度,然後放入水中迅速的冷卻。其間極為考驗鑄刀之人的經驗與判斷,不能有絲毫的差池。
那麼以點見面,由此可見日本武士刀的製作過程是非常複雜的,當然對此不甚了解的不妨參照一下,印象之中中國刀劍的傳統打造過程,萬變不離其宗其間有著諸多的相似性。
二、日本傳統武士刀的興衰
日本武士刀被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乃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亞洲花紋刃鍛造技術源之於中國古代,始祖是幹將、莫邪和歐冶子等。令人遺憾的是真正將這一技術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人。
而關於日本刀的興衰,它的大興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明清時期,彼時日本刀的發展可謂為是達到了璀璨地步。
畢竟任何事物的興盛都離不開人們的需求,正是那一時期武士刀的卓越工藝,所有人都為之讚嘆,因而市場空間擴大,導致日本武士刀無論是受歡迎程度亦或是製作工藝技術等多方面,在彼時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明朝時期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卓越功勳是廣為人知的,而他對於倭寇的憎恨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依舊從客觀角度對於日本刀的製造工藝有過「製作精良,構造合理」這樣一番稱讚,並且在這一基礎上予以仿製裝備軍隊之中。
而在詳細記載了明清時期廣東發展的《廣東新語》一書之中,對於武士刀亦是有過一番記載。
其大意是「廣東多流傳番邦異國之刀,其中有其一是日本刀……以故光芒炫爛奪目,鋒芒逼人,切玉若泥,吹毛斷髮,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取出打磨一番依舊不折不缺。」
因此,自宋代以來日本刀便曾遠銷中國,並於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通過武士刀的貿易,日本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在此之後,因為自身資源之匱乏,他們也從中國進口鐵礦之類,如此往復。
那麼在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之後,它所具備的諸多強項已然彰顯而出,那麼為何後來淪落到,「一年才做一把還賣不出去?」
日本刀的衰落前文之中已有端倪,熱武器的出現導致了冷兵器的迅速沒落,當一件東西不為人所需要之時,那麼無論再如何寶貴都是無用之物。
對於一個長大後的成年人而言,面對著昔日昂貴的玩具,除卻那份回憶的價值以外,它的本身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價值,只是作為回憶之憑藉而存在的。
三、逆流而上的匠人
在時代的巨輪面前,任何物質與人類都是拗不過的,因而隨著冷兵器的淘汰,武士刀逐漸趨於沒落,而且日本社會亦是很早之前便明令禁止不允許街上佩刀,那麼因此武士刀所具備的價值僅僅存在於收藏方面,亦或是相關的武術用具上。
然而為時代所拋棄的東西,總有人在為之默默堅持著,在日本埼玉縣的一間作坊之中,名叫Shimojima的鑄刀匠人已經堅持了24度春秋。他依舊堅持著傳統的逐漸手法以及規矩。
在鑄刀之時他堅持身著白衣,作為純潔的象徵,除此以外作坊外圍繞了一圈特殊的繩子,用以保護匠人免受「邪惡力量」的侵害等。
他往往鍛造一柄刀需要一個月,若是加工複雜一些,同時配上刀鞘、刀柄的話便需要長達一年左右,然而縱是如此依舊少有銷路。
對於客戶而言,已非實際需求,只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他也清楚,現如今武士刀已經遠非昔日那般風靡,其所存在的價值也僅僅只有那些收藏家們能夠看到。
不過在他看來,這項工藝世代相傳,它的形狀、價值、意義從未改變,其質量依舊是絕佳的,日本的武士刀並非僅僅只代表著一種冷兵器,而是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那麼單單客觀的從武士刀的品質而言是非常卓越的,而這位匠人的這一份堅持亦是令人所敬佩的,他所做的事情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其所背負的乃是一種傳承,但是此舉註定是任長而道遠的亦是艱難的。
畢竟對於此類文化的熱衷者已逐漸減少,一方面承受著工業發展的衝擊,另一方面面臨著後繼無人的趨勢,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一傳統技藝便要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那麼,觀他人之事不忘內省,中國亦有著許許多多極其璀璨的傳統工藝面臨著這一狀況,而面對這些我們亦應採取某些措施加以改進挽留,不能任由其就此絕技失傳,否則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必然是一大損失。
因此對於中國傳統技藝的關注勢在必行,唯有大眾將目光放在其上,注意到其中的困難之處,那麼中國「人多力量大」的優勢便能夠發揮出來,必然會有人挺身而出去一力撐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