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華藝術宮共同主辦的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開幕式於12月18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現將獲獎作品及入展作品高清圖片輯錄連載,以饗讀者。
王道雄
王道雄 , 字石侶,陶者,號亯盫,別署愛吾廬,悟道樓。1970年2月生於安徽合肥。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書法篆刻專業,書法襲承家學,受父親王家祥之訓導。篆刻初發蒙於鄉賢劉仲文先生,後受業於沈建國、韓天衡二位先生。
2020年上海市第九屆篆隸書法展入展;
2019年上海市書法篆刻臨摹展入展;
2018年上海市十屆書法篆刻展入展;
篆刻136cm×34cm
創作手記
篆刻創作我個人較喜歡風格多樣化,古鈢、秦漢、流派亦是我刀下表現手法。可能更偏重於治古璽印,正因如此近年的藝事活多為古璽印作為展示。古璽印的原始形態,奇詭多變、自由無羈、靈動多姿,與我之我行我素、真實不虛性格相符。
我制仿古璽治印非隨意得之,注重字法、變化來之有據,深思熟慮,數易其稿,下刀時則一氣呵成、追求明快、峻爽,形成欹斜避讓之天趣,務求既能表現自己的書寫筆意,又形成虛實對比,若此幀印屏能使觀者產生遐想,有思索的空間,則甚美。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乃我之追求,友曾說要在玩味中拓展作品的視覺寬度,亦是樂趣。當下時興製作原拓印屏,我於此道略有研習,故制此信手拈來。題籤贅記以得天趣之外錦上添花,玩味氣息十足,以期觀者於賞印之餘對拓展篆刻藝術之內涵外延有所新的改觀和認識。然我亦知藝術非熟練工,熟練工容易走向程式化,若要更寬領域的發展更需讀破萬卷,虛心求教積以精進。
孔憲勇
孔憲勇,1992年生於山東曲阜,先後受教於徐劍飛老師、彭作飆老師、楊亮老師、王璽老師、費胤斌老師及曲阜師範大學諸師,2016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現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2020年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陳介祺獎;
2020年上海市第二屆篆刻藝術展優秀獎;
2019年 第四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金獎;
篆刻136cm×34cm
創作手記
此參展作品以三晉小璽印風為主,在邊款上配以金文、小楷、小篆等書體,並採用整紙拓款來豐富印屏整體效果。三晉小璽是我現階段創作的重點,我的篆刻創作初以元朱文為主,愛其婉轉流麗;繼而又喜鳥蟲印,愛其暢達挺拔,後於上海得王璽老師、費胤斌老師教誨,於三晉古璽印風用功頗多,得其閒雅古樸意趣。
此次參展作品的整體風貌即是以三晉小璽為基調,在字型、章法上力爭做到與印文內容相統一,力追三晉古璽之渾穆簡遠之趣。學藝不易,須下苦功,有如滴水穿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孫萍萍
孫萍萍,1970年11月出生。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人民政府財政核算中心會計。
2020年上海市周慧珺杯楹聯展入展;
2019年上海市第四屆婦女書法展入展;
隸書中堂246cm×123cm
創作手記
與書法結緣,便臨池不輟,尤以臨寫漢隸為日課。我喜歡張遷碑的古樸稚拙,好大王碑的寬博率真。這次投稿的八尺整張大字隸書,正是多年來學習隸書的展示。
在創作過程中,大到謀篇布局,小到結字點劃,筆墨韻味都不敢懈怠。選擇書寫內容後,先逐字過關,然後整篇書寫,個體服從整體,局部服從整篇,不斷調整,直到滿意為止。為了讓字足夠大,我沒有完整用隸書寫完詩句,剩下的與落款一起書寫完成了這次的創作。在選擇書寫的內容上也不能落入俗套,以免產生厭倦感,要保持新鮮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享受過程,不計名利,快樂就好!這也是我學習書法的初衷。
何柏青
何柏青,1962年生於上海,上海市書畫院畫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首屆刻字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
2020年中國大書法系列展刻字入選;
2019年第十一屆全國刻字藝術展;
2019年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刻字入圍;
刻字39.5cm×40cm
創作手記
2016年上海市第九屆書法篆刻大展,首次將現代刻字納入展覽板塊,說明上海市書協很重視刻字藝術。
刻字藝術本體的難度,也是影響其普及的因素之一。刻字藝術家首先應該是個不錯的書法家。不研究中國傳統書法,那肯定刻不好字,或者說僅可以在低層次的刻字領域裡玩,但無法刻出境界。而擅長書法者,就一定能刻好字?那也未必。刻字藝術家需要多方面修養,除了書法造詣,還需掌握美術、雕刻、工藝、色彩、構成等語言,並融會貫通。
中國現代刻字歷史僅三十餘年,上海現代刻字歷史也僅有十餘年,需要總結的東西有很多,可供探索的空間還很大,這給現代刻字藝術創作者,既增加了創作難度,也提供了無限的藝術可能與機會。
汪德軒
汪德軒,1966年生,安徽和縣人,和縣檔案館四級調研員,現居松江。一直以書法為愛好,大學始從顏楷臨習,三十多年,除去其間公務繁忙擱筆十年,臨池不綴,一路臨習顏楷→張遷→吳讓之篆書、集字聖教→書譜、自敘,近兩年退居二線以後著力《書譜》《自敘帖》,方有所悟。
2020年首屆「張弼杯」書法篆刻大賽作品展入展;
草書橫幅35cm×240cm
創作手記
退居二線了,對書法藝術的愛好成為了精神寄託,於是乎又認真拿起毛筆,同時參加中書協臨創培訓班學習,感覺這兩年才有所悟,參加書藝活動檢驗一下成果,很有必要。
小草是近兩年來主攻課目,就以《書譜》為基調,寫兩幅手卷。內容確定後,先打了個初稿,重點是字法,保證創作時字法不錯;然後選用首次用的手工蟬翼紙寫一點,熟悉一下紙性。後花了兩晚,氣定神閒,各用兩個半小時,一氣阿成。創作時,以「書譜」風格為主,參以「自敘」線條,注意點線面結合運用,由靜入動,心手雙暢,圓滿完成,感覺尚可。
張 旭
張旭,1989年生,別署棲心堂,中國書法家協會註冊書法高級教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2019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扇面書法大賽入展;
2017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上海市第四屆草書展提名獎;
2017年周慧珺杯·上海市行書大賽入展;
行草中堂247cm×120cm
創作手記
在我平時的功課裡,寫字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臨摹經典,通過精準臨摹的學習方法來深入經典,探尋精微。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個點畫都可以蘊含豐富的信息。「精準」並非僅僅是尺度,「精準」更加是法度本身。一旦洞悉此中真意,就像蘇子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也更加能夠體會到古代大家在書寫中其「人格」與「書風」所達到的高度契合,書法不僅僅是技法,更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體現,是書者心情、心境、心聲的流露和寫照。
此次雙年展作品,我選取了晉代陸雲的書信作為書寫內容,並用足八尺整張宣紙。章法上以5行大字為主體,2行小字為落款,創作的書體風格是以二王為主的行草書,並嘗試用自己學習所得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有想法地書寫完成。由於自己的功力和學養尚淺,此作未能達到預期設想,惟願更加努力,不斷提高。
陳志軒
陳志軒,字墨函,號西蜀一萍,1973年生於四川綿陽,現居上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先後就讀於綿陽中等師範學校、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
2020年弘揚海派文化 書寫盛世華章上海市書法小品展優秀獎;
2019年周慧珺杯·上海市扇面書法大賽一等獎;
小楷中堂137cm×69cm
創作手記
由於習書時間尚短,屬半路出家,我的小楷還相當粗糙,敗筆尤多,說是作品,實為拙品。在《習苦齋題畫》中,我努力想要表達以下幾點:
其一,小楷的靈動性、書寫性以及古雅與時代氣息的融合,一直是我的追求,我覺得楷書寫呆寫板,最是大忌。很想讓作品中有更多自己的影子與性情表達,因為藝術的個性最具生命力,藝術才情彌足珍貴。
其二,我要讓形式與內容儘可能的完美結合,故我選擇了山水畫相關文章,而作品線、面襯以山水元素相呼應,把握好山水畫元素不過分突出,不搶主體。
其三,發揮平面設計的職業優勢,作品表現材質、形式,自己親自設計,量身定製,保證其唯一性。並做到有拼接的形式而實質非拼接之效果。
書海浩瀚,書途漫漫,一切還只是在路上。
周 萍
周萍,1978年生,書法老師,中共黨員。上海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浦東新區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浦東新區美術家協會會員。
2020上海第八屆市民藝術大展入展;
2019年上海市書法篆刻臨摹作品展入展;
2019上海第四節婦女書法篆刻展入展;
楷書條幅237cm×88cm
創作手記
出於性格,對書法追求清爽,乾淨,安靜的風格,喜歡溫婉均和,又甚好北碑之靈動與拙趣。知其難以調和,但身在邊隅,情馳魏闕,仍努力為之。因此作品選擇了普通的平正均和的中楷三條屏形式,淡黃絹紋,字徑和平時練習都很相似,有心手相暢之感!
作品內容選自東坡題跋數篇,以《李璧墓誌》為主要基調,手畫界格,努力追求靈動、疏密有致,在變化中有統一,在對比中求趣味,把自己的性情和平日臨帖體會融匯到作品中,希望能夠因字附形,做到欹側,聚散合理,收放開合自然,用筆注意有方有圓,紙墨相發,雖心神嚮往,知力不能及,逐成此面貌,博方家一哂!
談 洪
談洪,1970年出生,蘇州人。自幼喜書,臨池不輟,不惑之後,定居上海。畢業於中央美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師從張衛東先生。妙墨書法藝術工作室創始人。
2020年第八屆上海市民藝術大展書法一等獎;
草書條幅240cm×124cm
創作手記
本次屆展投稿是一件八尺大草作品,七行正文加兩行小字長款,其內容是黃庭堅的題跋,內容是我比較喜歡的。紙是半生熟的仿古宣,筆用的長峰羊毫。
學書二十餘年,一直以二王體系的小行草為主,臨帖比較多創作較少,小行草多大字作品少,在創作這件大草作品時有些無知者無畏的衝動,最後把理性的直覺妥協於非理性的直覺了。
在美院丹青老師上課曾說過:從一件藝術作品裡可以看出作者經常夢到的是誰,受誰的影響。是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的人未必是白天見得最多的,但肯定是牽掛得最多的。因此在作品裡可以看到我取法的來源是二王,二王體系也是我下力最多的。在整幅作品的空間布局以上緊下松之勢,留有三處空白皆在偏中下的部位,呈三角形分布,計白當黑的空間處理產生畫面的疏密效果。粗細線條與墨色濃淡也做了組團的分布,使之有連綿的書寫性。其中兩條長線的粗細、方向、位置刻意作了安排,使得不該同時出現在同一作品裡的兩條長線有了些變化,避免了雷同的視覺感受。
鮑躍淵
鮑躍淵,1976年生,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第十三屆文體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會員,美術設計(書法)中級職稱。
2020年周慧珺杯上海市首屆楹聯書法大展優秀獎;
2019年江西省第十二屆臨帖展優秀獎;
草書中堂247cm×124cm
創作手記
首先,我選擇李白的這首詩作為書寫內容,因為我比較喜歡這首詩的意境。但是在歷屆國展中,尤其是草書中這篇詩詞有多次書寫,所以我首先考慮怎麼突破,寫得與別人不同。
我的草書是以二王為基礎,以黃庭堅、王鐸為羽翼。這副作品從首字開始我便注意單字的欹側變化與字組關係;首行墨色由重至輕,再由重到輕,轉到第二行的枯筆與連帶;第三行的開始與第二行結尾呼應,第三行結尾與第二行開頭呼應,並與第五行開頭呼應;第四行首字,長線枯墨絞鋒變化,形成了字眼和空間上的疏密變化。第五行開始我只加水不加墨,至結尾墨色愈談,並形成了比較乾枯的的線質。同時,正文有三處漲墨錯落分布,相互呼應。落款再添些墨,與正文結尾墨色對比,並也產生輕重變化的字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