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一條新聞:上海黃浦區政府投資的公共租賃房和人才安居重點項目仁慧苑交付使用。
這一項目總投資超過十億,總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可提供公租房364套,面積從54平方米到105平方米不等,是黃浦區目前建築面積最大、套數最多、配套最齊全的公租房。
這些年,公租房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條新聞還是讓人感到眼前一亮,因為除了投資和規模,仁慧苑還有一點引人關注,就是它所處的地段。
據報導,仁慧苑公租房的地址是五裡橋路28弄,靠近製造局路。上海人相信不用打開地圖就很清楚,這絕對是黃金地段,可以說是中心城區的中心,就像新聞中所說的那樣,「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生活便利」。這樣寸土寸金的地塊拿出來造公租房,而不是開發商業地產,背後的考量耐人尋味。
前不久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七項就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還提出「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國有和民營企業都要發揮功能作用」。對於公租房的租金也有提及:「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範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
中央對公租房如此關注,除了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進一步平抑房價、保障民生之外,相信也是對大城市的未來發展做出深遠謀劃。
我們都知道,一城一地的競爭,根本在於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除了高端人才的引進,更重要的是培養和使用好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一個地方房價高企,不僅不利於民生,更不利於青年人才的留駐。這些年,上海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一個最大的瓶頸就是城市的居住成本。
前不久,臨港新片區召開「十四五」發展規劃專家研討會,不少專家都在會上指出,人來了以後怎麼讓人住下是個關鍵問題,一定要優先把公租房發展儲備好,公租房是一個大城市發展高水平製造和高水平服務的基礎保障。「這個配套做好了,長期來講將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這其實也是近年來不少大城市都在做的事。比如最近深圳就出臺規定,要求「高等院校、大型科研機構及產業集聚園區周邊以建設人才住房為主,軌道交通站點等交通便利地區也要以建設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為主」。
仁慧苑項目相信也是出於這種考量——作為全市唯一第三產業佔比超過98%的區,發展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是黃浦區的重點戰略,這同樣需要引入大量優秀人才。正如黃浦區領導在交房入住啟動儀式上所言,兼具住房保障和人才服務功能的仁慧苑之所以選址黃金地段,就是要打造中心城區公租房項目的標杆,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昨天,本報還報導了張江國際社區人才公寓一期項目即將於明年年初投放市場的消息。近年來,上海在浦東已經建設了大量的公租房,很多都是位於前灘和張江科學城等城市未來發展的重點區域。這背後,傳遞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對於一座志存高遠的城市來說,人才遠比購房者更加重要。
新民眼工作室 潘高峰
編輯 | 顧瑩穎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