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被稱作「東方好萊塢」,在國際影壇廣受讚譽。
然而九十年代末,港片市場快速衰退,曾經的「東方好萊塢」也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失去了所有的繁華與榮耀。
隨著港片市場的衰退,港片製作人們為了謀求生計、吸引觀眾,將「場面暴力」、「故事獵奇」作為了創作的主要方向。而「恐怖題材」的電影作品,也成為了此時港片創作者們的首選。
90年代末,大量的「恐怖題材」作品,出現在了港片銀幕之上,《陰陽路》系列、《山村老屍》、《恐怖雞》都是此時的代表性作品。2002年,彭順、彭發兩兄弟拍攝的《見鬼》,在海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被好萊塢買走了翻拍版權。
《見鬼》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港片製作人,將目光聚焦在了「恐怖題材」的創作之上。《見鬼》之後,張國榮拍攝了《異度空間》,黎明、梁家輝合作了《三更》,徐克也在2003年拿出了《殭屍大時代》。
「恐怖、鬼怪」類型電影作品的拍攝,一直是港片製作人們的強項。畢竟,80年代中後期的「殭屍港片」,憑藉濃鬱的東方特色,在亞太地區風靡一時。
然而有趣的是,2002年之後,「恐怖題材電影作品」在香港影壇引發創作熱潮,但卻極少有創作者願意對「殭屍片」進行新的嘗試。此時較為知名的「殭屍片作品」,也僅《殭屍大時代》這一部而已。
2013年,新人導演麥浚龍對「殭屍片」的題材發起了挑戰,與錢小豪合作了《殭屍》。這部《殭屍》製作精良,影片在緬懷「80年代茅山殭屍片」的同時,還通過隱喻的故事內容,對電影之外的生活,進行了剖析。
憑藉過硬的質量,《殭屍》在金像獎、金馬獎上備受矚目。2008年的《葉問》,因為過硬的製作水準,重振了「功夫片」的招牌。而這部品質過硬的《殭屍》,卻因為尷尬的處境,未能掀起新的「殭屍片」浪潮。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殭屍》,說一說這個隱喻濃重的故事,同時看一看為何它沒能掀起新的「殭屍片浪潮」。
01構思精巧的故事
這部《殭屍》的故事,保留了「林正英殭屍片」的鮮明特點,那就是「捉鬼」與「捉殭屍」同時進行的雙線結構。
過氣演員「小豪」,搬入了一座破舊的出租屋,並決定在出租屋內「上吊自殺」。結果屋內「鬧鬼」,幸得樓下小吃店老闆「友叔」相救,小豪化險為夷。
事後,小豪得知,友叔家四代都是道士,自幼也習練了不少道法,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道士這一行也沒落了。為了生存,友叔只好改行賣糯米飯。
在出租屋附近生活的道士,不只友叔一個,還有樓下紙紮店的老闆「九叔」。
「梅姨」與「冬叔」老兩口無兒無女、相濡以沫。冬叔因為意外墜樓身亡,不忍老伴兒離開自己的梅姨,希望九叔施展法術,讓冬叔重生。
九叔得了肺癌,正想嘗試「借陰轉陽」的續命之術,為自己延長壽命。面對梅姨的請求,九叔決定先在冬叔身上做實驗。
九叔將冬叔煉製成「殭屍」,之後又去小豪的屋內抓住了「雙生惡鬼」,本來一切都準備妥當,但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了九叔的計劃。
隨著計劃被打亂,冬叔變成了失控的「殭屍」,而「雙生惡鬼」也逃出封印。九叔因為法力不足,被「殭屍」幹掉。為了平息風波,小豪與友叔一起,同「殭屍」、「惡鬼」展開大戰。
《殭屍》的前半段,都是標準的「茅山殭屍片」模式,但在故事的最後,麥浚龍導演卻選擇了不落窠臼,讓故事從奇幻變為了現實。
電影的鏡頭一轉,九叔、友叔不再是什麼道士,冬叔也不再是什麼「殭屍」。小豪的出租屋內根本沒有「鬧鬼」,而決定「上吊自殺」的他,也真的「上吊自殺」了。
《殭屍》的結構設計十分討巧,電影的一開始,旁白聲中說到:很多人都說電影的劇情很荒謬。原來,人生比電影更荒謬。
隨著這句旁白的結束,導演通過兩個荒謬的故事,對這句話進行了解釋。
在一個「電影化的荒謬故事」裡:一名過氣演員不堪生活的打擊,決定「上吊自盡」。然而「女鬼」、「殭屍」的出現,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新的好奇,也產生了活下去的動力。隨後還與一位道長,共同踏上了降魔伏怪之路。
在這個「電影化的荒謬故事」即將接近尾聲之際,導演筆鋒一轉,又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現實化的荒謬故事」。
在這個「現實化的荒謬故事」裡:過氣演員在「上吊」之前,沒有遇到「殭屍」,也沒有遇到「女鬼」。最終,這名過氣演員在安靜的小屋內,成功的「殺死了自己」。
電影的荒謬,在於它奇幻無比的故事;而人生的荒謬,則在於它的現實與殘酷。電影雖然荒謬,但那些奇幻詭譎的故事,總能點燃觀眾對於未知的渴望、對於生活的熱愛。
而生活的荒謬,卻總是讓人在「無奈的現實」、「殘酷的壓力」之下,逐漸失去生存的信心、自我的意志。
就像富蘭克林那句名言一樣:「有的人25歲就已經死了,直到75歲才被埋入土裡」。
面對生活的無奈,多少人選擇了「殺死自己」,成為這荒謬生活裡的一具「殭屍」,在庸碌、無奈中走向自己的生命終點。
02對「殭屍片時代」的緬懷
這部《殭屍》,是麥浚龍導演的首部電影作品。在這部作品中,麥導除了對生活進行反思,同時也對曾經的「殭屍片時代」進行了緬懷。
在這部《殭屍》裡,幾位主演的面孔,讓不少觀眾回想起了「80年代的殭屍片熱潮」。
出演「友叔」的陳友,在80年代的「殭屍片」大銀幕上備受矚目。《殭屍先生》裡的「四目道長」,讓陳友獲得了不少影迷的喜愛。而《殭屍叔叔》裡,「這個給你、我隨便」的梗,更是成為了無數觀眾難以抹平的笑點。
「四目道長」陳友在《殭屍》中出演了「友叔」的角色,而「千鶴道長」鍾發,則在《殭屍》裡出演了「九叔」的角色。
早年的鐘發,也是「洪家班靈幻片」銀幕中的常客。1980年的《鬼打鬼》裡,鍾發以茅山道士的形象,從幕後走向幕前。而《人嚇人》、《殭屍家族》、《僵屍翻生》、《殭屍叔叔》裡的精彩表現,也讓鍾發獲得了不少靈幻片影迷的喜愛。
在「洪家班」的「殭屍系列」第三部《靈幻先生》裡,吳耀漢的道長形象,給許多影迷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部《殭屍》中,吳耀漢雖然沒有以道長的形象出現,但卻出演了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殭屍」冬叔。
不光是鍾發、陳友、吳耀漢,《殭屍先生》、《殭屍家族》、《靈幻先生》中表現出色的樓南光,也在這部《殭屍》裡出演了「小吃店老闆」的角色。
當然,除了吳耀漢、樓南光、陳友、鍾發四人,《殭屍》帶給資深影迷們最大的驚喜,還是擔綱主演的錢小豪。
錢小豪,這個因為「殭屍片」走上事業高峰的實力派打星,在許多資深港片迷的腦海中,都留下了深刻烙印。
然而,隨著「殭屍片」的衰落,這位演技、動作並存的實力派,也快速消失在了港片大銀幕之上。
在《殭屍》的創作過程中,麥浚龍導演將錢小豪的不少經歷,帶入到了電影劇本之中。而在該片中的錢小豪,也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本色出演。
除了邀請到這些「殭屍片」老面孔,在這部《殭屍》的鏡頭之中,麥浚龍導演還對林正英、許冠英兩位已經去世的「殭屍片泰鬥」進行了隔空致敬。
而片中男主角「滿身符咒」大戰「殭屍」的場景,更是對「殭屍港片」的開山經典《殭屍先生》,進行了致敬、模仿。
03沒能掀起新的「殭屍片浪潮」
90年代末,隨著香港電影的衰落,「功夫片」和「殭屍片」一起消失在了華語大銀幕之上。
2008年,葉偉信、甄子丹合作的《葉問》,憑藉票房、獎壇的雙項走紅,再度擦亮了「功夫片」的招牌。
2013年的這部《殭屍》,本該像《葉問》一樣,重振「殭屍片」的名號。但是因為票房、獎壇的雙重尷尬處境,《殭屍》錯過了一次掀起「殭屍片時代浪潮」的機會。
為了通過「獵奇元素」吸引觀眾,《殭屍》中運用了大量的「暴力、血腥」鏡頭。這些鏡頭的出現,也導致了《殭屍》無法走入內地院線銀幕。
失去了內地的電影市場,《殭屍》想要像《葉問》那樣,在票房市場之上產生巨大影響力,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在獎壇之上,《殭屍》雖然質量過硬,但遇到的對手卻一個比一個兇悍。
2013年,低落的「香港電影」似乎迎來了一個爆發期。這一年,王家衛拿出了《一代宗師》、陳木勝拍攝了《掃毒》、林超賢推出了《激戰》、杜琪峯打造了《盲探》、周星馳上映了《西遊·降魔篇》。
當年的《葉問》,在金像獎上遭遇了《赤壁》、《畫皮》、《長江7號》,最終脫穎而出,拿下了「最佳電影」的榮譽。
而《殭屍》卻在金像獎上,被《一代宗師》、《掃毒》、《激戰》等作品前後夾擊,最終只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女配」兩個獎盃。
在這些勁敵的壓力之下,《殭屍》沒能重振「殭屍片」的招牌,也沒能掀起新的「殭屍片浪潮」。
製作水準過硬,卻在票房、獎壇之上面臨雙重窘況,《殭屍》遭遇如此處境,只能嘆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