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我們的開心"↑關注我們
文/陳輝華
任天堂的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自2016年7月6日推出以來,獲得了全球玩家、投資者的熱捧。國外玩家為此半夜闖入警察局、摔進水溝、墜崖等瘋狂場景紛紛上演。短時間內,精靈寶可夢在iOS和安卓APP應用商店中排到了第一位;單日僅在iTunes商店中就獲得了160萬美元的銷售額;在每日活躍用戶數量上幾乎超越了Twitter;用戶平均每日遊戲時間43分鐘,超過了他們用在WhatsApp和Instagram上的時間。任天堂股票一度飆升超過92%,躋身日本前20大市值公司。那麼,這樣的一款遊戲到底為什麼會這麼火?中國玩家會買帳嗎?小編帶你探探究竟。
(圖片來自網絡)
精靈寶可夢遊戲由日本任天堂公司和美國軟體開發公司Niantic聯合開發,藉助「增強現實(AR)」技術,將虛擬遊戲疊加入現實場景,讓玩家不再像以往那樣「腐宅」,而是拿著手機走向室外,通過手機定位系統和攝像頭等功能,在現實地點中尋找、抓捕和訓練「妖怪」。當你啟動遊戲,開啟谷歌地圖和定位功能之後,遊戲會在攝像頭實時拍攝的畫面中疊加皮卡丘、傑尼龜等小精靈。這些精靈可能會藏在任何角落,玩家需要拿著手機四處走動,發現它並且抓住它。
由於精靈寶可夢融入了增強現實元素,可以讓玩家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妖怪,使得玩家願意走很遠的路,並且能夠在遊戲過程中結識新朋友。其益處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鍛鍊身體。健身類的應用往往都會給用戶帶來很大的體力負擔,精靈寶可夢在運動與娛樂之間選擇了一個更恰當的結合方式,玩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娛樂上,主動地四處活動,愉悅自己的同時也鍛鍊了身體。
二是探索新世界。遊戲會引導玩家前往附近有趣的地方。在現實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和歷史遺蹟都被設置成了遊戲中的口袋站點,現實中的健身房同時也是遊戲中玩家進行戰鬥的場所。通過鼓勵玩家探索周圍的現實世界,精靈寶可夢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一點點」。
三是促進交流。在世界各地,玩家會舉辦各種口袋站點的聚會,在附近開展活動。有些時候,玩家需要與其他玩家組隊進行戰鬥,這使得玩家結實了很多新朋友。
(圖片來自網絡)
目前這款遊戲還未在國內上線,很多人認為未來國服上線後,火爆程度一定不會亞於全球其它地區。然而小編認為,基於以下原因,未來這款遊戲即便進入中國,可能也火不起來。
一是文化差異大。帶著遊戲跑到大街上去社交健身,契合了西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土壤是匹配的。但我們知道,國內目前還是比較欠缺戶外社交與健身的文化,中國遊戲玩家是否會被一隻小精靈驅動頻頻外出健身與社交?這點相信對國內遊戲宅男以及對遊戲玩家個性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持懷疑態度。況且,中國遊戲玩家的樂趣點還是在線上的榮譽感與一呼百應的價值存在感。因此,這塊遊戲恐怕很難在中國火爆起來。
二是地圖服務差。這款遊戲要依賴谷歌地圖來找尋小精靈,抓小精靈與內置的地圖數據息息相關,地圖數據也是遊戲的基礎支撐。谷歌地圖在歐美、日本對口袋站點的定位沒問題,但在中國卻面臨著難題。2010年穀歌退出中國之後,其在中國的數據採集與信息更新已經大大落後,即便谷歌地圖回歸中國,谷歌的地圖信息更新系統、渠道開展、數據採集等工作也幾乎要重新開始。因此,對於中國玩家而言,遊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定位錯誤,效果將大打折扣。如果要通過與其他地圖商合作實現導航定位,那麼無論是地圖街景、3D地圖、照片遊、全景地圖等技術,都與谷歌有一定差距與差異性,或者說,地圖基礎改變,遊戲的內容與數據要重置與新地圖商匹配,對廠商來說也是一大難題。
三是審美疲勞快。這款遊戲在玩法有很強的局限性,基本上就是走路遇小精靈,抓小精靈,翻牌子拿道具,武道館裡打打架等,玩法以及物種的局限性非常明顯。加之玩家日常活動的範圍有限,小精靈出現的種類也不多,用戶審美疲勞的瓶頸期會很快到來。所以,這款遊戲面臨的問題將是如何讓用戶保持持續的新鮮感,並樂此不疲的玩下去。
該遊戲在國外風靡的同時,雖然中國玩家只能看著乾瞪眼,不過國內的很多投資者和財經媒體早已從任天堂的股價飆升中嗅到了商機,GQY視訊、恆信移動等AR概念股紛紛漲停。未來一段時間內,AR概念股也許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任天堂股價走勢圖(圖片來自網絡)
AR已經開發了很多年,以大型遊戲機為載體的射擊類遊戲也已經應用了一部分AR技術。相比VR(虛擬實境技術),AR給人一種走向沒落的感覺。但小編認為,AR依舊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因為它仍然佔據著巨大的優勢:簡潔、方便,不需要其他任何額外的設備。這次精靈寶可夢的成功,定將影響其他遊戲開發商,說不定「明星寶可夢」、「同學寶可夢」、「朋友圈寶可夢」轉眼就會來到你身邊。
資料參考:新浪遊戲、網易科技、BI中文站、新金融觀察
陳輝華,來自應用開發六部數據模型組。耕耘於數據建模與分析/數據挖掘領域,為農行的大數據建設添磚加瓦。作為一名開心早報編輯,每天早晨為大家推送新鮮、營養的信息早餐。
輪值總編:張紀峰、李剛
責任編輯:劉德清
美編:黃從嬌
技術支持:張奧爽
我們的開心 · 總編輯部
(新聞)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歡迎來稿:請按「作品名-來源-作者-部門」命名,發送到abckx@abchina.com或abck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