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電影或電視劇裡,士兵作為被主角「開無雙」的工具人而存在,他們即便身著甲冑,但甲冑卻大體上不具備防護能力,無論是鐵製抑或皮製的護甲都難逃主角一刀。由於攻擊面過廣,我們就不對這些電影或電視劇一一點名了。而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表現了「破甲」的困難。但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甲冑到底好不好用,其實本質還是導演一句話的事情。那麼甲冑在實戰中到底有用沒有呢?
甲冑是古代軍人保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自然是有用的。古代甲冑有許多材質、形制,但大體上都具有較強的防護效果。限於金屬材質發展進程,先秦時期的甲冑多採用皮製。或許人們以為皮製盔甲缺乏防護能力,但這種觀點在一些實驗裡已經被推翻了。
▲插刀教主為何身著皮大衣,因為要防止別人插刀呀
古代皮製甲冑所採用的並非是「生皮」,而是經過各種硬質化處理後的革。早在商代之時,皮甲已經被應用於戰爭之中。只是在東周之前,甲冑的製作工藝還十分粗糙,常常將一整塊皮革模壓後直接使用。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漆甲工藝與制甲工藝才有了更大的進步,各類札甲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漆甲不僅是為了對甲冑進行裝飾以區分敵我,同時還是皮革防腐與硬質化處理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皮甲在製作上,大致得經歷11道工序以後才能成形。
油管上有一位博主Skallagrim曾經做過實驗,他分別用維京人使用的丹麥斧(Viking Dane Axe)及伐木斧對一張皮革進行劈砍實驗,但出人意料的是,只有在極好的角度下(他強調尤其是直角)丹麥斧才能將皮革撕裂,但若是角度不好則很難將皮革割裂,而伐木斧即便是在直角下也很難造成這種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這張皮革尚未經歷過硬質化處理。
即便是動能十足而且相當鋒利的丹麥斧,也只能在特定情況下造成上圖中對皮革的撕裂,那麼其他的「輕武器」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在其他的實驗裡,劍也未能刺穿這張皮革。而經歷過硬質化處理的皮甲,在防禦能力上更勝於這一張不太厚的皮革。
然而,由於動物皮革獲取相對較為困難,而且製作工藝相對複雜,導致盔甲製作成本相對較高而產量不足,因此在漢代之時皮甲也就逐漸被鐵甲所取代。鐵製甲冑有各種形制,而中國古代的甲片常為札狀。由於札狀甲片相對規則,製作更為簡單,因此也更加受到軍隊的歡迎。鐵製札甲也有很好的防護能力,它在150磅(54公斤)拉力絞盤弩的攻勢下也僅僅有一塊甲片內凹,而這主要還是因為製作者組編工藝較差的緣故。
魚鱗甲整體上與札甲還是比較相似的,與上面針對札甲的實驗類似,即便甲片厚度並不高,但魚鱗甲也能夠較好地對絞盤弩射出的箭進行抵抗。
由於材質、工藝等限制,我們無法完全復刻古代甲冑以及它們所需面臨的威脅,但從上面的這些例子來看,甲冑在防護上確實是很有價值的。不僅如此,很多人對於歐洲鎧甲的認知停留在板甲與鎖子甲上,但實際上歐洲也曾經使用過札甲、魚鱗甲等甲片組編鎧甲,甚至還使用過棉甲(Gambeson)作為護甲。
從實際的試驗來說,板甲的防護能力確實很強,但製作相對精良的鎖子甲及棉甲也能提供很強的防護能力。就以棉甲來說,它與棉衣區別甚遠,在外層裹上帆布,內裡填充厚實的棉布,部分棉甲甚至會縫上一層皮革,而精良的棉甲還會在衣服上零散地添加一些金屬鱗片。
棉甲有著出色的防護能力,各類武器的劈砍一般都很難將棉甲撕裂,也只有相當鋒利的刀能夠撕開厚實的精良棉甲,但依然很難將刀劍刺入敵人的血肉中。而且這種鋒利的武器並非是每個士兵都能夠擁有的,這意味著造價相對較低的棉甲也能提供相當有效的防護。
拋開形制不談,上面的這些材質的甲冑都能夠提供極強的防護能力,而製作精良的鎧甲能夠大大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到了這裡就涉及另一個問題,既然甲冑能夠提供強大的防護能力,那麼戰爭豈不是打不下去了,弓箭手和弩手豈不是毫無用處了?實際上,無論是什麼材質的鎧甲,在經歷高強度的戰鬥後都可能產生破損,而戰場上是不可能隨時修復的。並且出於節約成本及便於活動考慮,士兵很少能穿上全覆蓋式的鎧甲,也不能對身體所有部位進行防護。
另一方面則涉及了披甲率的問題。《太白陰經》記載:「一軍一萬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而宋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宣撫自來,(嶽飛)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今」。儘管僅能夠管中窺豹,但盛唐與宋代精銳部隊的披甲率分別為六成與七成,而其他情況下的披甲率可想而知。另外,在裡耶秦簡中記載了秦代的一支部隊,其中502人共持有370件甲和67件頭盔,但實際上出於戰損的考慮,這370件甲和67件頭盔需要預留一部分,並不會一次性拿出來給士兵裝備。
又比如明代《四鎮三關志》在記載薊鎮兵力時,督撫標下左營兵力3099人,而盔甲卻達6220副,其中一半為庫存;而在撫院標下右營2953人,盔甲卻僅有616副,披甲率僅為21%。總之,不同部隊、不同番號有不同的披甲率,也有隻著甲而不著盔或與之相反的情況,這在任何朝代都是如此。而箭矢對這些尚未披甲的部隊有著極強的殺傷能力。
然而,即使身著鎧甲也未必能夠免疫箭矢的傷害,這與箭矢本身的形制有關。即使是同樣的拉力,但是箭矢形制不同將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儘管如此,由於箭矢會因空氣的阻力而產生動能的損失,長距離的射擊會大大削弱箭矢的穿透能力,因此它們的主要作用還是殺傷未披甲冑的士兵與馬匹。
▲這種狩獵用的箭矢對於皮甲的穿透性非常強
總的來說,古代的各類甲冑大體上都能為士兵提供較好的防護能力,但這種防護能力依然有限,它們不能完全抵消武器動能對於人體的傷害,但可以很好地避免士兵被利刃撕裂。而那些輕則「破甲」的電視劇,不過是缺乏基本的冷兵器知識,試圖用更快的節奏來掩蓋製作的粗糙罷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禿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