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裡穿甲冑也一刀死?讓實驗說話,維京海盜斧都砍不開一件皮甲

2021-01-1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電影或電視劇裡,士兵作為被主角「開無雙」的工具人而存在,他們即便身著甲冑,但甲冑卻大體上不具備防護能力,無論是鐵製抑或皮製的護甲都難逃主角一刀。由於攻擊面過廣,我們就不對這些電影或電視劇一一點名了。而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表現了「破甲」的困難。但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甲冑到底好不好用,其實本質還是導演一句話的事情。那麼甲冑在實戰中到底有用沒有呢?

甲冑是古代軍人保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自然是有用的。古代甲冑有許多材質、形制,但大體上都具有較強的防護效果。限於金屬材質發展進程,先秦時期的甲冑多採用皮製。或許人們以為皮製盔甲缺乏防護能力,但這種觀點在一些實驗裡已經被推翻了。

▲插刀教主為何身著皮大衣,因為要防止別人插刀呀

古代皮製甲冑所採用的並非是「生皮」,而是經過各種硬質化處理後的革。早在商代之時,皮甲已經被應用於戰爭之中。只是在東周之前,甲冑的製作工藝還十分粗糙,常常將一整塊皮革模壓後直接使用。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漆甲工藝與制甲工藝才有了更大的進步,各類札甲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漆甲不僅是為了對甲冑進行裝飾以區分敵我,同時還是皮革防腐與硬質化處理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皮甲在製作上,大致得經歷11道工序以後才能成形。

油管上有一位博主Skallagrim曾經做過實驗,他分別用維京人使用的丹麥斧(Viking Dane Axe)及伐木斧對一張皮革進行劈砍實驗,但出人意料的是,只有在極好的角度下(他強調尤其是直角)丹麥斧才能將皮革撕裂,但若是角度不好則很難將皮革割裂,而伐木斧即便是在直角下也很難造成這種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這張皮革尚未經歷過硬質化處理。

即便是動能十足而且相當鋒利的丹麥斧,也只能在特定情況下造成上圖中對皮革的撕裂,那麼其他的「輕武器」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在其他的實驗裡,劍也未能刺穿這張皮革。而經歷過硬質化處理的皮甲,在防禦能力上更勝於這一張不太厚的皮革。

然而,由於動物皮革獲取相對較為困難,而且製作工藝相對複雜,導致盔甲製作成本相對較高而產量不足,因此在漢代之時皮甲也就逐漸被鐵甲所取代。鐵製甲冑有各種形制,而中國古代的甲片常為札狀。由於札狀甲片相對規則,製作更為簡單,因此也更加受到軍隊的歡迎。鐵製札甲也有很好的防護能力,它在150磅(54公斤)拉力絞盤弩的攻勢下也僅僅有一塊甲片內凹,而這主要還是因為製作者組編工藝較差的緣故。

魚鱗甲整體上與札甲還是比較相似的,與上面針對札甲的實驗類似,即便甲片厚度並不高,但魚鱗甲也能夠較好地對絞盤弩射出的箭進行抵抗。

由於材質、工藝等限制,我們無法完全復刻古代甲冑以及它們所需面臨的威脅,但從上面的這些例子來看,甲冑在防護上確實是很有價值的。不僅如此,很多人對於歐洲鎧甲的認知停留在板甲與鎖子甲上,但實際上歐洲也曾經使用過札甲、魚鱗甲等甲片組編鎧甲,甚至還使用過棉甲(Gambeson)作為護甲。

從實際的試驗來說,板甲的防護能力確實很強,但製作相對精良的鎖子甲及棉甲也能提供很強的防護能力。就以棉甲來說,它與棉衣區別甚遠,在外層裹上帆布,內裡填充厚實的棉布,部分棉甲甚至會縫上一層皮革,而精良的棉甲還會在衣服上零散地添加一些金屬鱗片。

棉甲有著出色的防護能力,各類武器的劈砍一般都很難將棉甲撕裂,也只有相當鋒利的刀能夠撕開厚實的精良棉甲,但依然很難將刀劍刺入敵人的血肉中。而且這種鋒利的武器並非是每個士兵都能夠擁有的,這意味著造價相對較低的棉甲也能提供相當有效的防護。

拋開形制不談,上面的這些材質的甲冑都能夠提供極強的防護能力,而製作精良的鎧甲能夠大大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到了這裡就涉及另一個問題,既然甲冑能夠提供強大的防護能力,那麼戰爭豈不是打不下去了,弓箭手和弩手豈不是毫無用處了?實際上,無論是什麼材質的鎧甲,在經歷高強度的戰鬥後都可能產生破損,而戰場上是不可能隨時修復的。並且出於節約成本及便於活動考慮,士兵很少能穿上全覆蓋式的鎧甲,也不能對身體所有部位進行防護。

另一方面則涉及了披甲率的問題。《太白陰經》記載:「一軍一萬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而宋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宣撫自來,(嶽飛)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今」。儘管僅能夠管中窺豹,但盛唐與宋代精銳部隊的披甲率分別為六成與七成,而其他情況下的披甲率可想而知。另外,在裡耶秦簡中記載了秦代的一支部隊,其中502人共持有370件甲和67件頭盔,但實際上出於戰損的考慮,這370件甲和67件頭盔需要預留一部分,並不會一次性拿出來給士兵裝備。

又比如明代《四鎮三關志》在記載薊鎮兵力時,督撫標下左營兵力3099人,而盔甲卻達6220副,其中一半為庫存;而在撫院標下右營2953人,盔甲卻僅有616副,披甲率僅為21%。總之,不同部隊、不同番號有不同的披甲率,也有隻著甲而不著盔或與之相反的情況,這在任何朝代都是如此。而箭矢對這些尚未披甲的部隊有著極強的殺傷能力。

然而,即使身著鎧甲也未必能夠免疫箭矢的傷害,這與箭矢本身的形制有關。即使是同樣的拉力,但是箭矢形制不同將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儘管如此,由於箭矢會因空氣的阻力而產生動能的損失,長距離的射擊會大大削弱箭矢的穿透能力,因此它們的主要作用還是殺傷未披甲冑的士兵與馬匹。

▲這種狩獵用的箭矢對於皮甲的穿透性非常強

總的來說,古代的各類甲冑大體上都能為士兵提供較好的防護能力,但這種防護能力依然有限,它們不能完全抵消武器動能對於人體的傷害,但可以很好地避免士兵被利刃撕裂。而那些輕則「破甲」的電視劇,不過是缺乏基本的冷兵器知識,試圖用更快的節奏來掩蓋製作的粗糙罷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禿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實驗告訴我們,都是冷兵器升級惹的禍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影視裡穿甲冑也一刀死?讓實驗說話,維京海盜斧都砍不開一件皮甲》一文,介紹了各類材質的護甲所能提供的防護力,但對於頭盔的敘述卻沒有過於深入。這是因為頭盔與護甲的情況差異很大。古代頭盔的發展與材質、成本、工藝以及戰爭工具等因素是相關的。本文就繼續說一下頭盔的問題。
  • 維京人都是劍盾長矛加巨斧?普通維京海盜:一把手斧加短劍足夠
    在絕大多數的遊戲和影視作品裡,維京海盜們通常使用的武器都是劍盾、長矛、弓箭或者一人多高的巨斧,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就像是歐洲人的影視劇裡中國人使用元寶型護手的清式佩劍和紅纓槍一樣。手斧單手就可以使用的特點,也使得維京人可以騰出他們的左手:由於在海上需要划槳和在站立姿態下保持平衡,維京海盜們的左臂通常十分發達,通過左臂使用帶護手的硬木圓盾對於他們而言並不是什麼難事兒(盾牌本身也是武器,維京人的盾牌制式不統一,厚度和材料也不盡相同,但其整體上結構基本一致,都是在圓盾中央保持一個金屬製作的圓形半球護手,並在盾牌內側設置一個方便持握和保持盾牌整體強度的橫梁,在航海狀態下
  • 維京海盜血斧埃裡克:歐洲的低配版呂布,FGO遊戲中的血斧王原型
    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血斧埃裡克是一個臭名昭著的維京海盜,但奈何他英勇善戰,他們都打不過他。對維京人來說,血斧埃裡克是一個如下圖所示的英勇戰士,從十幾歲開始,他便隨著海盜團前往不列顛群島和波羅的海從事他們認為「非常有錢途」的海盜活動。
  • 維京海盜縱橫北歐時期 最著名的戰鬥利器之首 維京戰斧
    維京戰斧其實才是維京人最常見使用最多的武器,幾乎是人手一把,據說由常用的伐木斧改良而來,頭部呈新月形,揮舞起來殺傷力巨大,還具有破甲破盾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便宜。維京戰斧裡的短手斧重量往往不是很重,既可以投擲,又是近戰利器,比起劍來要輕快的多,而且易於操縱,遠沒有人們想像中的笨重。維京戰斧與北歐人日常使用的伐木手斧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斧刃的設計上,最明顯的就是斧刃越來越寬,有的戰斧斧刃居然長達22-45釐米。維京戰斧其彎曲的刃面可以將殺傷力聚集在一點,可以非常容易地破開頭盔和鎖子甲的防護。
  • 英格蘭的黑暗年代:斯文國王的文才武略,維京海盜的利斧巨船
    然而,回到《林迪斯法恩福音書》誕生的年代,我們卻會發現,當時的英格蘭正處於所謂的「黑暗年代」,蠻族入侵、內鬥不斷,加之自然災害、瘟疫的影響,整個英格蘭在公元5-1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  那些修建於海岸附近的修道院,往往會成為維京海盜搶掠的「重點」,價值不菲的金銀聖器被洗劫一空,修女、修士們或被殺害,或被擄走當作奴隸賣掉,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亦未能倖免。
  • 維京海盜的利斧長船,學者國王的文才武略:走進英格蘭的黑暗年代
    02 「野蠻鄰居」維京海盜:來自北歐的噩夢在長達600多年的黑暗年代裡,「維京海盜來了」恐怕是最令英格蘭人聞風喪膽的一句話,在《黑暗年代》中,埃德·韋斯特說:「對於任何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人來說,他所能夠想像到的最可怕的噩夢,就是粗魯野蠻的遠方親戚突然出現在面前,讓你的生活萬分掃興
  • 公元971年,這裡出土維京戰斧
    談到這裡,諸位讀者大概已經猜到了答案,沒錯,這些人就是在歐洲各國稱為是「海上魔鬼」的維京人。維京人是北歐五國的祖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往往漂流在海面上,以打劫過路船隻為生。當然,歐洲沿海各國的村莊、城市,也都是維京人洗劫的對象,他們如蝗蟲一般,凡是到過的地方都帶來的血腥的殺戮。
  • 古代歐洲維京人的普及類武器——戰斧!其用法野蠻粗暴,但威力大
    這是一個維京戰斧,大概製作於公元9世紀左右,發現於丹麥一沼澤內,是北歐維京人曾使用過的武器實物。ps:維京人(古挪威語:víkingar),別稱北歐海盜,其從公元8世紀末於現今的挪威、瑞典和丹麥等地崛起,開始駕船侵擾東歐和西歐沿海,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北美洲之間的廣闊疆域,直到11世紀時,維京人才大部皈依基督教,歐洲人將這一時期稱為「維京時期」(Viking Age)。
  • 維京狂戰士:野蠻而強大的入侵者,劍斧戰歌威懾八方的嗜血掠奪者
    維京海盜英文Viking,原意是「來自峽灣的人」。維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於公元800年——1066年之間所有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他們從事廣泛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海盜時代初期,維京人對英格蘭海岸及歐洲大陸的修道院、教堂和其他一些易於攻擊之地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因此被描繪成殺人如麻的掠奪者。
  • 歐洲中世紀士兵們的噩夢,維京海盜們殘忍的力量型武器——戰斧
    而這種形制的輕型戰斧,最早由當地燧石製作的伐木斧或工具斧逐漸改良而來。這種形制的戰斧不但是北歐維京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還是最常用的武器(沒有之一),普及率、使用率遠超昂貴的刀劍和那些大型戰斧。
  • 北歐中世紀的維京人真的都是海盜嗎?
    維京人是8世紀到11世紀時期北歐的海盜,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倫諸島,也到過北極的廣闊疆域,歐洲的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維京時期」。維京人和加勒比海盜不同,他們搶劫的對象主要是陸上目標,而不是過往船隻。維京人是一個強悍的海洋民族,公元4世紀開始,他們進行過多次劫掠性的航海活動,公元8世紀在丹麥、挪威和瑞典定居下來,形成了多個王國,並且把造船技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維京探險者不僅到達了格陵蘭島,而且是最先到達美洲的歐洲人。不能簡單地說維京人就是一群海盜,但是維京人的搶劫是很可怕的,堪稱一批狂熱的殺手。
  • 在《刺客信條:英靈殿》中解讀極光之下的維京海盜
    維京戰死的戰士都去了英靈殿  在最近幾年各種影視和遊戲的宣傳下,關於北歐神話影響力最大的自然是漫威裡關於北歐諸神的描繪,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經對北歐神話這個領域有點了解了。  維京人信奉北歐諸神,他們相信戰死的勇士可以進入英靈殿,在那裡與奧丁飲酒作樂。
  • 維京人在遊戲中是一種怎樣的體現?
    說起維京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頭戴牛角帽、紅髮大鬍子、手拿巨斧的狂戰士,這一真實出現在歷史中的民族在人類的發展文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時隔100多年後,維京海盜的男性變成了女性,發生了什麼?
    據報導,在英國湯森路透基金會網站日前的一篇報導中,讓人驚訝的一件事發生了,原本在1889年發現的維京人墓穴中,通過檢測確認是男性的維京海盜骨架,在前段時間重新經過DNA研究後,發現竟然變成了一名女性,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北歐海盜維京人對歐洲的掠奪與發現冰島 格陵蘭島
    此時此刻,從那些靠近海灘的海盜船上跳下一些不速之客,個個頭戴怪獸鐵盜,身披鐵甲或皮甲,手持戰斧和雙刃劍。他們並不是什麼敬神的善男信女,而是一群橫行霸道的「維京人」即北歐海盜。他們大肆洗劫不列顛島,宰殺家畜,殺害修士,縱火焚燒寺院和主教的宅第,最後帶著搶劫的金銀珠寶和年青女子揚長而去。「維京人」是對「Vikings」一詞的音譯,它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
  • 維京人的祖傳戰斧實物!雖然只有13釐米長,但卻是一件大殺器
    這是一把來自北歐的維京人戰斧,大概製作與公元10世紀。戰斧材質為鐵,全長13釐米,斧刃長11.5釐米,總重313克,屬於輕型戰斧,一般單手使用。時光流逝,戰斧的木柄早已腐朽,如今只剩下了鐵製斧頭這種戰斧是古代維京人最常用的武器之一,戰斧比刀劍流行,因為刀劍的成本高,技能單一,只能用於戰鬥,而戰斧不光可以用於戰鬥還可以用來造船、伐樹等。戰斧因為比較厚重,所以相當皮實,其保養簡單,不容易損毀,不似刀劍那樣金貴。
  • 維京海盜版騎砍,縱橫北海!2款新遊上架Steam
    一款2D平臺動作格鬥遊戲,最多支持2-4人大亂鬥,玩家可以裝備不同的武器,在不同的地圖中擊敗其他挑戰者,獲得最終勝利。 02 《維京之路》
  • 「海盜文明」的光輝:維京人靠強盜崛起,卻實現了文明的完美落幕
    影視劇中的維京人,基本都是以海盜形象出現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歐洲地區,實際上在經歷著一場聲勢浩大的歷史變革,羅馬帝國此時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發展、演進的沙漠當中,整個歐洲也已經不再是帝國統治的輝煌時代。查理曼帝國的瓦解,實際上對於歐洲的分裂割據具有重要影響,正是因為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這造就了當時歐洲地方諸侯國相互徵伐、兼併的慘烈局面。
  • 每一個維京硬漢,都在給娃換尿布
    維京海盜是北歐人的老祖宗,他們被塑造成了男女平權的急先鋒,在影視作品中,維京盾女穿著三點式盔甲,和男友們一同上場殺敵,其樂融融。可惜,歷史不是載歌載舞的連續劇,海盜終究不是海賊王。北歐人的祖宗茹毛飲血,至於當代北歐男人,則只有在帶娃過家家時才能偶爾回味維京時代的光輝歲月:今天的北歐不相信硬漢。這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社會的迴光返照?2北歐男人基因裡依舊淌著維京祖宗的血。
  • 維京海盜千年寶藏重見天日,包括愛爾蘭胸針
    對於這些維京海盜文物,麥克倫南並不陌生,在2013年就已經發現超過300枚中世紀的銀幣。而現在蘇格蘭地區也被專家譽為是「有史以來發現最顯著的海盜寶藏囤積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