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因為伺候父母,而拖累自己,不值得

2020-12-22 每日鄉土民情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很多國家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尤其是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結構穩定,對勞動力的需求崗位變少,人口平均壽命逐年提升,這也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更為尖銳。

孝敬父母無可厚非

中國人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父母將我們含辛茹苦撫養長大,等他們老了後,我們就要盡到養老的責任,以感謝父母多年來為自己付出和努力,既然這樣,為何在養老問題上還這麼抗拒?

很多人成年後,擁有讓人羨慕的事業,也有幸福的家庭,這些和父母的操勞有很大關係,正是父母將孩子的重擔扛在身上,才讓子女生活上無憂無慮。等父母老了後,可能會被疾病折磨,行動不順暢,此時子女就要擔起對他們的照顧才行。

不過也有一些子女,他們稱自己的負擔比較大,工作比較忙碌,孩子、妻子都要靠自己養,沒時間去照顧老人,藉口將父母送到敬老院。當然,這一做法也能理解,畢竟男人不僅是子女,也是丈夫、父親、或是單位管理人員。

無形損害

成年人的工作壓力大,生活需要面臨的難關比較多。在工作上,此時成年人已步入中年,可能處在公司的關鍵崗位,每天都要忙著公司的運營,處理好分內的工作,加班也成為常態,無法耗費太多時間孝敬父母。

再者,中年人也是家裡的頂梁柱,需要為孩子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在中國,婚姻並非2個人的事情,男人需要在2個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日常生活中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要和妻子旅遊、和同事聚會等,這再次壓榨了成年人孝敬父母的時間。

父母年歲已高,不少事情都無法完成,但在別人的幫忙下,也能解決不少問題。相比下,自己的孩子還在成長中,還沒形成獨立的人格,因此陪伴孩子很重要。心理學家認為,應該多些時間陪伴子女,別因陪伴父母拖累自己和孩子,這並不值得。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放棄對父母的孝敬,意思是不能耗費太多精力去照顧 父母,不然會對自己帶來「無形的損害」。大家可在允許的經濟水平內,為父母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讓他們老有所依,抽出更多時間陪伴他們,讓他們情感上有更多的依靠。

很多人以為給父母生活費就是孝敬父母,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父母更注重子女和自己的情感溝通,因此成年人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陪父母,讓他們有個踏實溫馨的老年生活。

相關焦點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睿睿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上課根本聽不懂老師說什麼,別的同學都已經在學新內容了,他卻在跟舊的知識作鬥爭。上課聽不明白,寫作業便成了睿睿的頭號大敵。媽媽是個急性子,在她看來,孩子的作業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睿睿卻十分吃力、總是做錯,有些題目講好幾遍也依然不懂。難道自己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笨嗎?
  • 「你不伺候好我,一分錢都不留給你」父母說完這句話就後悔了
    俗話說的「母慈子孝」,父母要慈祥公平,子女們才能盡心盡力的照顧。可是有些父母卻喜歡「倚老賣老」,仗著自己是長輩,在家裡作威作福,不給子女一點面子。甚至還有些老人用遺傳作為要挾,妄想掌控子女的思想。其實汪林從小學習成績就不錯,雖然父母偏心弟弟,但是他自己努力有房有車,還娶了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家人原本應該幸福快樂的。可是自從父母和汪林一家人住在一起以後,汪林一家三口就沒少受罪。七年前妻子懷了女兒身體不好,就辭職在家待產,從此以後就不得安寧。父母一直埋怨妻子不上班,在家啃兒子的老本。
  • 「別為了伺候老人累垮了自己!」過來人揭露真實人性,現實又殘酷
    該番言論一出,一時間就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對於有些人所認為的「伺候老人不能拖垮自己」的言論,網友們的態度也是明顯呈現出兩面化。有網友認為:這種說法非常的不孝道,畢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注重禮儀孝道的國家,如果說萬事都要以自己為前提的話,那對於老人的愛可就太廉價了。但是也有人認為:在孝敬老人的同時,當然不能拖垮了自己,要不然自己的家庭誰來照顧?自己的孩子誰去疼愛?這才是現實。
  • 患癌老人挖坑等死:最怕拖累子女,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癌症代表著死亡,更意味著高昂的醫藥費和無休無止的病痛。湖南省武岡市,一位身患淋巴癌的老人為了不拖累子女,選擇了用「挖坑等死」的方式尋求解脫。死都不怕,卻怕拖累子女,這是多少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 數位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的經典語錄——句句引人深思,值得收藏
    無論鳥的翅膀是多麼完美,如果不憑藉著空氣,它是永遠不會飛翔高空的。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喪失客觀方面的準繩。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
  • 《孝子賢孫伺候著》值得我們深思,27年了,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今天獸獸給大家推薦這部1993年的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這部距今已經27年的老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4,但觀看人數卻很少,評價還沒上萬。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後浪們在向前迸發的同時也值得回頭去用心學習一下前浪們的優秀作品。
  • 重溫《千與千尋》: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不要忘記最初的自己!
    從最開始的千尋和父母誤闖進了奇異的地方,而千尋的父母不聽千尋的勸告,吃了路邊的食物,變成了兩隻醜陋的豬。所以不能貪吃,會變成豬的。千尋父母吃的食物其實是給神的祭品,而千尋父母因為貪婪而吃了神的祭品,變成豬其實是一種懲罰。
  • 人到晚年,最拖累子女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兒女:就怕三樣全佔的
    文 | 思思的嘉,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不怕晚年孤獨終老,就怕晚年拖累子女。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現實的問題擺在子女於父母面前,離不開也躲不掉。前幾天刷朋友圈偶然刷到,一個朋友在朋友圈吐槽自己的父親,說自己的父親老了以後很難搞,前幾年結了婚有了孩子後。
  • 《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父母都偉大,更不要拿父母的身份感動自己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因為這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叫:以真實故事改編。贊恩為何要控訴他的父母?不是所有父母都偉大讚恩一家是沒有身份的難民,本來就生活艱難,然而贊恩的父母還生下了六個孩子。贊恩身為老大,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出生,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能在醫生的鑑定下知道他應該有 12 歲。
  • 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因為心裡知道,懂你的人,你不解釋,他也心有靈犀,不懂你的人,解釋再多都是對牛彈琴。」深以為然。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理解那句話:「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01懂的人,不需要解釋有句話說得很好:「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釋。」
  •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教導父母: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2、接納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充分發揮功能的人接納自己的缺點,相信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但並不會為之沮喪,他們只是尊重自己,努力朝著使他們更好的方向前進。與之相對應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在培養否定自己的孩子。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A1:因為那些是父母的盲點。沒有逆反就沒有成長。孩子真的是很厲害的,他們總能看出哪裡是父母的盲點,然後就在哪裡出現問題。不過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怎麼也想不出自己哪裡有錯。而之所以稱之為盲點,就是無論好壞,你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長處和短處也可以比作硬幣的正反面。
  • 孩子喜歡亂扔玩具,心理學家勸告媽媽不要阻止
    孩子亂扔玩具,越亂越興奮,而此時,媽媽有這幾種表現:第一種,憤怒責備孩子,打罵孩子,你一天天就知道給我添亂,把這個家弄的亂七八糟;第二種: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自己也曾經是孩子,了解孩子的童真,感受過亂扔玩具帶來的快感以及滿足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選擇和孩子一起互動。作為媽媽的你,冷靜思考過孩子亂扔玩具的原因嗎?
  • 策劃都懷疑自己對不對,難伺候!
    策劃都懷疑自己對不對,難伺候!而且策劃也沒有提升難度,只是沒有按照以前的副本削弱太多的難度!副本簡單,你們嫌便當,afk。副本難了,你們嫌太費勁afk。我真是服了。我們工會國服部落第七通關naxx。我是國服部落第一個大領主。我們開荒了20個小時,都有正經工作,家庭。也都沒耽誤事兒。到你們這玩個遊戲這麼費勁!主要還是對魔獸的執著吧。
  • 「外婆你最大的缺點是不聽人說話」父母把錢貼給弟弟,養老怎麼辦
    文丨陳迪米這次在家的時候我和姐姐跟我媽聊天,我說我們成家了知道怎樣過好自己的生活,你和爸不要老關注我過成啥樣,不要老想著幹涉我們的生活,你和爸要捨得花錢買菜買肉吃,照顧好自己,身體倍棒噠我也就放心了。衣服裙子捨不得買,其實根本沒有心思打扮,因為天天上班加班穿工衣也沒機會穿裙子,只希望能賺多點錢補貼父母和弟弟的學費。媽媽身體不太好,但好在她很惜命,經常讓我給她買各種營養品,我每次都按照她的要求買好寄回去。那時候我工資不高,才3千不到,反正單身花錢不多,手裡有錢都給父母花了,我也樂意。
  •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日本心理學家對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醒思錄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全面到來,如何讓父母度過一個更好的晚年,已經成為擺在越來越多當代人面前的首要問題。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問題,比如因為老齡化,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些老人熱衷於「撿廢品」,主要並非為了賣錢來貼補家用,而是要努力證明自己還是能創造價值的。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岸見一郎認為,人一老就不由得懷疑自己的價值,要幫助父母肯定自己的價值。
  • 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永遠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下得最惡毒的詛咒
    彼得·潘從生下來那天就逃走了,原因很可笑,因為他聽到父母談論,他將來長大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長大」這個詞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彼得·潘,「長大」代表承擔責任,而彼得·潘還不想背負這些,他現在只想做個玩樂的小孩,所以他逃到了肯辛頓公園,和仙子們住在一起。
  • 少年怕拖累父母要放棄治療,媽媽哭了:養大你不容易,怎捨得?
    譚振海覺得自己是父母的拖累,多次主動要求放棄治療,然而每次都遭媽媽含淚拒絕:「父母養大你不容易,如果不救你,我們會愧疚一輩子,更對不起你的姥姥。」譚振海今年16歲,爸爸譚紀勝48歲,媽媽羅淑影46歲,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特蒙古族自治縣鄉下。
  • 正能量語錄:永遠不要向任何人解釋你自己,因為喜歡你的人不需要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處人以真誠為品格。6.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煩惱。不要太刻意去尋找,最好的東西往往出現在不經意之間。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