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為何淮海戰役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都有誰就懂了

2020-12-18 騰訊網

三大戰役中,哪場戰役最難打呢?個人認為非淮海戰役莫屬。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中,我軍都在兵力上佔據優勢。遼瀋戰役是70萬對55萬,平津戰役是100萬對52萬,淮海戰役則是60萬對80萬,解放軍比國軍整整少了20萬!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把自己的嫡系精銳都投入到了淮海戰場,同時除了桂系之外,國軍名將悉數上陣。淮海戰役的進程因此變得格外艱難,我軍的傷亡總數甚至超過了另外兩大戰役之和。那麼,參加淮海戰役的國軍名將都有誰?他們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一、杜聿明。淮海戰役爆發前,老蔣本意是要讓白崇禧出任國軍總指揮的,但白崇禧最終變卦,把老蔣給涮了,杜聿明臨時趕往徐州救火。杜聿明的軍事才能如何?看看解放戰爭初期,他在東北戰場上的表現就知道了。但淮海戰役的進程,完全沒有按照杜聿明預想的那樣打,他還沒有趕到徐州,黃百韜就被華野給包圍了,也就是說,戰役剛開始,國軍就陷入了被動。

黃百韜覆滅後,黃維兵團又在雙堆集陷入重圍,此時杜聿明手中雖然還有30萬大軍,但他卻看出國軍敗局已定。於是向老蔣建議放棄徐州,把這30萬人馬撤往蚌埠一帶,以便加強長江防線的防禦力量。一開始老蔣滿口答應,然而當杜聿明即將逃出我軍的包圍圈時,老蔣卻突然反悔,命令他轉頭救援黃百韜,生生把杜聿明又送進了我軍的包圍圈。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就是一個拿鑰匙的丫環,當家不做主。如果老蔣不插手,全權交給杜聿明指揮的話,淮海戰役的進程將會艱難的多。

二、黃百韜。個人認為,黃百韜是國軍將領中最被低估的一個人,他的軍事才能絲毫不輸於張靈甫和胡璉等國軍名將。淮海戰役開打前,黃百韜的位置最為靠前,他敏銳地嗅到了危機,向劉峙請求撤退,但劉峙卻讓他在新安鎮苦等了三天,華野正是利用這三天時間將黃百韜包圍。被我軍包圍後,黃百韜並沒有把希望寄托在援軍身上,而是下達了「獨立作戰,以盡軍人天職」的命令。由於他的死命頑抗,華野在碾莊戰役中傷亡了6萬餘人,這在華野的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三、胡璉。國民黨第12兵團組建後,胡璉本以為司令官非自己莫屬,但最終卻敗給了黃維。他一氣之下,請假回了老家。黃維在雙堆集被我軍包圍後,胡璉放心不下他的第18軍,乘飛機空降雙堆集,他的到來給包圍圈內的國軍打了一支強心針。我們都知道,胡璉以防守見長,在他的嚴令下,國軍構建起了完備的防禦體系,給中野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後來在華野的幫助下,才艱難打贏了雙堆集戰役。

四、邱清泉。邱清泉是國軍中有名的悍將,打起仗來十分勇悍,人稱「邱瘋子」。淮海戰役中著名的徐東阻擊戰,就是阻擊邱清泉兵團的,這場阻擊戰也打得極為慘烈。淮海戰役後期,邱清泉和杜聿明等人被我軍包圍在了陳官莊一帶。此時國軍內無糧彈,外無救兵,杜聿明為了給手下近30萬士兵找一條活路,打算向我軍繳槍,但被邱清泉蠻橫拒絕。在陳官莊戰役的最後關頭,他仍然率部和我軍死戰,最終兵敗身亡。淮海戰役中,國軍精銳盡出,名將也悉數上陣,加上我軍兵力比敵人少了20萬,因此這場大決戰打得格外艱難,在三大戰役中耗時最長,傷亡也最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栓哥的歷史課堂

相關焦點

  • 為何說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最難打?不妨看看戰役結果和參戰將領
    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 我們在歷史書上可以看到人民群眾用獨輪車向前線運物資的場景,可見淮海戰役獲勝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淮海戰役難打程度位於三大戰役之冠,當時廣大軍民萬眾一心,為了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不計犧牲前赴後繼。
  • 三大戰役哪個最難打?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在國民黨政權潰敗之前,解放戰爭才經歷樂耗時一年的三大戰役,因此,國內局勢基本已定,短期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作戰,蔣介石也屁滾尿流地逃亡到了臺灣。儘管最終仍殘留部分國民黨勢力,致使現在仍有很多臺灣人對大陸產生牴觸情緒,但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已經是完成了解放戰爭。
  • 三大戰役中,哪一場戰役,參戰的國軍名將數量最多
    等養精蓄銳,有了一定的實力後,解放戰爭進行了下一個階段,那就是戰略反攻。在反攻取得成就後,就開始決戰。決戰階段也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決定這場戰役最終勝利屬於哪一方?所以在大決戰階段時期,雙方都拼足了血本,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入在戰場上,目的就是將對方打敗,成為最終勝利者。
  • 淮海戰役中最慘烈一仗,國軍團長看一物說道:不打了,投降吧!
    淮海戰役中最慘烈一仗,國軍團長看一物說道:不打了,投降吧! 在我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展開了一個多月的談判,就在人民群眾都因為和平即將到來的時候,蔣介石卻露出了其真正面目,為了進行自己的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內戰,對解放軍大打出手。在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樣式數量最多,殲敵數量最大的戰役,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 淮海戰役還未打響,國軍作戰計劃就被洩露,杜聿明有苦無處說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鬥中國軍的損失達到了55萬人,很多國軍的高級將領都在這場戰鬥中被俘或者起義,成為了解放軍的一員,其實在淮海戰役還未打響之前,國軍預定的作戰計劃還沒下達到軍一級的單位,就已經到了解放軍的指揮所,為淮海戰役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伏筆。
  • 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
    粟裕是在戰場上逐漸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他在解放戰爭中創造了很多奇蹟。1955年授銜時,粟裕排在大將第一位。有人說他應該授銜元帥,關於這個問題,我在《粟裕未能評元帥的原因,資歷、戰功兩項,都達不到元帥級別》這篇文章中做了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淮海戰役是表現粟裕優秀軍事才能的代表作。
  • 三大戰役:有兩場佔有優勢兵力,另外一場處於劣勢,反而影響最大
    蔣介石在遼瀋戰役中投入了55萬,東北野戰軍當時參戰人員達到70萬。不過,在武器裝備上國軍是佔有優勢的,他們擁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以及擁有強大的機動兵團。在遼瀋戰役與平津戰役中,我軍在兵力人數上都佔有很大的優勢。然而,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卻相反,當時蔣介石投入了80萬精銳,絕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而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總人數約60萬(外加40萬後勤工作者)。從人數上看,蔣介石的國軍是佔有優勢的,我軍是處於劣勢。
  • 小諸葛白崇禧,手握20萬精兵掌控華中時,為何不去淮海前線支援?
    由於淮海戰役以徐州為開展中心,所以它還具有「徐蚌會戰」的別稱,這也是國民黨為其命名的稱呼。這場戰役對於解放戰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這場戰役也承擔著比較重要的地位。而且國軍的精銳部隊也在戰役中被全部殲滅,在軍事上,解放全國的障礙已基本上被完全剷除。相信很多人都比較認同淮海戰役在解放戰爭中的特殊地位吧,它不僅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甚至共產黨能夠打敗國民黨的決定性因素,在淮海戰役打響以前,國民黨反動派就已經陷入了戰鬥的僵局,而在遼瀋戰役獲得失敗以後,國民黨徹底喪失了對東北的統治權,士氣一下子跌入底谷。
  • 淮海戰役奇聞:國軍「狗咬狗」打了一夜,杜聿明多年後才找到原因
    他們各自拉開架勢,熱熱鬧鬧地打了整整一夜。事後,交戰雙方都說自己打的是「共軍」,是「共軍」先開的火。杜聿明讓人細細查了一下,確定那天晚上根本就沒有解放軍參戰。「難道這是見了鬼了!」淮海戰役老照片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被特赦出獄,國家給他安排了一個工作-政協文史專員,因為工作的原因,杜聿明有機會查閱我軍有關淮海戰役的戰史資料。
  • 遼瀋戰役,傅作義為何不北上增援,淮海戰役;為什麼又不肯南下
    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三大戰役,爆發時間先是遼瀋戰役,後是淮海戰役,最後是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發生的地點分別是東北三省,徐州地區,華北地區。然而作為華北的傅作義,在遼瀋戰役爆發時,當時他完全有能力北上增援錦州戰役。為何還是按兵不動?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哪一個兵團,在此戰中表現最出色
    而國軍這方面是劉峙,杜聿明擔任總指揮,指揮國軍七個兵團外加第三綏靖區,不過這個第三綏靖區在戰鬥一打響就率部起義了。這樣一來的話,國軍在此戰中也投入了七個兵團作戰,這七個兵團中並且包括最精銳的第二兵團,第七兵團,第12兵團,這三個兵團編制龐大,每一個兵團人數都達到10萬以上,並且配有重武器。
  • 國軍5大將領,除杜聿明外,蔣介石最器重誰?
    在國民黨軍隊中,蔣介石為國軍核心人物,雖然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但是其作戰指揮才能有所欠缺,不過他手下也是擁有許多強兵猛將,其中最出名的有國軍五大將領,這裡面他最器重誰呢?國軍五大將領有哪些?一、杜聿明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最熟悉的將領之一,著名的抗日將領,畢竟他不僅在國內打過仗,還去國外打過!中國遠徵軍的將領人才,而且還是唯一一個把林彪給為難住的將領,在東北地區如果他沒有被換下,很可能林彪還會吃他的虧。
  • 國共三大戰役,雙方都是如何稱呼的,你都知道嗎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軍把三大戰役稱為遼瀋戰役、淮河戰役和平津戰役。大家知道國民黨軍隊把三大戰役稱為什麼嗎?今天,筆者就聊聊三大戰役在雙方的都是如何命名的。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 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
  • 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3名主將最後都迎來了哪些命運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先後發起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確定了解放軍的優勢,決定了戰爭勝利的走向。三場戰役,我人民解放軍都是以弱勝強,最後都是全面勝利而告終,使得計劃五年打敗國民黨反動派的計劃得以提前兩年結束。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作為坐鎮指揮三場會戰的國軍主將,最後都迎來了哪些命運?
  • 改變解放戰爭命運的四場戰役,都是哪位將帥指揮的
    在革命戰爭進行到解放戰爭時期,是最艱苦,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因為此時兩黨之間剛剛經歷了八年抗戰,雙方無論是人數,還是作戰經驗,以及武器裝備都比之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因此也導致了在解放戰爭時期,一場戰役打下來損失人數都是幾萬幾萬。
  • 解放戰爭:淮海戰役國軍佔兵力優勢為何慘敗?被俘後杜聿明這樣說
    淮海戰役毫無疑問是解放戰爭最大規模的戰役,國共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140多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沿隴海鐵路一線的廣大區域內,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圍殲國民黨五個大規模兵團,以少勝多,譜寫了戰爭史上的傳奇,據戰後統計,這次規模空前的戰役國民黨投入兵力80萬,解放軍投入兵力60萬,20萬的兵力差距,戰役卻以國民黨慘敗、華東和華中地區全線解放結束
  • 此戰雖不及三大戰役,卻堪稱解放戰爭的轉折
    基本上大家都認為是三大戰役的勝利讓我軍掌握了解放戰爭的主動權,而在三大戰役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遼瀋戰役,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我軍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可以支撐後續的一系列戰鬥,這也是三大戰役中為什麼最先進行遼瀋戰役。
  •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世界軍事歷史上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哪一次?當然是解放戰爭!因為127萬的小米加步槍居然用短短三年多時間打敗了430萬的國民黨軍隊!可是,少有人知道,解放戰爭中有三次戰役的預先推演和戰役結果背道而馳,尤其是三大戰役後的國軍,總兵力還有200萬,卻只是支撐了14個月就失去了大陸上的所有據點。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聽我給你仔細分析。1,西府戰役。
  • 華野最艱難的一場戰役,六萬多人傷亡,對手卻是一支雜牌部隊
    那麼華野打得最為艱難的戰役是那一場呢?也許有人會說是孟良崮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華野不僅要和國軍第一王牌整編74師交戰,而且還要阻擊外圍的40萬國軍援兵,處境十分險惡。但最終華野還是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全殲了整編74師,給國軍以沉重打擊。
  • 碾莊戰役多慘烈?兩軍傷亡十多萬,雜牌部隊竟打了國軍最頑固一戰
    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