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大人遇到了小孩子手裡拿著玩具或者糖果的時候,都會故意逗孩子兩句。
比如說:「把你手裡的玩具給我玩好不好?」「把你的糖讓我吃一顆行嗎?」如果孩子不願意,大人就會說孩子太小氣。其實這種不願意分享的行為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父母此時的態度和引導非常重要。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明星霍思燕也遇到了兒子拒絕分享的狀況。
霍思燕讓嗯哼把家裡不經常玩的玩具捐給別的小朋友,兒子堅決反對。霍思燕這時候並沒有生氣,她耐心地和兒子講道理,對兒子說:「你自己的玩具自己說了算,但是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送給其他人嗎」?
嗯哼依然不同意,霍思燕就帶著兒子來到商場,讓嗯哼先選出一個玩具來賣。當賣出幾樣玩具後,嗯哼覺得很開心,霍思燕就問嗯哼:「賣玩具賺來的錢我們可以捐給需要的人嗎?」這時嗯哼欣然同意,並且又選出了很多玩具讓媽媽捐出去。霍思燕的這種引導方式,非常值得父母們學習。
6歲以下的孩子為何會不願意分享?
1、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形成佔有欲
兒童教育家孫瑞雪指出:孩子必須在擁有的前提下,才能明白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從而發展出自我意識。
孩子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萌發,他們會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應該屬於自己,出現強烈的佔有欲。這是孩子心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代表著孩子已經開始區分自我和外界,並且試圖建立和外界的邊界感。
2、物權意識的建立:開始學會支配
孩子1歲之前並沒有物權意識,所以不會出現拒絕分享的行為。但是隨著慢慢長大,物權意識漸漸形成,就會覺得自己的東西只能屬於自己,別人是不可以碰的,這也表明孩子的認知水平有所提升。然後會進入一個支配階段,就是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給某些人,而不願意分給另一些人。
比如很多孩子會把吃的分給媽媽,卻不願意分給陌生人,這就是孩子已經開始在學習支配。
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自主分享呢?
首先,身為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們去分享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說過:「強制的環境會讓人生病,如果孩子總是感到被強迫,就會排斥社會性行為的形成」。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而家長採取強制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東西隨時都可能被搶走,產生不安和焦慮,出現防備心理,更加不願意分享。總是強迫孩子分享,還會讓孩子覺得強迫的行為最管用,因此也會去搶別人的東西,學會用強制手段解決問題。
其次,家長們也可以以身作則家長平時要注意多給孩子起示範作用,比如買回來的零食和水果要先拿給家裡的長輩,長輩不要因為捨不得吃就拒絕;而是要接受,並且表示出開心和感謝。讓孩子看到分享的行為可以給自己和大家帶來快樂,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這種行為。
最後,要引導孩子們有選擇性的去分享家長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讓孩子學會有選擇地分享。比如當其他小朋友來自己家做客,家長就要事先讓孩子把自己的零食和玩具、書本等物品分類,屬於自己不願意分享的一類,就要放在比較私密的地方;屬於可以給別人分享的一類,放在客廳等公共區域。
孩子既能夠保護自己的心愛之物,又可以和別人分享,從而學會如何更好地支配。
根據蒙特梭利發現的兒童敏感期得知:孩子自我意識、物權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是2-6歲。這段時期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但孩子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因此,用繪本來教育是最適合的。
我在孩子3歲左右給他看了很多分享的繪本,每套都是精挑細選,其中他非常喜歡的一套叫做《兒童社交啟蒙繪本》。全書共有6冊,適合0-6歲的孩子,從教會孩子分享,到社交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情商。
整套繪本讀下來,我發現孩子沒有以前那麼小氣了,懂得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了。
這套繪本內容涵蓋了孩子必備的6個社交主題,包括:分享讓我快樂、懂得欣賞別人、我能獨立自主、大家一起玩兒、學會寬容待人、友善的我最棒。
而且6冊僅售59.8元,平均下來一本書的價格還不到10塊錢,給孩子買玩具都不止這些。既能教育孩子又能促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