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公務員、找工作
這是時時刻刻伴隨著大學生的「出路」問題
今天不討論「選哪個最好」
小飯糰想和大家聊聊
「考研,工作,還是考公務員」
為什麼我們總做不了決定
1
在知乎裡搜索「考研 公務員 工作」,頁面會彈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如「市場營銷大三生,我應該考研還是找工作」、「大三文科女生,應該適合考研還是考公務員」,「工程管理專業大三女生,糾結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工作」,「二本三流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前途何在,考驗還是考公務員」等等。
每一個問題都蘊含了大學生對「出路」的深深的焦慮和迷茫。
問題下面的答案也各有千秋,大家都拿出百分之百的熱情為題主進行利弊分析,不耐其煩的要為題主「選好出路」。「女孩子當老師比較穩定」,「雖然我不讀這個專業,但我覺得這個專業應該考驗比較好吧」類似的回答不斷在不同問題出現,當然更多的是「你需要把實際情況說一下才好給意見」。
如果你是一個目標堅定的人,那麼真讓人羨慕。
可大多數時候我們做不出選擇,我們甚至認為這個決定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們只能不斷的權衡利弊,不斷的推翻假設,不斷的猶豫躊躇,每當處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時,總會迷茫甚至害怕。
為什麼呢?
2
容易動搖,對他人的言語過於看重。那些「為你好」充斥耳邊,而你目前最能做的就是讓別人放心,讓爸媽安心。
你聽從了「女孩子當教師比較能安穩過日子」,但是你知道你的性格其實不能能夠當老師,但還是考了教師資格證;你聽從了「男孩子考公務員比較安定」,你去參加了公務員考試,其實你不願就這麼做,但爸媽和你說創業有風險,你沒有這個能力。爸媽希望你考研,他們覺得家族裡的同一輩都去考研了,如果你工作了就會顯得低人一等,你不禁感嘆難道面子比前程重要,可一直喊著畢業就找工作的你還是動搖了,他們是你的父母,你有這個義務聽他們的。
可是,你沒有試著和爸媽溝通,你沒有把你的3年的、5年的甚至10年的計劃告訴他們,你沒有和他們說:「爸媽,就相信我這麼一次,我相信自己能做出好的選擇。」,你沒有折中的選擇,全盤接受或全盤否決,你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你也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線,連接你和爸媽的心聲。
不要對別人的言語過於看重,應該試著問自己:「要什麼?」
不管是七大姑八大爺、兄弟姐妹、朋友室友和你說考研工作考公務員哪個比較好,你要去聽可不要就此做決定,他們都不是你。
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最懂你適合什麼的只有你自己。
3
不能夠堅定的下決定,總要尋找一個心理支持。尋找安全感是我們的本能,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決定時,我們總要向外界探望,看看有沒有人像你一樣,看看有沒有人能夠支持你。在知乎上發表疑惑,或許也是在尋求一種支持:你沒法作出這個決定,因為你沒得到有效的支持,心理上的或是行動上的。
有支持,固然是好;沒支持就不好嗎?
靠著是否有支持而選擇是否做這個決定,過於牽強。
如果你真的需要支持才能下決定,不妨再回頭看看,你做的這個決定到底需要什麼。
4
沒有目標,沒有規劃。
我們一邊感嘆生活現實,一邊又不願改變生活;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卻又拒絕早起;一邊對未來焦慮,一邊說著「隨遇而安」。
走一步算一步,今天決定考研,明天決定工作。你當然也做出了選擇,只是時效性不強罷了。
費孝通曾說:「我記得在小學裡讀書時,老師逼著我既日記,我執筆苦思,結果只寫下『同上』兩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課,遊戲,睡覺』,有何可記。」
那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日記中有多少個「同上」,又有多少個打了紅叉的計劃呢?
不管怎樣,都不要只寄希望於未來,說現在讀不了書,考研了一定會好好讀書。
改變在於現在,而不取決於未來。
做決定之前,得要有個計劃。沒有計劃,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堅定的做出和實施這個決定的。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原因讓你遲遲不能下決定。
但你得承認,不管是哪個決定,沒有完美,只有適合。
因為適合你,所以是最好。
可是你也一定為此付出些什麼。
你得承認,迷茫和喪會伴隨著你一起走下去。
沒有一段路是不迷茫的。
沒有一天是不喪。
學會擁抱它,讓自己開心。
選哪條路,得去走才知道前方是什麼?
管它呢,怎麼高興怎麼來。
對於此話題糰子萌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和小飯糰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