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說過了「現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不是沒用,而是不夠用」,一個行業的基礎知識是必須的,這是新進從業者溝通的基礎和深入的基石,但是如果想憑藉這點微末的基礎知識去縱橫職場,那就有點異想天開了。
大學四年的時間,就學了那麼幾門可憐的基礎課程,考試還要求老師畫重點,同學打答案,甚至最後掛科重修,這不是在學習,而是打著學習的名義去大學養老而已。
如果你們讀書的努力有打遊戲,談戀愛的勁頭,國家獎學基金都會破產,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現在大學教育把所有學生都定義在學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上,但培養出來的人又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人並不會走學術研究的道路,他們最終還得面對技術應用型的職場,這中間的脫節就只能由企業和社會來買單。
所以還是那句話「現在的大學教育有用,但是不夠」,如果你們認為能學好現在這點東西就很不錯了,那只能是你要求太低,一個要求低的人,最後活的差一點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我們一起再來聊一聊機械的未來與發展。
在這裡我有必要給大家做一個科普,這個世界的工業化進程是怎麼樣的,只有從這個大的格局出發,我們才能看清楚我們現在的位置,才能想明白我們未來的方向和使命,否則也不過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已。
根據國際比較共識的時間劃分,工業化進程大致如下:
工業1.0時代(1760-1860)主要標誌是水力和蒸汽機,實現了機械化;
工業2.0時代(1861-1950)主要標誌是電力和電動機,實現了電氣化;
工業3.0時代(1951-2010)主要標誌是電子和計算機,實現了自動化;
工業4.0時代(2010- )主要標誌是智能化、信息化和個性化;
從上面的劃分你可以看到,工業1.0走了100年,工業2.0走了90年,工業3.0走了60年,工業4.0肯定會更短,而我們國家的工業3.0應該是從201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的,作為一個當局的從業者,我對中國的自動化有著最直接的感受。
大概是2012年下半年,我所在的公司開始加工自動化布局,為了避免我們的閉門造車的短視,我們公司組織了研發部的一個小團隊在珠江三角洲走了一圈,但是的自動化企業簡直是屈指可數,而且產品也很單一,結構和功能也較為複雜,像汽車行業和一些包裝自動化行業,更多的是依賴一些國際公司在做,尤其是那些較為高端的自動化生產線更是如此,但是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自動化行業引來了爆發式增長,各種類型的自動化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而且發展勢頭極其強勁,後續力更是不容小視。
同時,從2016年開始,工業4.0的時代突然的彎道切入,當我們還迷茫在工業3.0的自動化階段的時候,工業4.0捷足而來,從某種意味上來說,我們國家正式進入了工業3.0與工業4.0的混合發展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或者是跟得上腳步,我們都無法逃避這個時代的挑戰,選擇逃避那一定是死路一條,選擇面對那也是九死一生,如何應對工業4.0的挑戰,成為了傳統製造企業的共同課題。
而機械行業更是無從逃避,因為無論是工業3.0的自動化改造與升級,還是工業4.0的智能製造,機械行業都是一個風起雲湧的風口,在這裡既有充滿科幻與夢想的挑戰,更有大浪淘沙的落寞與眼淚,誰都有機會,誰都有危險。
我們再來說說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這個專業,從目前的企業需要來說,這個專業的課程內容肯定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過時了,那都是基於工業2.0時代的課程配置標準,我們只能這麼來說,這個課程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這個行業的基礎性知識,這些知識在什麼時代都不會過時,但是這些課程對一個畢業生說,尤其是對一個即將面對工業4.0的畢業生來說夠用嗎?顯然是不夠用,太不夠用了。
因為本人的工作內容的關係,我也參加過一些大學的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驗室設備配置的研討會,很多大學老師的建設思想幾乎都停留在工業2.0時代,甚至都沒有工業3.0的影子,你跟他們談工業4.0的事情,他們也就僅僅停留在這個認識在這幾個字的程度上,當然我並不認為所有大學的老師都是這個水平,很多牛逼的大學可能還是走在前沿的,但是對一些普通的大學而言,他們對工業4.0的認識真的很有限,就更別說工業4.0的實施了。
當然我無意貶低任何人,只不過是想讓你們知道一個現狀,你們今天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迷茫,並不單純的是你們不努力,更重要的是,你們沒有接收更有效而有用的培訓與指導,而這些培訓和指導往往會轉嫁到企業的身上,但是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這樣的能力和意願,所以那些進入有能力和意願培養新人企業的人無疑是幸運的,但這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人進入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完善而兼具實力的培訓機制和能力,所以他們很多人在職場的旅途中,很多時候成為了別人的陪襯客,從沒得選擇最後混成了無能為力。
一個人的牛逼程度就是他身邊6個最親密的人的牛逼程度的平均值,在機械設計這個行業更是如此,如果你身邊沒有牛逼的大神,那你基本上就完了,完得死死的,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走向大神的根本路徑,因為這個行業的大神都是踏著其他大神的肩膀上去的。
很多朋友讓我推薦關於如何做好機械設計的書籍,我很誠懇的告訴大家,沒有書籍,有也是騙人的,看書如何能學會機械設計,那就是本世紀最大的笑話,而且這個笑話可以延續到下個世紀。
只有具體的設計項目才能真正成就你的設計能力,也唯有能夠落地的項目才能讓你切實的獲得真正的職場技能,這些東西書本給不了你,而書本唯一能夠給你,不過是流暢你的溝通節奏而已,多看點書的人,理解能力會好一點,學習能力會更好一點,注意力會更集中一點,但是這些都無法鑄造你的專業技能,他們只是有一點助力而已。
我們在回到問題上來,如果你們學校設置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裡沒有工業3.0和工業4.0的內容,那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你們的課程真的有點過時了,雖然這些課程依然有用,但是並不夠用,你們需要補充的課程還有很多,很多。
你們唯一的機會就是找到一個有能力和意願對你們進行職場和專業培訓的公司,這是你們快速的超越同輩人,並順利走上「封神」大位的唯一途徑,所以進入什麼樣的公司對一個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重要到你無法想像的程度。
至於你們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忘記它們吧,這個事情到目前為止,大家都無能為力,它們當然有一天會變得與時俱進,但是至少近幾年想要有根本性改變的事情是不會發生了,所以你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打好一個基礎而已,而這個基礎也有點太基礎了,基礎到猶如雞肋一般。
我不知道我這樣的言論是不是打擊了很多「天之驕子」的驕傲,但是我真的很想告訴你們,在你們沒有體驗這個社會對你們的打擊之前,你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困難」,當然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本來就沒有「容易」二字,大學生也是成年人了,今天走得難一點,也許明天會輕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