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癌症,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
人們談癌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但在中國,有這樣一群勇敢的癌症患者。
他們走到鏡頭前,說出了自己的故事。
歷時兩年,匯聚成了一部難能可貴的紀錄片。
有溫度,更有態度。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見證他們的抗癌心路——
《生生》
本片記錄了16個真實的抗癌故事。
沒有刻意的煽情催淚,仍然讓大家「感動」「淚奔」「哭得稀裡譁啦」。
豆瓣評分高達8.9,90%以上都給出了四五星好評。
但對於這樣的題材而言,分數其實早已不重要。
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紀錄片的主角們,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他們的病症、經歷也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
不向病魔投降。
這樣非凡的勇氣和意志力,想必會令每一個人深受鼓舞,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魚叔想先講最讓人揪心的一個群體——
青少年癌症患者。
醫院的骨腫瘤科,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
入院前,「癌症」這個詞,離他們太遙遠。
而腫瘤的疼痛,又很容易和青少年的生長痛混淆。
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無意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期,等到發現時,腫瘤已經嚴重惡化。
思諾第一次做手術,就截掉了一整段被腫瘤侵蝕的大腿骨。
她當時僅僅十歲出頭。
為了保證新骨不長歪,腿上打了一塊鋼板。
四根鋼釘穿過皮肉鑿進骨頭裡,難以想像的劇痛。
而且由於思諾接受過多輪化療,抵抗力很差,傷口處還時不時就會感染、化膿。
在這之後的三年裡,一家人傾盡全部積蓄,耗盡精力,陪思諾連續30多次住院、手術、出院、又住院。
接受拍攝時,小小年紀的思諾已經是第36次住院了。
但是,她的病情卻並沒有好轉的跡象,從今年5月起,新骨就沒有再長過。
最新的檢測結果顯示,腫瘤已經轉為惡性。
除了思諾本人外,最痛苦的就是她的媽媽。
情況極不樂觀,治癒機率只有20%。
而幾天前,一個思諾同齡病友的離世,更加深了她的焦慮與恐懼。
但她還是堅強地將一切默默咽下,在走廊上大哭一場,然後回到病房,與女兒照常聊天說笑。
她知道,自己就是女兒缺失的那條腿,她不能崩潰,不能倒下。
與思諾住同一間病房的秋園,是大山裡的孩子。
他打小就夢想著能從大山走出來,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但怎麼也想不到,會是以這樣的方式。
他的病情比思諾還要嚴重得多,骨肉瘤已經把他的整個骨質都破壞了。
正經歷化療的他,還被醫生告知:隨時做好截肢的心理準備。
這個一直愛笑的男孩,在鏡頭前第一次哭了:
我真的不想就這樣沒手沒腳了。
不善言辭的父母只能緊緊抱住他,希望能傳遞一點能量。
不遠的手術室裡,傳來一陣陣哭嚎。
夢帆正在進行栓塞手術,每次都會像這樣疼得哭出來。
門外等待的父母心如刀絞,卻只能蹲在門口無力地落淚。
栓塞手術,就是堵住給腫瘤供血的動脈,使腫瘤萎縮變小,這樣才能繼續進行割除腫瘤等一系列手術。
11歲時,夢帆的腰上突然長出了一個巨大的包。
經診斷為骶骨部位骨巨細胞瘤。
瘤體巨大,又長在了血管,神經最密集的區域,手術難度極大。
夢帆一家跑遍全國都沒有醫院肯接手,最終來北京才得到了治療。
這時她已經開始腸梗阻。
因為腫瘤壓迫神經,她甚至沒辦法保持坐姿,只能趴著上廁所。
做了兩次栓塞手術後,才勉強能坐,但上一次廁所就要4到5個小時。
這一切,都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而她們還只是孩子。
本應輕鬆歡快的童年,就這樣在病痛、手術和生死線上度過了。
但好在還有家人的陪伴,支撐孩子們咬牙堅持下去。
在婦科病房,有許多步入社會不久的年輕女性。
元春,凱瑜幾人因為年齡相仿,很快便熟絡起來,還成立了一個「抗癌娘子軍團」。
她們起初也很悲觀絕望。
元春在經過了漫長的治療周期後,雙側鎖骨淋巴上卻也查出了癌細胞。
這說明,癌細胞已經擴散。
一切治療又要重新開始。
凱瑜的同事在得了乳腺癌兩年後便離開了人世。
每次等待檢查結果,都是她最煎熬的時刻。
她不怕疼,怕的是醫生告訴她,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能和家人好好告別。
但病友齊大姐卻一直熱心地鼓勵她們。
她已經經歷了50多期化療,病情遠比她們嚴重得多。
但卻絲毫沒有被病痛擊倒的意思,「頭髮不留,精神不倒」是她的格言。
頭髮掉光了沒關係,反正戴上假髮也特漂亮。
幾人常常一起交流談心,舒緩心結。
有時候也會去乳腺癌患者們的「樹洞小窩」,給自己加油打氣。
凱瑜每次想要放棄時,都會偷偷拿出孩子的照片看一會兒。
丈夫一直以來的悉心照料,她也一直看在眼裡。
雖然不善言辭,但二人之間的感情經過這次考驗,也變得更加堅固。
同時,這次抗癌經歷,也讓她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回想起來,她們之前總是一門心思投入到工作中,給了自己太多壓力,太壓榨自己了。
現在才意識到,其實身體和家人才是第一位。
如果能夠治癒,她們一定會多分一些時間來陪伴家人。
多花一點心思,關心自己的健康。
醫院裡,有一群「特殊」的老年癌症患者,時常聚在一起奇怪地大吼。
可不是練氣功,而是——練習打嗝。
這是國家癌症中心發聲訓練營「食道語」課程的一個環節。
這些上了年紀的學員,都因為喉癌手術摘除了聲帶,但他們不想就這樣失去與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所以他們要學會一門新的語言——食道語。
也就是利用食道震動,發出聲音與人交談。
持續練習打嗝,可以幫助他們找到震動食管的最佳位置和力道,形成肌肉記憶。
但這門技術也有副作用,連續打嗝引發的胃脹氣,令很多老人頻頻嘔吐。
即便如此,開課以來,無人缺席,更沒有任何遲到早退。
他們說道,正是因為經歷了失去,所以才更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
失去了語言能力,才格外渴望和珍惜與人交流。
截至目前,發聲訓練營已經舉辦了53期,有1360人都成功學會了食道語。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失去,難得的是失而復得。
以及,學會接受和面對失去。
老羅已經處於結腸癌晚期,醫院也無能為力。
他只希望能夠減輕一點疼痛,更有質量、更有尊嚴地走完這最後一程。
老羅的兒子要結婚了,因此,這段日子也變得更加特殊。
父親確診以來,他從最初的痛苦、崩潰,經歷了漫長的掙扎後,才接受了這個現實。
但病情很快惡化,父親挺不到自己婚禮那天了。
為了讓他不留遺憾,在醫生與志願者們的幫助下,婚禮在病房裡舉行。
父親如願見證了兒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後來醫生才告訴家屬,婚禮當天,老羅的疼痛等級已經達到了常人難以忍受的10級。
但整場婚禮,他愣是連眉毛都沒有皺一下,始終面帶微笑,給小兩口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老羅去世後,兒子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隻懷表。
那是自己18歲生日時,父親送的禮物。
令他沒想到的是,父親一直將它帶在身上。
猶記得生日那年,年輕的小羅隨手把懷表放進了抽屜裡,並沒有放在心上。
但就是在父親確診那年,懷表突然壞了,仿佛是一種心靈感應。
而現在,小羅決定將它送去修理,然後隨身攜帶。
讓父親的時間在這裡得到延續。
這部紀錄片中的許多人,與癌症頑強抗爭數年。
掏空了全部積蓄,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手術,無數次在生死線上掙扎求生。
而生活很殘酷,電影中的奇蹟並沒有發生在他們身上。
一直給他人鼓勵打氣的元春,癌細胞擴散;
不想失去雙腿的秋園,被截肢;
為了準備腫瘤切除手術,而一次次進行栓塞手術的夢帆,最終卻失去了手術資格。
但,他們從未放棄希望。
這些勇士,本就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國家癌症中心報告顯示:
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而根據世界研究成果,癌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
這意味著,它離我們並不遙遠。
紀錄片裡的故事,也許有一天會發生在我們身邊。
癌症固然可怕,但恐懼無法將它驅散。
支撐這些患者一路走下去的,是對生命,對生活最純粹的熱情——
我想要活,想要擁有未來。
所以,即便被老天開了個玩笑,他們也並沒有就此洩氣。
而是把自己變得比從前更堅強,戰鬥下去。
或許,不總能迎來期望中的結果,但走過的每一步腳印,都真實存在。
死亡,是每一段生命的終點。
正是因為有了死亡的存在,生命的意義才更顯珍貴。
從今天開始,無懼死亡,認真生活。
正如片名向我們傳達的態度:
生生,不息。
全文完。
原標題:《豆瓣8.9太低,不足以評價這部國產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