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該劍一經出土就驚豔了世人,不僅僅是當時該劍出土是宛如新劍沒有一絲鏽跡,更是由於這劍是曾經臥薪嘗膽,三千越甲便吞吳的主角越往勾踐所用。由於該劍的特殊歷史性和文物價值極高故現在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並列為鎮館之寶,也被人認為它是傳說中的十大名劍之一,「純鈞劍」。
越王勾踐劍
該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相傳純鈞劍在古人十大名劍中排名第九,是一把尊貴無雙的劍,這說明能用此劍這地位高貴和越王勾踐身份符合。此劍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為鑄這把劍歐冶子在湛盧山上嘔心瀝血十幾載方成此劍。後來秦國相劍大師薛燭在看到此劍後也驚嘆道「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
此劍為何歷經千年不鏽且鋒利無比
在越王勾踐劍出土後,許多考古專家就對此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其千年不鏽的原因進行了科學檢測。通過在X光下專業的檢測,該劍的劍身部分,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除此之外還有些許的鉛和鐵。而劍刃部分的成分,則分別由80.3%的銅和18.8%的錫組成。這可以說是青銅劍的黃金比例了。
我們知道,青銅劍是由銅和錫為主要原料的合金製成,越王勾踐劍就屬於青銅劍。對於青銅合金而言,錫的含量越高,青銅的硬度越大,但是如果錫含量超過20%,那麼青銅的抗拉強度將迅速降低,這時的青銅硬度雖然較高,但是已經屬於脆性材料,和玻璃、陶瓷的性能比較接近了。因此越王勾踐劍保持20%以下的含錫成分保證了青銅劍的硬度和鋒利度。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能打造出這麼一把比例合理且鋒利無比的劍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1977年為了拍攝《古劍》科教紀錄片,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也證明了此劍依然是鋒利無比的劍。
千年不鏽的原因
一、劍身表面有少量硫覆蓋,起到了防鏽抗氧化的作用。在專家對該劍的檢測中發現了劍身表面有0.9%~5.9%的硫含量,這起到了防鏽的作用。
二、墓室內封閉空間,空氣中氧氣含量極少,對劍起到保護作用。由于越王勾踐劍深埋在地下墓穴中,墓穴本身就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氧氣含量少,使得越王勾踐劍能出土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