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當年輕網友熱衷於考古「姐姐」們年輕時的美貌,當新版《鹿鼎記》的吐槽集中在張一山演技翻車、而非主創對金庸原著理解膚淺,當新任「謀女郎」的熱度幾乎蓋過張藝謀與電影本身,硬糖君越來越能真切體會到那句話:
「大人,時代變了」。
90後相繼成家立業,迎來而立之年,「Z世代」接棒成為文娛消費的主力。作為真正的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的知識結構、興趣喜好、消費方式與之前幾代人都大不相同。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都會是平臺、品牌與內容行業重點研究的課題。
誠然,在技術日新月異、潮流飛速迭代的今天,追趕後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網際網路也有一點好,那就是一切動作和表達都能被保存記錄,潮流或突變都有跡可循。只要選對了研究陣地,前浪們還是很有希望補上這一課的。
次元壁攔不住這屆年輕人
物質水平的提高,移動終端的普及,令精神娛樂成為Z世代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年輕人在高度發達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在內容消費方面也有別於前代。
首先來說,他們閱片量高,對內容有自己的見解與要求。但另一方面,他們愛憎分明,對興趣及圈層有高度的認同感,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比如對於IP衍生作品愛屋及烏,或者在觀影選擇時更信任熟人安利或所認可的KOL的測評。
其次,他們消費內容的方式與以往也有所不同。不僅要看,要拖拽和變速,還要以彈幕、評論等方式進行交流,要「為愛發電」、在正片之外衍生新的創作。甚至在許多剪刀手眼中,影視劇就相當於素材庫,人物與空鏡頭完全可以單拎出來、為「我」所用,講述全新的故事。
可以說,這屆年輕人的表達、參與和解構行為,幾乎是不假思索的。他們對新工具的學習使用也更為積極熟練,創作的意願與能力普遍高於前代。同人文化在今年幾度熱議出圈,也側面印證了二次創作在新生代受眾中是多麼常見。
說到二次創作,便繞不開B站。甚至可以說,B站不僅是年輕人需求與興趣的集中體現,它本身就在養成年輕人的內容消費習慣。
比方說,彈幕文化。B站是國內最早一批的彈幕網站之一,許多人最早就是在這裡建立起對彈幕的認知。哪怕如今彈幕功能已經成為各大視頻應用的標配,B站彈幕的乾貨程度、玩法之多,依然非常突出。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彈幕豐厚
今年七夕期間,B站影視區還推出了「一起看」的功能,用戶可創建小房間,隨機匹配或者邀請好友一同看片聊天,主打實時互動和社交儀式感。
又比如,除了金錢激勵,B站也在通過布局剪輯軟體、優化投稿頁面等方式不斷降低創作門檻,幫助越來越多的用戶從純觀眾變為創作者。
當然,許多人也注意到了,今年B站砸下重金擴充OGV內容,讓用戶不必再站內站外兩頭跑。2020年初,B站採購的更多還是經濟適用型的老劇、老片。待到下半年,他們已經與頭部影視公司歡喜傳媒達成合作,拿下了彭昱暢新劇《風犬少年的天空》及院線大片《奪冠》的獨播,推進不可謂不快。
不難看出,B站正在形成一種由版權內容與影視區的影評解說、同人二創相輔相成、共同驅動的影視消費場景。它既可以滿足用戶的多元訴求,又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人在站內站外的觀影決策、審美流變。如此,影響力日漸強大,不僅吸引著觀眾,也引起了越來越多從業者的關注。
年輕電影人就不用說了,文牧野曾經在B站訪談中暴露過自己「老二次元」的身份,郭帆甚至在B站有認證帳號。60後的張一白因為《風犬》的緣故首次在B站看劇,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對彈幕大大改觀。
「我們原來看電影和影評沒有這種濃厚的社區互動氛圍。同一段演了幾分鐘才兩三個人評,你會想是不是沒拍好,拍得太沒勁。看到鋪天蓋地的彈幕,就明白你想要的劇作效果終於達到了,這個過程還挺爽的。」
除了拓展內容、入主上遊,B站合作的電影盛事也越來越核心和主流:從First青年電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到疫情期間的坎城雲展映活動,再到今年的金雞獎。
萬物皆可B站,輪到影視了?
當B站有意與影視行業發生深入接觸時,平臺的產業價值便越發顯露出來。
最直觀的,營銷價值。Z世代都「住」在B站,因此在這裡投放往往事半功倍。早在「自來水」時代,B站網友的自發安利就曾為許多作品改命,如2015年的《大聖歸來》。而待到《哪吒》、《姜子牙》時期,光線傳媒已經在B站擁有一個四十多萬粉絲的帳號,可以直接官方整活兒。
光線傳媒發布的一支「神仙天團」推廣曲收穫了177萬播放、超過3000條彈幕
明星在B站的營業也越來越積極。除了本人入駐,B站訪談也日漸成為明星在作品上映期必跑的通告。王千源想與吳彥祖演感情戲、李易峰被記者科普ABO,這兩個近期被熱轉的採訪名場面,都出自B站節目《嗶計劃》。
除了在作品後期助力宣發,B站也開始影響創作上遊的更多環節。比方說,受眾洞察、市場預測。作品本身的彈幕是最基本的,影視區形形色色的PUGV內容,研究價值也不輸正片。
B站的腦洞混剪、魔鬼拉郎、小說自製片花如今可謂聲名遠播。相比對現成作品的評論,這一類創作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年輕人感興趣的題材類型、人設特徵、CP組合。甚至已經有一些B站產出影響現實決策的案例,如發掘出女性群像潛力的「淑女的品格」,選角由夢想照進現實的《皓衣行》。
除了混剪,影評解說類內容也是影視區的一大支柱,既實時反映著年輕人都在關注什麼作品,又能夠輸出觀點價值,引領話題討論和觀影選擇。
口碑突出的《慶餘年》、《想見你》,爛出奇觀的《上海堡壘》、新《鹿鼎記》,話題都市劇《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在綜藝中屢有爭議表現的郭敬明、陳凱歌,都是B站影視區UP主鍾愛的選題。視頻的內容、彈幕、評論加在一起,能夠相對真實地展現出網友的不同態度、爭議焦點。在飯圈控評遍地的當下,這一點屬實難得。
某《以家人之名》吐槽視頻評論區
B站強大的PUGV生態也有助於IP的篩選、孵化與保鮮。今時今日,同人活躍度已經成為IP價值的一個重要指針。知乎小說《宮牆柳》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B站剪刀手們創作的真人片花。影視區的二創加上鬼畜區的助攻,將《哈利波特》、四大名著、趙本山範偉、上個世紀的港片等經典IP不斷激活。
B站在《天官賜福》動畫上大舉投入也絕非偶然。早在小說連載期間,B站上就湧現了大量相關的同人產出。從小說到漫畫、再到動畫,B站見證並參與了這一IP的不斷增值。
同理還有科幻IP《三體》。眾所周知,其影視版落地相對艱難,在漫長的等待期間,遊戲區UP主「神遊八方」自製了同人動畫《我的三體》,在讀者群體中收穫一定影響力。B站在公布《三體》動畫開發計劃後,並沒有因版權問題向神遊八方發難,反而將其「扶正」,納入收費內容體系繼續培養,也算是同人屆一段佳話。
硬糖君始終認為,用戶的多元包容性、活躍的創作生態、推崇優質原創的氛圍以及不斷擴大的會員土壤,都意味著B站是對新人、新內容十分友好。這一點在國創、音樂等領域已經得到驗證,或許也可以幫助影視圈解決人才培養、原創扶持等老大難問題。
繼國創之後,B站也想為電影圈造血?
在B站日前的Q3財報電話會議上,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透露,B站用戶的平均年齡在21歲左右,新增用戶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且30歲以上的新用戶同比略有增長。
而根據燈塔發布的2019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顯示,在全年的整體購票用戶中,20-29歲人群依然佔據主流。而在首次線上購票的用戶當中,19歲及以下、40歲以上觀眾佔比突出。
換句話說,電影市場的主流受眾與潛在受眾,與B站用戶存在高度重合,從業者想要了解受眾、觸達受眾、引導受眾,B站是最佳也是必須的途徑。從實際情況也可看出,並不是B站單方面想要打入影視產業上遊,影視圈也正在積極向B站靠攏。
歡喜傳媒不僅坐擁大導資源,而且嗅覺十分敏銳,年初對《囧媽》的院轉網安排令人不得不服。而陳思誠由演員轉為幕後,一手打造出票房爆款《唐人街探案》,也是站在國產商業電影前端的人物。
作為如今電影圈的中堅力量,二者今年都與B站達成合作,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電影,作為門檻最高的文化產品形態,我們的內容理想,自然也繞不開電影。在經過動畫、紀錄片等領域的探索後,我們希望電影也能在B站這個年輕人文化消費生態中紮根、生長。」
在B站承辦的金雞獎分論壇「電影人之夜」上,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如此描述B站的電影願景。
當晚,B站還宣布與寧浩導演的壞猴子影業達成新的合作。早年得劉德華提攜而成名的寧浩,一直也致力於薪火相傳,帶起了路陽(《繡春刀》系列)、文牧野(《我不是藥神》)、申奧(《受益人》)等新生導演力量。
未來,B站將攜手壞猴子影業扶持青年導演,每年打造30部短片作品並在B站獨家播出。雙方將對其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包含電影、動畫、遊戲在內的多維度IP化開發。與此同時,B站還將與壞猴子影業的「72變電影計劃」達成深度合作,深度參與該計劃的所有院線長片作品。
「有句老話叫『電影人永遠年輕',希望我們能夠團結所有電影人的力量,和B站一起做出新的電影方式。」寧浩表示。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寧浩導演和青年導演們
短片其實並不是受制於短視頻時代的無奈產物,而是年輕創作者一試身手、展現潛力的方式。不管在電影史中還是現在,都有許多電影人憑藉短片嶄露頭角。盧正雨、肖央、叫獸易小星、大鵬、五百這一批網生創作者,都是踩中了第一波UGC浪潮,憑藉短片、短劇起家的。
毋庸置疑,如今的B站擁有比當年的優土、搜狐更廣的覆蓋、更強的扶持和更好的資源,那麼下一波衝擊影視圈的「後浪」,會從這裡走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