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
阿肖|作者
樸素的樹、蟲子|編輯
網絡|圖源
新版《鹿鼎記》悄無聲息地在央視播出,卻聲勢浩大地掛了兩天熱搜。
先來個投票:
從昨天張一山工作室發博:「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
到今天張一山表示:「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接二連三的回應,源於《鹿鼎記》前所未有的惡評。
兩萬餘人評分,豆瓣上從2.7掉到2.5。
不少網友看完前8集,紛紛喊話黃曉明:
「你終於可以擺脫史上最爛最油韋小寶的名號啦。」
點開新版《鹿鼎記》,韋小寶頭戴綠帽,閃亮登場。
如果你以為誇張只在開頭,那你就錯了。
一大波表情包襲來。
害怕......
驚訝......
這......原諒我找不到恰當的詞語描述這個表情。
整個劇組,成功地把韋小寶塑造成了孫悟空。
如果說演技是用力過猛,那劇情簡直是用力超猛。
韋小寶說書介紹3分鐘後,便在妓院東走走、西轉轉,然後迅速和江洋大盜茅十八相遇。
原先還一臉嬌羞、不想被認出來的茅十八,性情一轉,站起來就是一聲大吼:「我就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江湖好漢茅十八。」
不要命的模樣,果然吸引來一堆官兵。
這時,貪生怕死的韋小寶,卻像突然吃了熊心豹子膽,拿起一簸箕石灰,救了大盜。
然後,小寶媽媽就拉著大盜、帶著小寶上京城了。
然後,小寶在京城遇見了海公公,迅速被綁進了宮。
然後,小寶就入了皇宮,因為給了皇上一巴掌,兩人成為知心好友。
而此時,點開進度條,才過去30分鐘。
劇情如同開了16倍速,看過《鹿鼎記》的滿頭問號,而沒看過的,則是一臉懵。
金庸可能也想不到,自己的封筆之作還能這樣改編。
畢竟,《鹿鼎記》是金庸的集大成之作。
有人評價:《堂吉訶德》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騎士文學完全摧毀,《鹿鼎記》也有同樣的效果。
金庸用十三部小說創造一個武俠夢,夢裡大俠不斷成長,武功了得,情義兩全。
最後,卻用韋小寶這個既不識字、也不會武功的市井無賴,徹底顛覆這個夢,何其諷刺。
韋小寶就像金庸的私生子,每一個心有武俠夢的人,都對他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看完新版魔改的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你介紹一個更為複雜有趣、更切合原著的韋小寶。
一個「壞人」的生存能力:嬉鬧和說謊
金庸在《鹿鼎記》的後記中寫到:
「小說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
小說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創造人物;
好人、壞人、有缺點的好人、有優點的壞人等等,都可以寫。
康熙時代,有韋小寶那樣的人物並不是不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
韋小寶身上的「壞」源於環境。
他是一個私生子,從小在揚州的妓院長大,最擅長的是:嬉鬧。
周星馳版的《鹿鼎記》,韋小寶一出場,就坐在妓院的空中說書。
動作同樣浮誇,但他將流水帳說成故事,專挑聽眾想聽的講,受歡迎的程度,讓妓院老闆擔心影響生意。
而陳小春版的《鹿鼎記》,韋小寶則是在街上學著說書先生講話,惹得路人興致盎然。
說書先生越聽越氣,卻越發被他吸引,聽到最後,忍不住跟他辯論起來。
出場就自帶愛玩愛鬧的閒人特質,一看就是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小流氓。
常聽人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一個重要又總被忽視的能力就是:嬉鬧。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終日被死亡的陰影籠罩。
可充滿苦難的經歷中,卻有大量找樂子的細節。
初到集中營,他說:「這些人穿著條紋囚服,頭髮剃得精光,看起來營養不錯,說各種各樣的歐洲語言,都帶著這一環境中聽起來十分怪異的幽默感。」
剛聽到隔壁房間,皮鞭的抽打聲和人們的慘叫聲,轉身就在淋浴時,盡情地開玩笑,既取笑自己也取笑別人,也為水從噴頭裡流出來而深感慶幸。
洗完澡不能穿衣服,他溼漉漉地站在寒風中,卻好奇自己是否會感冒。過了幾天,他驚訝地發現大家居然都沒有感冒。
他說:「這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它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夠使人漠視困苦,從任何境遇中超脫出來,哪怕只是幾秒種。」
嬉鬧,能夠幫助一個人在匱乏的環境裡,也能成為自身的精神源泉。
後來,韋小寶來到皇宮,不識字,不會武功,沒有任何能力,卻權傾天下,在哪裡都能橫著走。
他憑什麼?
恰到好處地「說謊」。
就比如周星馳版的《鹿鼎記》,他背靠皇帝,理直氣壯。
「你這麼大聲跟皇上說話,是不是想死啊?」
「皇上自有分寸,用得著你在這唧唧歪歪。」
這是氣勢上的謊言,他一個小太監,卻懟得鰲拜說不出話。
陳小春版的《鹿鼎記》結尾堪稱經典。
天地會脅迫韋小寶去找滿清寶藏,韋小寶不願意背叛康熙,就用自己的家產做了一個假的寶藏。
一步步引來天地會,然後用蒙汗藥放倒群雄。
在各個派系中,就屬他最油嘴滑舌,騙來騙去,靠著狐假虎威,玩轉黑白世界。
說謊,最重要的是認知資源。
首先,了解事實。
韋小寶懟鰲拜之前,先趴在桌底下問建寧公主:「這就是鰲拜?」
確定之後,才開始「大放厥詞」。
其次,準確評估對方的反應。
韋小寶早聞鰲拜大名,更知道皇帝也不待見鰲拜,卻礙於情面,沒法出氣。
他深知自己站出來,背後靠著的是皇帝。
潑辣模樣,本就是做給皇帝看的。
有的人認為,說謊就意味著一個人品行有問題。
其實,謊言,可能比你想得更常見。
英國one poll公司做過調查,3000名受訪男女裡,男性平均每天撒謊3次,女性平均每天2次。
很多時候,嬉鬧和說謊,都是我們適應環境的重要能力。
那為什麼韋小寶做盡下三濫的事,沒什么正經模樣,沒一句真話,卻備受喜愛?
這就要說到韋小寶的另一面了。
翻拍了無數次,為什麼我們最愛原版?
有人說他「壞」,也有人說他壞得有情有義。
為什麼韋小寶會被康熙視作好友?
絕不是新版中韋小寶給皇帝的那一巴掌,康熙可不傻。
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韋小寶去練功房偷吃,因為被康熙指責,氣急反駁:
最後,韋小寶吃完,還給康熙留了點。
無賴背後的義氣,才是獲得康熙好感的關鍵。
至於為什麼胸無大志的韋小寶要離開揚州。
陳小春版相較於原著,改編得更加完整。
韋小寶上京,是為了救因皇后被殺遭牽連的雙兒。
他好吃懶做,貪生怕死,如同書中所寫:
「韋小寶一直打的是足底抹油的生意,一見風色不對,立刻快馬加鞭,逃之夭夭。」
可每當朋友遇難,他腳底的油會少點。
再說說陳小春版《鹿鼎記》的結尾。
當山洞因炮擊而塌陷,韋小寶顧不上自己,便將保命的寶衣脫給皇帝。
之後,又把被蒙汗藥放倒的天地會群雄救了出來。
他夾在天地會和皇上之間,兩邊都逼他,甚至想殺他,但他心中總留著些情義,無法做出選擇。
你看,嬉鬧無賴的另一面:他也有一份情義,一份慈悲。
就像韋小寶和陳近南的一段對話。
韋小寶:「師父,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我們為什麼要推翻他呢?」
陳近南:「這是我畢生的志願。」
韋小寶:「哦……不過為了你畢生的志願,就要打仗,要死人,這似乎……」
經典翻拍:在舊時光中尋找新力量
《鹿鼎記》是複雜的,你很難在其中分出善惡,更不像傳統武俠劇中,善一定能贏過惡。
韋小寶也是複雜的,他是市井無賴,是小王八蛋,是韋香主,是韋爵爺......
但神奇的是,身份不斷改變,他從始至終沒什麼成長。
一如他出場時不會武功,混了一圈後仍舊不會武功。
很喜歡作家張佳瑋對《鹿鼎記》的評價:
《鹿鼎記》的神奇之處是:完全推翻了金庸之前所有武俠小說,乃至史上所有武俠小說的套路。
別的主角一夫一妻,韋小寶七個老婆;
別的主角天下無敵,韋小寶不太會打;
別的主角慷慨豪俠,韋小寶憊懶無賴;
別的主角仗義疏財,韋小寶聲色犬馬。
別的小說裡武俠世界繽紛多彩,《鹿鼎記》裡的大俠們窩囊得多,猥瑣得多,也現實得多。是所謂金庸自己的《堂吉訶德》。
經典不斷翻拍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很大程度上,就是讓故事更加貼近時代,更為新一代人所接受,是為了在舊時光中尋找新的力量。
那些打一星的觀眾期待的,根本不是超越經典,而是出於對經典的尊敬。
因為經典,早已不僅僅是一本書,一部劇。
像是小學在校門口吃的炸串,你可能早已忘記它原本的味道,甚至偶然間再次吃到,覺得不好吃。
但我們仍舊會懷念,因為我們懷念的,既是經典,也是那段經歷,更是那段經歷中珍貴的自己。
或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與金庸有關的武俠夢。
這個武俠夢不僅僅陪伴著我們度過一段歲月,更促進我們自我形象的發展,成為我們自我意識中的一部分。
後來的人,如果只能在《猴鼎記》中看到一個如此粗製濫造的韋小寶,
未免,也太可憐了!
- The End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