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走進句容,那裡的農家小書屋建設正在成為新的發展"引擎",豐富農民精神家園、講好農村農民故事,閱讀讓鄉村生活有了溫度,讓"詩和遠方"觸手可及。伴隨著句容首個"學習強國"主題農家書屋的建成,下蜀鎮空青村的村民們又多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下蜀鎮空青村青山環繞,風景秀麗,農家書屋就位於村口的鄰裡人家二樓,寬敞明亮的閱覽室、擺放有序的各類書籍,絡繹不絕的借閱村民是這裡最日常的景象。村民譚德富家住書屋附近,書屋建成後,他幾乎每天飯後都會來到這裡小坐一會兒,翻一翻感興趣的書籍。
村民 譚德富:
「像法律這方面也可以看看,以前都是以手機為主,眼睛看得都看不清楚了,現在有書屋,好多了。」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愛上閱讀,空青村將農村空置房屋升級改造成"鄰裡中心",一樓設立"共享廚房";二樓建設成強國書屋,將學習強國線下體驗館和農家書屋結合起來,打造群眾身邊的學習"加油站"。
為了確保小書屋能夠發揮大作用,村委會還在書屋內不定期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強國"主題活動,讓更多的村民愛上閱讀。
村民 王奇:
「有了強國書屋之後,我們就有了學習交流的地方了。」
小王是村裡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回到了村委會工作,現在是一名聯社會計,強國書屋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他現在每天都來打卡,積分已經達到了兩萬四千多分,還登上了學習達人榜。
下蜀鎮空青村村民 王奇:
「經常過來學習一下,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了,一起競爭,有這個排名,所以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
下蜀鎮空青村共有村民332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外務工,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如今,村民們紛紛丟下麻將、撲克,走進書屋,大家一起學習技能,交流經驗;同時,村裡依託農家書屋,在制度上規範操作,專人負責,對書籍進行定期更新。隨著配套設施環境的改善,村裡還同步規劃發展周邊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讓村民共同富起來。
下蜀鎮空青村黨委書記 馬道榮:
「那麼,下一步就是周邊的產業發展,現在已有一個是蜂產品,另外周邊還有一個玉米聯建項目,和省中科院以及南農大合作的,還有一個500畝的中藥材,我們以土地入股,然後分紅,老百姓也可以務工,擴大收入。」
空青村裡建了首家"學習強國"加油站,而在下蜀鎮的下蜀村小東自然村裡,有這樣一個綠色縈繞、蛙鼓蟬鳴的書屋,每天晚上,勞作了一天的村民總是不約而同地會聚在這裡,在靜靜的閱讀中濾去一身的疲憊,這座小書屋就是在四鄰八鄉小有名氣的下蜀村小書屋,書屋主人祝克華被鄉民們親切地稱為"讀書引路人"。
祝克華今年73歲,是一名退休醫師,退休後他還是閒不下來,經常走家串戶為鄉親們普及健康知識。在與鄉親們的溝通交流中,他明顯感到鄉親們文化素養的匱乏和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渴望,於是便萌生了創辦農家書屋的想法。
他拿出自己的積蓄,購置了一批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書籍,連同自己多年的藏書,創辦起了一家小小的農家書屋。從此,他的書屋像一塊磁石,吸引著村民走進來享受閱讀的樂趣。
村民 焦恩富:「看看養生、鍛鍊,學習政策,看看這些書。我平時有時吃過中飯,下午有時三點多鐘,睡過午覺起來,看看書然後再回家。」
村民 祝克華:「村民來看看書,在河塘邊,樹蔭下,都是蠻愜意的,環境也比較優美,大家比較樂意,麻將室去得少了,玩手機的也少了,留守兒童可以來練練字,寫寫書法,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支撐,農家書屋是鄉村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也是助推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結合下蜀村的種植特色和優勢,書屋投放了大量農村實用技術技能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上的精準供給,幫助村民增加了新知識,提升了新技能,也提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一些村民通過在小書屋"充電",實現了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雙贏效果。
下蜀村黨委書記 李仁琴:
「一個外出留守兒童比較多,所以一般在假日,由村裡的志願者,帶一些小朋友到這邊來看看書,同時我們農民沒事的時候,也來看看書。我們這邊有四個村莊,河道兩邊都是的,都可以過來,輻射1000多號人,帶動還是挺大的。」
記者從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了解到,目前,鎮江共有農家書屋508家,總藏書量達126.4萬冊,其中全國示範農家書屋2家,江蘇省五星級農家書屋8家,江蘇省農家書屋提升工程試點工作先進地區7個。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均建有書屋,56個街道(鎮)建成圖書館分館,所有村均建成書屋,設置率達到100%。全市農家書屋通借通還達到91%,基本解決了農村看書難、借書難的問題,正日益成為農民閱讀、分享、交流的基層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