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一場瑞雪不期而遇,覆蓋了榆林大地。儘管氣溫驟降至零下15攝氏度,但是嚴寒難掩長慶油田採氣二廠員工眉梢上的喜氣。近些天,他們雙喜臨門。
一喜是,今年全廠天然氣產量76億立方米目標在握,這意味著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相當於崛起一座年產600萬噸油氣當量的大型氣田。而且,該廠實施「567」發展規劃,僅用3年時間,以每年新增10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的高速度,創造了長慶油田史上單個採氣廠產量和產能建設的奇蹟。
二喜是,12月12日,採氣二廠將迎來建廠20周年紀念日。
創新技術 「邊角料」氣藏實現效益開發
面對76億立方米這個令人驚喜的數字,採氣二廠的員工們似乎還是不敢相信,他們喃喃自語:「我們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2017年,採氣二廠還只是一個年產天然氣僅43.5億立方米的小廠,發展前景普遍不被看好。因為在鄂爾多斯盆地採氣本就是 「磨刀石上鬧革命」,而採氣二廠探區位於其東緣,遠離氣藏富集區,儲層更薄,分布規律更難找,幾乎都是些「邊角料」。在這種地方要想搞出大場面,幾無可能。
當時,廠裡新一屆領導班子卻認為,霾罩神州,國家急需清潔能源,能源企業的保供重任責無旁貸。同時,廠所屬氣田每年新建產量難以彌補年均遞減量,入不敷出,「這樣幹不出什麼眉目。」
廠長朱浩平感到肩上責任沉甸甸,「幹部需要施展能力的更大平臺,員工需要提高收入,我們班子必須有擔當。」班子成員充分研究後,決定搶抓機遇,正式出臺「567」發展規劃。即三年三大步,天然氣產量年新增10億立方米。
在這樣「貧脊」的土地上大規模建產,必須創新技術,實現效益開發。採氣二廠大力擴大叢式井、水平井,採用拉鏈式壓裂技術和工廠化作業模式,大幅提高單井產量。推廣小井眼鑽井技術,單井成本下降1/5。壓裂施工中,用石英砂代替陶粒,成本節省一半。地面建設中,「少布站多轄井」,把設備設施折舊降到最低。
針對神木氣田氣藏和煤礦重疊,開採過程協調難度大的問題,採氣二廠創新形成了「地面分區、地下避讓、交叉開採」的氣煤同採模式,高效開發神木氣田米38區塊5億立方米試採區、神22井區等甜點區塊,建成了年產能7億立方米的「氣煤互讓同採示範區」。
三年攻堅戰,全廠年均新建產能20多億立方米,產能建設成本下降了10%以上。
一體化管理 打造少人高效智能化採氣廠
雪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一片寂靜,佇立在寒風中的榆9站更是幾無人聲。走近集氣站,運行維護員項磊迎上來。原來,這座站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員工在運維。院子裡,計量分離器整齊排列,加熱爐光亮耀眼。
在控制室,項磊只需輕點滑鼠,就能管理21口氣井,同時每天外輸天然氣300萬立方米。提起榆9站以前的情況,技術專家賈連超印象深刻。那時排液閥要不停調節,每調一次需要10多分鐘,且開關頻繁,不分晝夜。有時半夜,他們索性一直站在蚊蟲成群的院子裡堅守。當時,站上最多時有14個人卻還忙不過來。近年來,智能化技術應用悄然帶來一場革命。如今站上只需兩人,他們還能兼顧周邊另外5座無人值守站的管理。
不僅是榆9站,作業七區更是採氣二廠打造的經典管理模式。這個作業區打破傳統生產管理組織架構,集「井、站、處理廠」於一體,大幅壓減管理層級和人員。
採氣二廠人事科的陳城算了這樣一筆帳,按照常規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管理運行482口氣井、5座集氣站、1座15億立方米的處理廠,需要設2個作業區和1個處理廠,至少要配240名管理和操作員工。現在作業七區卻只有員工119名,人均管理氣井由過去的2.2口提升到現在的5.2口。
2018年以來,採氣二廠對全廠30座集氣站、2215口天然氣生產井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目前,所有井站均實現遠程智能管控、電子巡檢、無人值守,不僅大幅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生產組織和勞動效率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在長慶油田率先建成智能化採氣廠。
一體化管理與智能化氣田建設,讓採氣二廠在生產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的同時,用工總量不升反降。從3年前的超過1590人下降到目前的1379人,有效化解了產量猛增和人員緊缺的矛盾。
凝心鑄魂 打響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戰役
曾幾何時,在採氣二廠員工眼裡,某中外合作區塊的管理代表著國際先進水平;而今,員工們卻有些不以為然,「如果以他們的運作方式,我們哪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567』發展這樣大的手筆?」
「的確,如果沒有黨建凝心鑄魂,要想實現這樣艱巨的任務,是不可想像的。」廠黨委書記牛天軍說。
當初面對「567」發展規劃不可能實現的質疑,廠黨委及時宣講形勢任務,讓黨員幹部們認識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政治責任,實施「567」發展規劃就是講政治,以此統一了思想認識。
只有實現黨建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才能讓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如何融合?廠黨委創新提出了黨建與生產經營目標、組織、責任、制度、考評、隊伍、平臺、文化實現「八個融合」的思路,讓融合有平臺、有抓手。
全廠各黨支部開展一支部一品牌創建活動,讓「八個融合」落地生根。榆林天然氣處理廠是長慶氣區向北京、華北地區供氣的樞紐和咽喉,安全管理責任重大。廠裡實行「360」思想工作法,即採取「3」個層面談心+「6」項談心內容+「0」距離的方式,讓領導幹部與員工定期交流溝通,做細做實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360度全員覆蓋。使發展氛圍愈發融洽,安全運行更有保障。
還有作業七區黨支部的「七力工作法」、作業五區黨支部「1234工作法」等,基層黨建各具特色,凝心聚力,成為驅動生產經營的強力引擎。黨員幹部帶領員工群眾,在快速上產中上演一個個速度與激情的動人故事。
2018年7月26日,榆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全廠生產中斷。在通訊信號不通、失去上級指令的情況下,各生產單元的黨員幹部自發組織搶險救災。通訊恢復後,機關和後勤的黨員組成突擊隊,開進受災最嚴重的子洲氣田。黨員們在大山中,從早上天亮奮戰到夜裡一兩點,精疲力竭,仍不肯撤出。黨群同心,其利斷金,災後72小時全廠生產全面恢復。
今年春節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榆林地區村村封路,採氣二廠生產受阻。黨員幹部帶頭趁天黑摸過崗哨、繞過卡點,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入生產現場,恢復了生產。今年上半年,儘管受疫情影響,全廠天然氣產量卻創出新高,為全年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績鼓舞人心,目標催人奮進。弱冠之年的採氣二廠,雄姿英發,背起行囊再出發。他們前方的目標更激動人心——謀劃「八九十」發展規劃,2025年建成年產百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大廠,為國產氣再立新功。
編輯:王琳琳
校對:韓璐妤
審核:梁剛
往
期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