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油田採氣二廠:76億方大氣田崛起的背後

2020-12-12 騰訊網

11月底,一場瑞雪不期而遇,覆蓋了榆林大地。儘管氣溫驟降至零下15攝氏度,但是嚴寒難掩長慶油田採氣二廠員工眉梢上的喜氣。近些天,他們雙喜臨門。

一喜是,今年全廠天然氣產量76億立方米目標在握,這意味著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相當於崛起一座年產600萬噸油氣當量的大型氣田。而且,該廠實施「567」發展規劃,僅用3年時間,以每年新增10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的高速度,創造了長慶油田史上單個採氣廠產量和產能建設的奇蹟。

二喜是,12月12日,採氣二廠將迎來建廠20周年紀念日。

創新技術 「邊角料」氣藏實現效益開發

面對76億立方米這個令人驚喜的數字,採氣二廠的員工們似乎還是不敢相信,他們喃喃自語:「我們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2017年,採氣二廠還只是一個年產天然氣僅43.5億立方米的小廠,發展前景普遍不被看好。因為在鄂爾多斯盆地採氣本就是 「磨刀石上鬧革命」,而採氣二廠探區位於其東緣,遠離氣藏富集區,儲層更薄,分布規律更難找,幾乎都是些「邊角料」。在這種地方要想搞出大場面,幾無可能。

當時,廠裡新一屆領導班子卻認為,霾罩神州,國家急需清潔能源,能源企業的保供重任責無旁貸。同時,廠所屬氣田每年新建產量難以彌補年均遞減量,入不敷出,「這樣幹不出什麼眉目。」

廠長朱浩平感到肩上責任沉甸甸,「幹部需要施展能力的更大平臺,員工需要提高收入,我們班子必須有擔當。」班子成員充分研究後,決定搶抓機遇,正式出臺「567」發展規劃。即三年三大步,天然氣產量年新增10億立方米。

在這樣「貧脊」的土地上大規模建產,必須創新技術,實現效益開發。採氣二廠大力擴大叢式井、水平井,採用拉鏈式壓裂技術和工廠化作業模式,大幅提高單井產量。推廣小井眼鑽井技術,單井成本下降1/5。壓裂施工中,用石英砂代替陶粒,成本節省一半。地面建設中,「少布站多轄井」,把設備設施折舊降到最低。

針對神木氣田氣藏和煤礦重疊,開採過程協調難度大的問題,採氣二廠創新形成了「地面分區、地下避讓、交叉開採」的氣煤同採模式,高效開發神木氣田米38區塊5億立方米試採區、神22井區等甜點區塊,建成了年產能7億立方米的「氣煤互讓同採示範區」。

三年攻堅戰,全廠年均新建產能20多億立方米,產能建設成本下降了10%以上。

一體化管理 打造少人高效智能化採氣廠

雪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一片寂靜,佇立在寒風中的榆9站更是幾無人聲。走近集氣站,運行維護員項磊迎上來。原來,這座站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員工在運維。院子裡,計量分離器整齊排列,加熱爐光亮耀眼。

在控制室,項磊只需輕點滑鼠,就能管理21口氣井,同時每天外輸天然氣300萬立方米。提起榆9站以前的情況,技術專家賈連超印象深刻。那時排液閥要不停調節,每調一次需要10多分鐘,且開關頻繁,不分晝夜。有時半夜,他們索性一直站在蚊蟲成群的院子裡堅守。當時,站上最多時有14個人卻還忙不過來。近年來,智能化技術應用悄然帶來一場革命。如今站上只需兩人,他們還能兼顧周邊另外5座無人值守站的管理。

不僅是榆9站,作業七區更是採氣二廠打造的經典管理模式。這個作業區打破傳統生產管理組織架構,集「井、站、處理廠」於一體,大幅壓減管理層級和人員。

採氣二廠人事科的陳城算了這樣一筆帳,按照常規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管理運行482口氣井、5座集氣站、1座15億立方米的處理廠,需要設2個作業區和1個處理廠,至少要配240名管理和操作員工。現在作業七區卻只有員工119名,人均管理氣井由過去的2.2口提升到現在的5.2口。

2018年以來,採氣二廠對全廠30座集氣站、2215口天然氣生產井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目前,所有井站均實現遠程智能管控、電子巡檢、無人值守,不僅大幅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生產組織和勞動效率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在長慶油田率先建成智能化採氣廠。

一體化管理與智能化氣田建設,讓採氣二廠在生產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的同時,用工總量不升反降。從3年前的超過1590人下降到目前的1379人,有效化解了產量猛增和人員緊缺的矛盾。

凝心鑄魂 打響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戰役

曾幾何時,在採氣二廠員工眼裡,某中外合作區塊的管理代表著國際先進水平;而今,員工們卻有些不以為然,「如果以他們的運作方式,我們哪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567』發展這樣大的手筆?」

「的確,如果沒有黨建凝心鑄魂,要想實現這樣艱巨的任務,是不可想像的。」廠黨委書記牛天軍說。

當初面對「567」發展規劃不可能實現的質疑,廠黨委及時宣講形勢任務,讓黨員幹部們認識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政治責任,實施「567」發展規劃就是講政治,以此統一了思想認識。

只有實現黨建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才能讓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如何融合?廠黨委創新提出了黨建與生產經營目標、組織、責任、制度、考評、隊伍、平臺、文化實現「八個融合」的思路,讓融合有平臺、有抓手。

全廠各黨支部開展一支部一品牌創建活動,讓「八個融合」落地生根。榆林天然氣處理廠是長慶氣區向北京、華北地區供氣的樞紐和咽喉,安全管理責任重大。廠裡實行「360」思想工作法,即採取「3」個層面談心+「6」項談心內容+「0」距離的方式,讓領導幹部與員工定期交流溝通,做細做實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360度全員覆蓋。使發展氛圍愈發融洽,安全運行更有保障。

還有作業七區黨支部的「七力工作法」、作業五區黨支部「1234工作法」等,基層黨建各具特色,凝心聚力,成為驅動生產經營的強力引擎。黨員幹部帶領員工群眾,在快速上產中上演一個個速度與激情的動人故事。

2018年7月26日,榆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全廠生產中斷。在通訊信號不通、失去上級指令的情況下,各生產單元的黨員幹部自發組織搶險救災。通訊恢復後,機關和後勤的黨員組成突擊隊,開進受災最嚴重的子洲氣田。黨員們在大山中,從早上天亮奮戰到夜裡一兩點,精疲力竭,仍不肯撤出。黨群同心,其利斷金,災後72小時全廠生產全面恢復。

今年春節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榆林地區村村封路,採氣二廠生產受阻。黨員幹部帶頭趁天黑摸過崗哨、繞過卡點,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入生產現場,恢復了生產。今年上半年,儘管受疫情影響,全廠天然氣產量卻創出新高,為全年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績鼓舞人心,目標催人奮進。弱冠之年的採氣二廠,雄姿英發,背起行囊再出發。他們前方的目標更激動人心——謀劃「八九十」發展規劃,2025年建成年產百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大廠,為國產氣再立新功。

編輯:王琳琳

校對:韓璐妤

審核:梁剛

相關焦點

  • 長慶油田「物資直達+倉儲共享」創高效
    中國石油網消息(特約記者徐佳 通訊員鄭祥輝 方圓)7月17日早上9時,長慶油田物資共享管理平臺收到一條第三採氣廠氣井套管需求訂單。為了快節奏、高效率保障油田快速增儲上產的物資需求,長慶油田物資系統「統一管理、兩段運行」,採供管一體,上下遊協同,實現了業務全流程貫通、全供應鏈連通。目前,已形成了橫跨陝甘寧內蒙古四省區,輻射長慶全部生產區域的8個一級站庫、400萬噸的年物資吞吐能力。長慶油田物資直達覆蓋23個油氣生產單位,直達物資品種由以往的5類154項擴大為7類235項,直達物資數量超過70%。
  • 西北採油二廠高壓採氣井KZ4-2正式投產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12月17日,西北油田採油二廠高壓採氣井KZ4-2正式投產,日產氣量5.25-8.5萬方。此井的投產使該廠全面實現供氣自給自足。    為完成油氣產能和產量建設任務,保障用氣量。2019年10月,該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研究院經過前期地質勘探後,在TH12240井區開發部署一口開發井KZ4-2井。
  • 長慶油田採油一廠以柔克剛撼動「老大難」
    37年前,在這塊被外國人視為無石油開發價值的土地上,長慶採一人依靠科技,潛心攻關,不僅使石油得以工業化的開發,而且走出了一條低滲透油田開發的成功之路,創建了全國低滲透油田開發的成功典範——「安塞模式」。
  • 長慶油田採油十一廠「找碴式」管理不走虛
    「在修井作業現場,工具不能亂放,請趕快清理……」6月初以來,在長慶油田採油十一廠太白梁作業區小修作業現場,這樣的「找碴式」管理已成常態,做到安全生產不走虛。  結合上產高峰期生產實際情況,以組織開展井控實戰演習、站庫應急演練、安全技能競賽為平臺,利用崗位人員現場做、觀摩人員現場評、施工隊伍現場改、安全專家現場查的方式,層層落實監管責任,從每一口單井、每一項數據入手,對油水井基礎資料、管線運行參數等基礎性工作進行「二次體檢」,對工藝、設備、大罐等易產生硫化氫的重點部位進行「全身掃描」,進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全程管理。
  • 長慶油田採油二廠:「小點子」解決「大問題」
    4月28日,長慶採油二廠集輸大隊經營副大隊長李曉斌高興地說。  在集輸大隊,幹部員工開動腦筋,降本增效的例子屢見不鮮。本著「降成本一分錢也不嫌少」的理念,「能幹的事自己幹,為企業創效」的想法根植在每名員工心中,在打贏降本增效開源節流攻堅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回收處理後的生活廢水進行二次利用,節約了水資源,降低了成本。
  • 長慶油田員工春節守深山巡護管線:守衛輸油"大動脈"
    (新春見聞)長慶油田員工春節守深山巡護管線:守衛輸油「大動脈」  中新網蘭州1月26日電 (高展 張鵬飛)24日除夕夜,是萬家團圓的日子,而對於長慶油田採油二廠華悅管線巡護隊來說,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華悅線是採油二廠一條輸油「大動脈」,因此做好輸油管線的日常巡護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 杏子河畔戰鼓擂 萬裡油區號角吹 長慶油田採油一廠杏北作業區...
    長慶油田採油一廠杏北作業區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的拼搏鬥志,全力以赴投入到勞動競賽中,為全年原油生產目標奮力衝刺。技術做「加」法  生產組織「和」力安排一直以來,長慶油田採油一廠杏北作業區以技術支撐產量為增產攻關重點抓手,緊盯「油」、「水」兩條生產命脈運行情況,堅決確立「油水並重」的中心思想,優化思路,完善方案,制定措施,推動勘探開發一體化進程。
  • 長慶油田氣田老井側鑽刷新四項紀錄-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峰 通訊員白慧 段志強) 截至12月18日,長慶氣田今年已完鑽老井側鑽水平井40口,平均水平段長度701米,砂巖段長619米,有效儲層鑽遇率為62%,平均無阻流量24萬立方米/天,平均鑽井周期35天,最短鑽井周期14天,完鑽井數達歷年總和並是2019
  • 長慶科技人十多載探索「脈衝採油」破題低滲透技術窠臼
    中新網蘭州9月8日電 (侯志雄 李忠斌)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甘肅慶陽革命老區,一群老石油人「跑步上隴東」成立了長慶油田。今年是長慶油田成立50周年,該油田已連續七年高效穩產5000萬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油氣田。  長慶油田屬緻密性油氣藏,上世紀二十年代,國際石油專家曾斷言,鄂爾多斯盆地所屬的長慶油田不具備商業開採價值。
  • 長慶油田採油一廠特色「黨建餐」吃出滿滿「油香味」
    指尖課堂12月8日,長慶油田採油一廠王窯作業區會議室裡,一場「洗滌思想 錘鍊黨性」為主題的黨務知識競賽正在進行。今年來,面對異常嚴峻的生產形勢,採油一廠黨委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領頭雁」和先鋒模範作用,堅持以學補「鈣」,通過中心組理論學習、集中學習、個人自學、抽查考試、石油黨建平臺等多種形式,強化黨員理論武裝和思想教育,引導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堅定理想信念,真學真做,知行合一。
  • 長慶油田首口頁巖油水平井「無水壓裂」試驗成功!
    但是在如此緊急狀態下,我國很多領域專家並沒有停止科研的腳步,有消息稱中國長慶油田首口頁巖油水平井「無水壓裂」試驗成功,這意味著我國在該領域又前進了一大步。對於長慶油田很多人已經十分熟悉,這是位於我國甘肅省的一大大型油田,有著充足的石油資源儲備,為我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長慶油田也成為了我國多項項目的試驗基地所在,而我國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基地也在此成立。根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段期間該基地探索的主要項目就是這裡的首口水平井的「無水壓裂」試驗。
  • 長慶「油井醫生」:鋼鐵井架之間幫低效井「涅槃重生」
    長慶油田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高級技師楊義興(右)和工友正在檢查入井工具。(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蘭州10月26日電 (高展)「油田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鑽井苦,井下累,又苦又累修井隊』。長慶油田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高級技師楊義興說。  時間退回到1995年,從長慶油田技工學校畢業後,作為油二代的楊義興,子承父業當了修井工。26年來,他堅守修井一線,從一名普通石油工人,再到技能專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一路走來,他用堅毅和執著傳承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 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局採氣三廠:疫「考」當前應答「三題」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局採氣三廠(以下簡稱採氣三廠)正全力應答疫情防控、穩定生產、安全保供「三題」。  記者2月15日從採氣三廠獲悉,疫情發生後,採氣三廠緊急成立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及時開展職工及家屬、離退休同志、承包商進出武漢情況的調查統計,嚴格執行疫情「零報告」制度。
  • 長慶油田巡線女工:塬邊咀梢間 用腳步守護管道安全
    8月初,在長慶油田長慶實業集團五蛟西採油作業區,唯一一名女性區長張慶紅正在巡線石油管道。她之前做過化驗員、當過採油工。現在每日和巡線員們沿線檢查是否有管道洩漏,以保原油安全運輸。綠山間的一抹紅,就是張慶紅和隊員們巡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