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於低風險地區夏季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防護指南(修訂版)的通知》。
修改後的防護指南,適用於低風險地區,從整體上對公眾日常防護、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員防護措施提出指導意見。類別由原來的50類增加到65類,增加了展覽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健身運動場所、旅遊景點、遊泳場所、公共浴室、進口物資轉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等場所,以及影劇院、遊藝廳、歌舞廳(KTV)等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的防護要求,另增加了售貨員、食品消費者、食品從業人員、傷殘人士、教師的個人防護指南。在防護措施上,根據季節、場所等差異化特點,完善了夏季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細化了合理使用空調的方法,按照不同場景、不同場所和不同人群調整了體溫檢測和戴口罩、戴手套等具體防護措施。
65類防護指南匯總如下:
第一篇
一、居家
1.做好體溫計、口罩和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
2.做好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
3.室內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空調使用前應進行清洗;開啟前,先行打開門窗通風20-30分鐘。如可以,建議空調運行時門窗不要完全閉合。
4.家庭環境以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及時清理室內垃圾。
5.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勤曬衣被。
6.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7.呼吸道疾病患者生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外出時,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人員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或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時佩戴。
9.要注意檢查下水管道、衛生間地漏等的U型管水封,缺水時及時補水。
二、寫字樓、辦公場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的辦公人員和服務人員無需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電梯、公共衛生間等公用設備設施和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
6.保持公共區域和辦公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服務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辦公人員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10.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賓館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賓館工作人員和顧客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電梯、公共衛生間等公用設備設施和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客房重複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需「一客一用一消毒」。
6.保持大堂、電梯口、前臺和客房走廊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前臺應設置「1米線」,提醒客人保持安全距離。
9.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顧客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四、商場和超市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商場和超市的顧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對經常接觸的公共用品和設施(如存儲櫃、購物車筐、電梯間按鈕、扶梯扶手、衛生間門把手、公共垃圾桶等)要做好清潔消毒。
6.保持電梯、諮詢臺和售貨區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電梯口、諮詢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應設置「1米線」,提醒顧客排隊付款時保持安全距離。
9.推薦顧客自助購物、非接觸掃碼付費,儘量減少排隊時間。購物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工作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顧客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在商場和超市內可自願戴口罩。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五、銀行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銀行的客戶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對取號機、櫃檯櫃面、密碼器、籤字筆、點鈔機、ATM機、公共座椅等公用物品設施做好清潔消毒。
6.保持銀行大廳、電梯口和諮詢臺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在大廳內設置「1米線」,提醒客戶排隊取號或在ATM機存取款時保持安全距離。
8.控制大廳內辦理業務的客戶數量;推薦客戶優先考慮網絡銀行或在ATM機上辦理日常業務;在服務臺或櫃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提醒客戶加強手衛生。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戴一次性手套。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客戶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銀行內辦理業務時可不戴口罩。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六、餐廳(館)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餐廳(館)的顧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收銀臺、電梯、公共衛生間等公用設備設施和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
6.保持大廳和電梯口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電梯口、收款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推廣分餐制,餐廳(館)提供公筷公勺。就餐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9.工作人員保持工作服整潔,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營業過程中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在餐廳(館)可不戴口罩。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七、理髮店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理髮店的顧客和理髮師等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用於燙染服務的排風機在營業過程中應保持開啟。如使用集中空調,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收銀臺、座椅、物品存儲櫃和操作臺等公用設備設施和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
6.保持門廳和顧客等候區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有條件時,可在收銀臺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理髮工具以及顧客用品(毛巾、圍布等)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
9.提醒顧客保持安全距離,鼓勵採用非接觸掃碼付款。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工作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顧客在理髮店內要戴口罩。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八、農集貿市場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農集貿市場的顧客和工作人員無需體溫檢測。
4.加強室內空氣流通。頂棚式或露天市場交易區應寬敞通風;室內市場在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或使用抽氣扇加強空氣流通。
5.加強地面、攤位等清潔消毒,市場每天結束經營活動後,應開展一次全面清潔消毒。
6.加強公用衛生間衛生管理和內部清潔,應清除公廁周圍露天堆放的雜物等垃圾。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加強垃圾的衛生管理,市場應設立集中、規範的垃圾站/房(應密閉),並配備專用加蓋的廢棄口罩收集筒(箱)。每戶配備加蓋垃圾筒(箱)。市場產生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不汙染道路和周圍環境。
8.完善給排水設施,地面設下水明溝,下水道保持暢通,地面和下水明溝無汙水、無積水淤積物;應配備地面衝洗水龍頭和消毒設施,便於汙水的衝洗消毒;汙水排放應符合相關規定。
9.市場內實行分區經營,確保市場內按照果蔬類、鮮肉類、禽蛋類、糧油類、水產品、熟食品和調味品等大類分區,並明確標識。
10.推薦顧客採用非接觸掃碼付費,購買商品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間距。採購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11.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2.工作人員、售貨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情況下,顧客在農集貿市場內自願戴口罩。
13.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4.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如有空調通風系統,則同時對其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九、公園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公園的遊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辦公區域的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辦公區域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公園內公共設施、座椅座凳、健身器材、果皮箱、垃圾桶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
6.保持公園內清潔衛生,公園產生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實行預約制,調控入園遊客數量。
9.減少現金售票,鼓勵線上購票、掃碼支付等非接觸購票和支付方式。
10.公園內的商店和小賣部等小型零售場所需做好清潔消毒、通風換氣,鼓勵採取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方式付款。
11.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2.工作人員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遊客可不戴口罩。
13.入口醒目位置應設立告示牌或大屏幕,提醒入園遊客、工作人員遵守相關防控要求和注意事項,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
14.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如有空調通風系統,則同時對其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旅遊景點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旅遊景點的遊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辦公區域的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辦公區域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旅遊景點內公共衛生間、垃圾桶等公共設施以及門把手、電梯按鈕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
6.保持旅遊景點內清潔衛生,產生的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實行預約制,科學合理制定營業時間,調控進入景點遊客數量。
9.減少現金售票,鼓勵線上購票、掃碼支付等非接觸購票和支付方式。
10.旅遊景點內的商店和小賣部等小型零售場所需做好清潔消毒、通風換氣,鼓勵採取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方式付款。
11.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2.工作人員工作期間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遊客可不戴口罩。
13.入口醒目位置應設立告示牌或大屏幕,提醒進入旅遊景點遊客、工作人員應遵守相關防控要求和注意事項,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宣傳。
14.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一、健身運動場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健身與運動場所的顧客和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前臺、走廊、公共區域、休息室、健身器材、更衣室、淋浴間、洗手間等清潔消毒。
6.保持環境整潔衛生,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前臺、電梯口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依據場館實際情況,通過預約服務的方式適時調控進入場所的人員數量,避免人員過度密集。建議顧客運動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9.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進入場館內可不戴口罩。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二、咖啡館、酒吧和茶座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咖啡館、酒吧和茶座的顧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每天對經營場所、保潔設施、人員通道等場所公用物品和部位進行清潔消毒;保持環境整潔衛生,及時清理垃圾。
5.加強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收款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推薦顧客採用非接觸掃碼付款,提醒顧客保持安全距離,並在收銀臺、等待區等設置「1米線」。
8.工作人員應保持工作服整潔,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可不戴口罩。
10.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三、影劇院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影劇院工作人員和顧客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保持環境清潔衛生,每天定時對公共設施設備及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放映廳、走廊、扶梯、座椅、3D眼鏡、洗手間及手經常觸摸的地方等)進行清潔消毒,並做好記錄。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電梯口、收銀臺和服務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實行預約制,控制觀影人數。推薦觀眾採用非接觸掃碼付款方式購票,提醒觀眾保持安全距離,並在收銀臺、等待區等設置「1米線」。建議觀影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8.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10.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四、遊泳場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遊泳場所的顧客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首選自然通風。如使用集中空調,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對公共設施設備及高頻接觸物體表面(如儲物櫃及鑰匙、換衣凳、洗手間、扶手把手等)進行清潔消毒。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服務臺、電梯口、諮詢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加強對泳池水、淋浴水和更衣室等衛生管理以及淋浴室的通風換氣。
8.銷售泳衣或者租賃遊泳相關器材的商店要做好清潔消毒,鼓勵採取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方式付款。
9.實行電話、微信、APP、小程序等預約方式進行客流限制,引導顧客分時段鍛鍊,避免人群聚集。建議顧客減少在淋浴間(室)和更衣室的停留時間。場所內活動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10.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可不戴口罩。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當出現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五、會展中心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參展人員和觀眾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辦公區域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展館內電梯、樓梯、衛生間等公共區域和高頻接觸物體表面應定期清潔消毒。
6.保持環境衛生清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出入口、服務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控制展覽的規模、參加展覽的廠家數量和觀眾的人數;增加展位之間的距離;實行預約制,控制進入會展中心的觀眾人數。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參展廠商和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1.入館觀眾應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可不戴口罩。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六、遊藝廳和網吧(咖)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和顧客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辦公區域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對經常接觸的公共用品和設施(如電腦滑鼠、鍵盤、開機鍵、玩具、遊戲機、電梯間按鈕、扶梯扶手、公共垃圾桶等)要定期清潔消毒。
6.保持遊藝廳和網吧(咖)環境衛生清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服務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管控分流,控制遊藝廳和網吧(咖)內顧客數量和停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顧客娛樂或上網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顧客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七、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人員和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館內電梯、樓梯、衛生間等公共區域和高頻接觸物體表面應定期清潔消毒;為觀眾提供的拐杖、輪椅、雨傘、語音導遊設備等物品應「一客一用一消毒」。
6.保持環境衛生清潔,及時清理垃圾。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實行預約制,控制進入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人數。參觀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參觀人員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八、圖書館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圖書館的借閱人員和工作人員不進行體溫檢測。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保持圖書館內環境衛生清潔,及時清理垃圾。館內電梯、樓梯、電子閱覽器、自助借還書機、觸控螢幕、衛生間等公共接觸區域應定期清潔消毒。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諮詢臺、電梯口、圖書借閱室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辦理書刊借還,借閱人員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避免聚集。
8.對每日、同時段入館人數進行控制,借閱人員須實名登記。借閱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借閱人員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11.入口處醒目位置應設立告示牌,提醒入館人員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和注意事項。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十九、歌舞廳(KTV)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進入歌舞廳的顧客和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確保有效通風換氣。溫度適宜時,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對茶具、杯具等公共用品用具的清潔消毒;麥克風使用完畢後及時更換筒套,並做好清潔消毒。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建議對顧客實名登記和實行預約制,包廂內控制顧客數量。建議顧客適量飲酒,減少肢體接觸。顧客娛樂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8.推薦顧客採用非接觸掃碼付款,提醒顧客保持安全距離,並在收銀臺、等待區等設置「1米線」。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二十、公共浴室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公共浴室的顧客和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保持經營場所空氣流通,定期開門、開窗。如使用集中空調,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每日須對門廳、樓道、操作區域、休息室、電梯、樓梯、衛生間、淋浴間、更衣室等公共部位進行清潔消毒。每個區域使用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
6.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大堂、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所有的用品包括餐具、客用浴服、毛巾、洗浴按摩用具應「一客一用一消」,必要時可使用一次性用品。顧客存衣櫃應「一客一消」或提供「一次性袋子」。
8.採取限流、錯峰等方式,減少顧客聚集。做好顧客信息登記。顧客縮減洗浴時間,不應超過兩小時,保持安全距離。推薦採用掃碼支付等非接觸方式付款。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工作人員工作時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1.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當出現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二十一、醫療機構
1.制定工作總體方案和應急預案,明確工作責任主體,完善工作流程,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等。
2.儲備防護用品和消毒物資,規範消毒、隔離和防護工作,各部門密切協作,確保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落實到位。
3.完善網絡掛號、就診預約功能,並積極推廣。
4.設立體溫檢測點,對進入醫療機構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異常者轉入發熱門診就診。
5.設立分診點,分診點具備消毒隔離條件和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做好預檢分診。
6.加強院內感染防控,嚴格落實醫療機構分區管理要求,及時排查風險並採取處置措施,嚴格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工作流程,強化防控措施。醫務人員嚴格按照相關防護等級規定做好防護。
7.診療環境應通風良好。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8.保持病房(區)通風良好,空氣流向由清潔區流向汙染區,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空氣負壓病房或者採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
9.醫療機構所有區域保持衛生乾淨整潔,加強醫療廢物的管理,垃圾及時清運,並按常規進行物體表面及地面的清潔消毒。
10.加強對重點部門(發熱門診、急診、隔離病房等)環境的清潔消毒。
11.做好就醫人員的管理,儘量減少就醫人員擁擠和聚集,排隊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
12.就醫人員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正確進行手衛生。
13.醫療機構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由醫療機構安排專人進行,選擇有效的消毒產品,採取正確的消毒方法,並做好個人防護,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技術指導。
二十二、鐵路客運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在火車站入口處增加體溫測量設備,對進出站乘客進行體溫檢測,高於37.3℃的乘客應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再按照其他相關規範要求進行處理。
4.加強通風換氣。火車站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對火車站衛生間、門把手、電梯按鈕等公用設施和高頻接觸部位清潔消毒。有條件時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安裝感應式手消毒設施。對車輛進行預防性消毒,座椅套等織物應保持清潔,定期洗滌和消毒處理。
6.保持候車室和列車車廂等區域環境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7.列車宜配備手持體溫檢測儀。地方政府在客運車站進出站口外核驗健康碼,並在適當位置設立應急區域,臨時隔離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的乘客,前方車站下交給地方政府衛生健康部門。
8.推薦乘客網上購票,現場購票時與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避免人群聚集。
9.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車站、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1.利用車站電子屏、列車車廂滾動電子屏等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2.始發或者途經中、高風險地區的車次應合理安排運力,通過售票儘可能安排乘客分散就坐。
13.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由鐵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終末消毒。
二十三、道路客運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在汽車客運站增加體溫測量設備,對進出站乘客進行體溫檢測,查票時應核驗健康碼。具備條件的汽車客運站設置應急區域,高於37.3℃的乘客應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再按照其他相關規範要求進行處理。
4.客運站和客運車輛要加強通風換氣。在自然氣溫、行駛速度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窗通風。適當提高進入服務區停車休息的頻次,對客車進行通風換氣。
5.客運站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儘可能減小迴風、增大新風量,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6.每日開展客運站公用設施和公共區域的清潔消毒,衛生間配備洗手液,有條件時配備速幹手消毒劑,安裝感應式手消毒設施。
7.每日開展車輛預防性消毒,座椅套等紡織物應保持清潔,定期洗滌、消毒。
8.客運站和客運車輛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及時清運垃圾。
9.乘客優先採用網上購票。
10.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包車宜配備手持體溫檢測儀,在中高風險地區始發、終到或途徑上下客的客車後排設置為應急區域,使用簡易窗簾『蓋布』遮擋,用於臨時隔離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的乘客。
11.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2.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3.在客運站和客運車輛上通過廣播、視頻、海報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4.在中高風險地區始發、終到或途徑上下客的省際、市際班線客車和包車,應當通過合理組織運力,限制售票、包車團組人數等措施,分區分級控制客座率。
15.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終末消毒。
二十四、水路客運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在客運碼頭配備體溫測量設備,對進出站乘客進行體溫檢測和查驗健康碼,具備條件的客運碼頭可設置應急區域,高於37.3℃的乘客應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再按照其他相關規範要求進行處理。
4.客運碼頭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船舶在天氣和溫度適合時,建議自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客運碼頭增加公用設施和公共區域的清潔消毒頻次,衛生間配備洗手液,有條件時配備速幹手消毒劑,安裝感應式手消毒設施。
7.船舶每次開航前,對座椅、扶手、欄杆、地板、駕駛室、行李架、穿戴過的救生衣、客艙床位、衛生間等進行消毒。
8.客運碼頭和船舶保持環境衛生整潔,船舶每航次處理船上垃圾,對公用設施和公共區域做好清潔,定期消毒。
9.船舶梯口、生活區等公用處應配備手消毒劑,帶有衛生間或洗手池的處所配備消毒洗手液。有條件的船舶內部諮詢臺或服務臺配備速幹手消毒劑,優化服務流程,簡化餐食供應。
10.船舶宜配備手持體溫檢測儀、視情在適當位置設立發熱乘客隔離區,臨時隔離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乘客。
11.乘客優先採用網上購票,現場購票排隊或登船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避免人群聚集。
12.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3.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4.在客運碼頭和船舶上通過廣播、視頻、海報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5.合理組織船舶運力,通過售票控制乘客數量。客船途經中、高風險地區,儘可能安排乘客隔位、分散就坐。
16.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終末消毒。
二十五、民航
1.根據航班(含國際、國內)始發地疫情形勢、航空器是否安裝高效過濾裝置及航班客座率、飛行時間和航班任務性質等指標綜合判斷,將運輸航空航班防疫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三個等級;根據機場運行的航班情況,將機場疫情防控等級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依據不同風險分級實施差異化防控,並根據疫情發展動態實時調整風險分級。
2.加強航空器通風。航空器飛行過程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最大通風量;地面運行期間,可不使用橋載系統,使用飛機輔助動力系統進行通風。
3.加強航空器清潔消毒。選擇適航的消毒產品,做好航空器清潔消毒。日常清潔區域、預防性消毒頻次等依據航班風險等級、航空器運行情況等確定。
4.優化機上服務。按照不同航班風險等級,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開展機上體溫檢測,優化/簡化機上服務,安排旅客正常/分散/隔座就座,設置機上隔離區,明確可疑旅客應急處置流程。
5.加強機場通風。結合航站樓結構、布局和當地氣候條件,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空氣流通。氣溫適合的,開門開窗;採用全空氣空調系統的,儘可能全新風運行,保持空氣清潔。
6.根據需要對機場公共區域進行清潔和預防性消毒。需加強垃圾的分類管理和口罩使用後的回收工作,及時收集並清運。如出現確診病例,需由專業人員進行終末消毒。
7.做好候機旅客健康監測。在候機樓配備非接觸式體溫檢測設備,對所有進出港旅客進行體溫檢測和核驗健康碼。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機場為來自疫情嚴重國家/地區的航班設置專門停靠區域,儘可能遠機位停靠。對於來自疫情嚴重國家/地區的旅客,通過設置隔離候機區域、簡化登機手續、採用無接觸式乘機、設置專門通道等措施,嚴防機場內傳染擴散。推動境外來華人員登機前進行核酸檢測。
9.加強對民航一線從業人員的健康管理,每日開展體溫檢測,身體不適時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指導機組人員、機場安檢人員、機場醫護人員、維修人員、清潔人員,根據航班和機場風險分級,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加強個人防護。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2.民航重點場所、重點環節、重點人員防控按照最新版《運輸航空公司、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實施。
二十六、城市公共汽電車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乘客不進行體溫檢測。
4.在自然氣溫、行駛速度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通風換氣。如使用空調系統,應保證供風安全。
5.車輛每次出行載客前應對車廂進行預防性消毒,座椅套等紡織物應保持清潔,定期洗滌、消毒。
6.車輛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及時清運垃圾,對座位、扶手等做好清潔。
7.乘客優先採用掃碼支付等非直接接觸方式購票。
8.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0.在車廂通過廣播、視頻、海報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根據客流情況,合理組織運力,降低車廂擁擠度。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終末消毒。
二十七、城市軌道交通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處置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在進站口設置體溫檢測點,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
4.加強設備巡檢,保證站臺和列車車廂通風系統正常運行。站廳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儘可能減少迴風、增大新風量。
5.做好城市軌道交通站公用設施和公共區域的清潔消毒,衛生間和洗手池配備洗手液,站廳等人員出入較多的區域配備速幹手消毒劑。
6.車輛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及時清運垃圾,對座位、扶手等做好清潔,定期消毒。
7.乘客優先採用掃碼支付等非直接接觸方式購票。
8.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工作人員和乘客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0.在站廳和列車車廂通過廣播、視頻、海報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根據客流情況,合理組織運力,降低列車滿載率。
12.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終末消毒。
二十八、出租汽車
1.運營車輛需配備口罩、手套和消毒劑等防疫物品。
2.在氣溫、行駛速度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首選開窗通風,如使用空調,建議採用外循環方式。
3.每日運營前做好方向盤、車門把手等部位的清洗消毒,座椅套等紡織物應保持清潔,定期洗滌、消毒。
4.運營過程中保持車輛衛生整潔,及時清理垃圾。
5.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6.載客期間司機和乘客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建議乘客在後排落座。
7.如有咳嗽等症狀者搭乘時,車輛及時開窗通風,並對接觸過的物品表面(如:車門把手、方向盤和座椅等)進行消毒。出現嘔吐物時,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或消毒幹巾對嘔吐物進行覆蓋,清除嘔吐物後,再對嘔吐物汙染過的地墊、車壁等進行消毒處理。
二十九、回國人員轉運車輛
1.轉運工具應保持整潔衛生,對車輛內部物體表面(如車身內壁、司機方向盤、車內扶手、座椅等)應進行預防性消毒。
2.轉運工作服務人員需加強個人防護,轉運過程中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級別及以上的防護口罩、工作服、手套等。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3.轉運過程中,若出現人員嘔吐,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或消毒幹巾對嘔吐物進行覆蓋,清除嘔吐物後,再對嘔吐物汙染過的地面、車壁等進行消毒處理。
4.在完成每次轉運工作後,應對轉運車輛進行消毒處理。
5.轉運人員如果為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發熱留觀人員、疑似及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等,在完成轉運工作後,對轉運車輛進行終末消毒。
第二篇 單位篇
三十、社區
1.制定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總體方案和突發疫情應對工作方案(明確責任主體、健全組織體系、細化防控措施)。
2.根據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部署、調配,儲備防疫物資並組織應急演練。
3.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實施網格化管理,責任落實到人。
4.社區工作人員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可疑症狀,及時就醫排查,上崗前做好個人防護。
5.進入居民小區無需進行體溫檢測。
6.社區內辦公區域、辦事服務區域和室內公共活動區域加強通風換氣。
7.保持社區環境清潔衛生,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垃圾點、公共廁所、電梯間等重點場所每日進行清潔後消毒。
8.減少社區居民聚集性活動。
9.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提高社區居民防範意識。
10.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
三十一、企業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企業的來訪人員和工作人員無需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企業內辦公區域、室內公共活動區域和員工宿舍區的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對辦公區域、會議場所、衛生間、食堂、宿舍及其他活動場所和物品的清潔消毒,適當增加電梯按鈕、門把手等高頻接觸部位消毒頻次。
6.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採取分餐、錯峰用餐。
9.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0.作業崗位工作人員在通風換氣、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11.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二、進口物資轉運
1.進口物資境外生產企業加強裝運進口物資的車船等運輸工具清潔消毒,做好進口物資信息登記。
2.物流企業做好進口物資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的清潔消毒。
3.批發、零售企業增加進口物資貯存場所及設施設備的清洗消毒和通風換氣頻次,做好進口物資包裝等垃圾的清運,加強進口物資批發、零售櫃檯的環境衛生整潔和消毒。
4.進口物資的管理部門加強進口物資、物品及包裝新冠病毒檢驗檢疫,做好港站、貨場、倉庫等儲存場所清潔消毒和通風換氣。
5.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6.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7.進口物資境外生產企業、物流企業、批發和零售企業工作人員工作期間做好個人防護,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和手套。
8.進口物資境外生產企業、物流企業、批發和零售企業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0.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進口物資境外生產企業、物流企業、批發和零售企業運輸車輛、貯存場所及設施設備進行終末消毒。
三十三、建築業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進入企業的來訪人員和工作人員無需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辦公區域、室內公共活動區域和員工宿舍區的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電梯按鈕、門把手等高頻接觸部位的清潔消毒。
6.保持宿舍、食堂、辦公區域、建築工地等環境整潔衛生,衛生間乾淨整潔,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在電梯口、前臺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優化工序銜接,控制施工現場不同作業隊伍人員流動,減少人員聚集;優化施工工藝,做好清潔消毒。
9.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採取分餐、錯峰用餐。
10.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作業崗位工作人員在通風換氣、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四、郵政快遞業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對來訪人員和工作人員無需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郵政快遞企業內辦公區域、室內公共活動區域和員工宿舍區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辦公區域公用物體/設施表面的清潔消毒,分揀轉運場所每天對場地進行清潔消毒。
6.保持郵政快遞企業內環境清潔衛生,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7.公共衛生間應乾淨整潔,確保洗手設施運行正常,並配備洗手液等洗手用品;在人員出入較多的電梯、門口等處配備速幹手消毒劑。
8.加強對運輸車輛消毒情況,駕駛員、裝卸工人和快遞員工作時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等情況的監督。
9.工作人員休息時避免聚集,儘量減少近距離交談。
10.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一線工作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五、機關事業單位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3.在單位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辦公室、食堂和衛生間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在辦公室、食堂和衛生間等場所應設置洗手設施,有條件時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加強對食堂、宿舍、衛生間等重點部位的清潔和消毒。
6.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鼓勵錯峰用餐,減少堂食和交流。
7.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8.工作人員在通風換氣、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9.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0.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六、託幼機構
1.應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非接觸式測溫設備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完善疫情防控聯合工作機制,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對工作人員和保育員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保育員和兒童健康監測制度。做好兒童晨、午檢工作,實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
3.在入口處對工作人員、保育員、兒童和外來訪問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對各類生活、活動和工作場所通風換氣,確保空氣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衛生間等場所和水龍頭、門把手、樓梯扶手、床圍欄、玩具、娛樂設施、兒童個人用品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
6.加強垃圾分類收集、及時清運,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消毒。
7.從嚴控制、審核、組織舉辦各類涉及兒童聚集性的活動,不組織大型集體活動。
8.加強手衛生,保證洗手設施運行正常,洗手液充足。
9.工作人員和保育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兒童可不戴口罩,運動時,不戴口罩。
10.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
11.要引導兒童注意用眼衛生,做好近視眼防控。適當科學運動,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機體免疫力。
12.做好衛生行為宣教,打噴嚏和咳嗽時應用紙巾或肘臂遮蔽口鼻。
13.工作人員等出現發熱、乾咳、乏力、腹瀉等可疑症狀時,應立即停止上崗,避免繼續接觸他人,並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排查。
14.兒童出現發熱、乾咳、乏力、腹瀉等症狀時,應立即採取隔離措施,並及時通知家長,及時就醫。
15.設立應急區域。工作人員、保育員和兒童出現疑似症狀時,立即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並及時就醫。
16.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七、中小學校
1.應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非接觸式測溫設備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完善疫情防控聯合工作機制,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教職員工培訓。
2.建立教職員工及學生健康監測制度,落實晨、午檢制度,實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
3.在學校入口處對教職員工、學生和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教室、宿舍、體育運動場所和圖書館等重點區域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增加對教室、宿舍、食堂、公共活動區等場所地面和水龍頭、燈開關、門把手、樓梯扶手、健身器材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頻次。
6.校園垃圾「日產日清」,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消毒。
7.要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衛生,做好近視眼防控。適當科學運動,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機體免疫力。
8.鼓勵教職員工採用網絡化、無紙化辦公,減少近距離接觸,優先採取遠程網絡方式教學。
9.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錯峰、分散用餐。嚴格控制聚集性活動,可通過錯峰開會、網絡視頻或提前錄製會議材料等方式召開學生會議。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學校進出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服務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校園內學生和授課老師可不戴口罩,運動時不戴口罩。
12.教職員工或學生中如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學校應當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密切接觸者的管理。
13.由專人負責與接受隔離的教職員工或學生家長進行聯繫,掌握其健康狀況。
14.設立應急區域。教職員工或學生出現疑似症狀時,立即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並及時就醫。
15.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八、大專院校
1.應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非接觸式測溫設備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完善疫情防控聯合工作機制,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培訓。
2.建立教職員工和學生健康監測制度,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的人員,須及時就醫排查。
3.在入口處對教職員工、學生和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教室、圖書館、宿舍等重點區域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增加對宿舍、食堂、澡堂、洗衣房、公共活動區等環境和燈開關、水龍頭、門把手、樓梯扶手、健身器材等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頻次。
6.校園垃圾「日產日清」,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消毒。
7.校園內小賣部控制人員數量。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錯峰、分散用餐。
8.要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衛生,做好近視的防控。適當科學運動,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機體免疫力。
9.減少舉辦大型群體性或聚集性活動,如培訓班、運動會等。教職員工、學生減少外出。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學校進出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服務人員應加強手衛生,做好個人防護,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教職員工和學生可不戴口罩,運動時不戴口罩。
12.加強教職員工和學生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培訓,開展心理健康援助和疏導。
13.教職員工或學生中如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學校應當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密切接觸者的管理。
14.由專人負責與接受隔離的教職員工或學生家長進行聯繫,掌握其健康狀況。
15.設立應急區域。教職員工或學生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時,立即在應急區域進行暫時隔離並及時就醫。
16.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三十九、養老機構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培訓。
2.建立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老年人及員工健康狀況進行監測,身體不適時應及時就醫。注意加強對老年人情緒疏導和心理幹預。
3.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和探視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辦公區域和室內公共活動區域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老年人居室通風換氣,氣溫適宜時首選自然通風,分體式空調使用期間需定期清洗消毒。
6.加強辦公區域、食堂、室內公共活動區域等清潔消毒。養老機構內設食堂的,應當嚴格遵守原料控制、餐具飲具清潔消毒、食品留樣等規定。
7.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清運過程中應採用密閉化運輸。
8.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9.控制探訪人員數量、活動區域和探訪頻次,對探訪人員進行實名登記,必要時可實行預約管理。
10.完善健康檔案,加強對老年人原有疾病及症狀監測,提前規劃好就診醫院、時間、乘坐車輛、出行路線、陪同人員、檢查項目等。
11.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2.老年人可不戴口罩。工作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探訪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13.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當及時送定點診療機構救治,對密切接觸者做好隔離觀察和核酸檢測,並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四十、兒童福利院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健康培訓。
2.建立工作人員、護理人員及兒童健康監測制度,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可疑症狀的人員,須及時就醫排查。
3.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和探視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4.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同時注意保持室內溫度舒適性。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做好兒童居住房間、食堂或餐廳、澡堂、公共活動區等場所和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
6.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垃圾「日產日清」,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消毒。
7.公用衛生間要配備足夠的洗手液,保證水龍頭等供水設施正常工作;有條件時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錯峰用餐,採用自帶餐具、送餐分餐。
9.儘可能減少人員聚集和集體活動,如舉辦節日慶祝或聯歡活動。
10.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11.機構內兒童可不戴口罩,工作人員和護理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探訪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12.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教,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疏解兒童的焦慮恐懼情緒。
13.對於所在地區已發布開學計劃的兒童福利機構,要提前為就學兒童劃分獨立的生活區域,配備專職人員。
14.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應立即送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福利機構須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在當地衛生健康、民政部門指導下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排查,實施14天隔離觀察。
四十一、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
1.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落實機構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制定應急預案,做好口罩、洗手液、防護服、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可疑症狀的人員,要及時就醫排查。
3.加強入站人員身體檢視,凡進站必須測量體溫、佩戴口罩,未經身體檢視一律不許入站,求助人員有發熱情況的,要立即上報當地疫情防控指揮機構並送醫救治。要詢問求助人員活動軌跡,對來自中、高風險地區或無法核查核實清楚活動軌跡的求助人員要嚴格落實入站隔離觀察不少於14天的規定。
4.穩妥開展接送返回工作,要根據出發地、途徑地、目的地疫情防控等級合理安排送返流程,送返前應提前了解並遵守目的地疫情防控相關規定,工作人員要做好自身防護措施,返程後確保身體健康可重返崗位。
5.加強室內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如使用中央空調,要保障設備正常運行,新風口和排風口要保持一定距離,要定期對冷卻塔、送風管道、新風口進行消毒、清洗。
6.機構內常規照料區域受助人員可不戴口罩,新入站受助人員、隔離區受助人員、工作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7.做好居住房間、食堂、澡堂、廚房、公共活動區域和高頻接觸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有條件的機構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8.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證來源可追溯,有條件的救助管理機構要為受助人員提供一次性餐具,實行分批次就餐;做好內設醫務室的藥品管理工作,謹遵醫囑對患病受助人員按時按量發放藥物,做好服藥情況記錄。
9.做好防疫垃圾和日常垃圾清理工作,確保分類處置,避免交叉感染。
10.儘可能減少人員聚集和集體活動,受助人員可分批次、分時段到室外進行體育鍛鍊;減少外來人員探視,確有必要的,要做好防護工作。
11.加強對託養機構和合作醫療機構監管,每日調度了解託養人員、送醫救治人員身體狀況,出現異常情況的,要在當日報告主管民政部門。
12.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教,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疏解受助人員、工作人員焦慮恐懼情緒。
13.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要立即送定點醫療機構就診,並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設施設備進行消毒,密切接觸者要進行排查,落實14天隔離觀察要求。
四十二、監獄
1.根據監獄情況,預估並配備口罩、手套、洗手液和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落實屬地管理和單位主體責任,加強監獄幹警、工作人員培訓和罪犯疫情防控知識教育。
2.安排專人負責監獄幹警、工作人員和罪犯的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的人員及密切接觸者,須及時就醫排查。
3.加強監管區和行政辦公區的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4.增加對監管區和行政辦公區等場所地面和門把手、樓梯扶手等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清潔消毒頻次。
5.垃圾「日產日清」,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消毒。
6.確保食堂、公共衛生間洗手設施運行正常,並配備洗手液,有條件時可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食堂錯峰用餐。
8.洗手盆、淋浴室等排水管道要勤衝洗,確保下水道等的U型管水封隔離效果。
9.儘可能減少人員聚集和集體活動,人員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減少交流。
10.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及時遮擋。
11.監獄幹警、工作人員、外來人員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罪犯可不戴口罩。
12.在醒目位置張貼健康提示,宣傳新冠肺炎防控知識,鼓勵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13.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和清洗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四十三、精神衛生醫療機構
1.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制定應急預案與工作流程,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培訓,儲備防護用品和消毒物資。
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可疑症狀的人員,須儘快就醫排查。
3.入口處對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體溫異常者,建議及時就醫,就醫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探訪和陪診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4.各部門密切協作,落實院內感染各項防範措施,及時排查風險並採取處置措施,確保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落實到位,所有區域均要注意環境衛生和通風換氣,做好做實病區清潔和消毒管理。
5.採取嚴格的門診和住院限制措施,科學有序開展診療工作,儘量減少門診患者複診次數,並儘量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並嚴格管理醫院出入口,暫停家屬探視,限制陪診人員數量。避免交叉感染。
6.新入院的精神障礙患者在隔離病區/病房觀察14天後再轉入普通病區/病房。
7.加強住院患者,特別是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和照護,儘量減少外出活動,降低意外行為發生的風險。
8.對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發現有疑似或者確診新冠肺炎的,應當立即採取隔離措施,將患者轉診到定點醫院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報告。
9.對暫時無法轉出到定點醫院的確診患者,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應當立即設置發熱病區,請具有新冠肺炎診療能力的綜合性醫療機構派員會診。同時,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應當立即採取措施,隔離密切接觸的醫務人員和患者,醫學觀察14天,並徹底消毒病房。
10.醫療機構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由醫療機構安排專人進行,選擇有效的消毒產品,採取正確的消毒方法,並做好個人防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技術指導。
四十四、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1.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組,做好防控與消毒措施管理,規範防護與消毒工作流程。對本單位從事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貯存、處置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應進行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的培訓。
2.做好防護用品及消毒用品等物資儲備,如防護服、口罩、手套、手消毒劑等。
3.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制度,每日對工作人員健康狀況進行登記,如出現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
4.無需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5.工作場所應加強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6.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轉運醫療廢物,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危險貨物運輸管理的規定,使用符合相關要求並有明顯醫療廢物標識的專用車輛。
7.運送醫療廢物的車輛使用後,應在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場所內對車廂及時進行消毒和清潔,應專車專用,不得運送其他物品。
8.醫療廢物轉運箱運送至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後,應就地對其外表面消毒後再進行後續處理。
9.工作結束後工作人員應對工作場所的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清潔和消毒,並作好記錄。
10.產生的垃圾、廢氣、廢水應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11.醫療廢物轉運箱內的醫療廢物倒入處理系統的過程中,近距離接觸的工作人員需做好個人防護,應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12.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3.當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四十五、物業管理中心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儲備,制定應急工作預案,設置應急隔離區域,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加強人員培訓。
2.對工作人員進行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可疑症狀的人員,須及時就醫排查。
3.無需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4.加強辦公區域通風換氣。如使用集中空調,開啟前檢查設備是否正常,新風口和排風口是否保持一定距離,對冷卻塔等進行清洗,保持新風口清潔;運行過程中以最大新風量運行,加強對冷卻水、冷凝水等衛生管理,定期對送風口等設備和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5.加強對辦公室、食堂、宿舍、電梯、衛生間等門禁按鍵、電梯按鍵、門把手、水龍頭等重點部位的清潔和消毒。
6.在食堂和公共衛生間等區域應設置洗手設施,有條件時,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或感應式手消毒設備。
7.食品等原料從正規渠道採購,保證來源可追溯,鼓勵錯峰用餐,減少堂食和人員交流。
8.工作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9.工作人員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10.通過海報、電子屏和宣傳欄等加強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
11.當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時,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和清洗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重新啟用。
第三篇 人群篇
四十六、老年人
1.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2.日常生活用品單獨使用。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
3.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建議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儘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時佩戴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4.有慢性肺病、心臟病的老年人應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佩戴口罩。
5.患有基礎疾病需長期服藥的老年人,不可擅自停藥,可定期去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開藥,或經醫生評估後開長處方,減少就醫開藥次數,就醫時做好自身防護,也可由家屬代取藥物。
6.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7.儘量不去人員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場所,減少參加聚集性活動。
8.陪護人員應做好自身健康監測,儘量減少外出,如須外出要做好自身防護。
四十七、傷殘人士
1.居室多通風換氣並保持整潔衛生。
2.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3.戶外活動、購物或就醫時,避免直接用手觸摸公用物體表面,觸摸後需及時進行手衛生。
4.前往醫院檢查時,應佩戴口罩,儘量縮短就診時間,避免集中候診,回家後及時洗手。
5.進行康復訓練時,訓練量不宜過大。訓練結束後及時進行手衛生。
6.在室內公共場所活動時,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儘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時佩戴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儘量不去人員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場所,減少參加聚集性活動。
9.看護人應加強自身健康監測,確保看護期間身體狀況良好,同時做好個人防護和手衛生。
10.看護人或傷殘人士出現發熱、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可疑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排查。
四十八、孕婦
1.注意適度運動,保證充足睡眠。
2.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3.戶外活動、購物或就醫時,避免直接用手觸摸公用物體表面,觸摸後需及時進行手衛生。
4.日常生活用品單獨使用。
5.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異常及時諮詢醫生或就診。
6.前往醫院檢查時,儘量縮短就診時間,避免集中候診,回家後及時洗手。
7.外出或去醫院時儘量與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時需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9.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人員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場所。
四十九、兒童
1.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不亂摸、不吃手、不挖鼻孔、不揉眼睛等。
2.日常生活用品單獨使用。
3.外出前,家長、監護人或看護人合理規划行程,選擇人少、通風良好的地方玩耍,儘量不去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的場所。
4.外出時避免讓兒童直接用手觸摸公用物體表面,觸摸後需及時洗手。
5.兒童房間保持整潔,通過適時開門和開窗保證足夠新風量;避免長時間停留在空調房間中。
6.儘量縮短兒童在醫院就診或疫苗接種時間,回家後及時洗手。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
8.家長、監護人或看護人照看低齡兒童時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手衛生,不要對著孩子打噴嚏、咳嗽、呼(喘)氣。
9.家長、監護人或看護人要引導兒童注意用眼衛生,做好近視的防控。適當科學運動,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機體免疫力。
10.當家長、監護人或看護人出現發熱、乾咳、咽痛等症狀時,應儘量避免與兒童直接接觸。
五十、學生
1.保持科學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睡眠充足,勞逸結合,減少久坐,適度運動。
2.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3.日常生活用品單獨使用。
4.儘量減少前往人員密集和通風不良的場所,減少聚會、聚餐等聚集性活動。
5.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要注意用眼衛生,做好近視的防控。適當科學運動,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機體免疫力。
7.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測量記錄體溫並注意觀察有無其他可疑症狀,當出現發熱、咳嗽及其他可疑症狀時,及時報告班主任。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五十一、就醫人員
1.按需選擇就近醫院,提前網上或電話預約掛號,提前了解就診流程,熟悉醫院科室布局,就醫時只做必要的檢查項目,減少在醫院停留時間。
2.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和就醫期間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3.就醫過程中避免觸摸門把手、掛號機、取款機等物體表面,觸摸後及時洗手或用速幹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4.候診和排隊時,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儘量選擇樓梯步行,若乘坐轎廂電梯,應分散乘梯,避免同梯人過多。
5.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五十二、警察
1.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執勤期間做好個人防護,及時進行手衛生,在人員密集或通風條件較差的場所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提倡網絡視頻等非現場形式召開會議。
5.採取錯時、錯峰就餐,減少堂食。
6.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五十三、企業職工
1.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定期清潔工作和生活場所。
5.工作場所可不佩戴口罩。
6.採取錯時、錯峰用餐。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四、海關(邊檢、衛生檢疫)人員
1.每日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咳嗽或其他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出入境口岸工作人員在崗期間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防護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對涉疫交通工具進行衛生檢疫時,應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等。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定期對工作檯、測溫儀、計算機鍵盤等進行清潔消毒。
5.採取錯時、錯峰用餐。
6.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7.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五、司機
1.上崗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期間每日進行健康監測。
2.每日出行載客前應對車輛進行清潔消毒;對車門把手、方向盤和車內扶手等部位每天定時清潔消毒。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不載客時,在保證開窗通風良好情況下可不佩戴口罩;載客時應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並提醒車上乘客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5.應選擇空曠人流稀少的場所飲食休息,可自帶餐食或選擇外賣打包後在車上用餐。
6.運行期間可半開車窗保持空氣流通(陰雨等不良天氣時車窗不宜打開時,保證車輛外循環開啟);使用空調時車窗不應完全閉合,以保持車內通風換氣。
7.有疑似感染者搭乘後,應及時做好車輛物體表面(座椅、方向盤,車窗、車門把手、扶手等)和空調系統的消毒。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9.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六、快遞員
1.保持工作服乾淨整潔,定期清洗消毒。
2.工作期間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快遞運送過程中,無近距離接觸他人情況下可不佩戴口罩。
5.儘量採用非接觸方式如使用快遞櫃完成快遞收發,近距離接觸客戶時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乘坐廂式電梯時注意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七、水、電、煤氣等工作人員
1.上崗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期間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3.工作期間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4.上門服務提前通知或與客戶電話溝通上門時間,上門服務時需做好個人防護,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5.上門服務期間,保持工作服乾淨整潔,應減少使用廂式電梯,乘坐廂式電梯時注意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6.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7.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八、售貨員
1.上崗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期間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上崗期間穿工作服,並保持乾淨整潔,定期清洗消毒。
3.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搬運、拆除包裝、加工、售賣等生鮮食品時,應佩戴手套。工作期間加強手衛生,手上沾染汙染物後,應及時在流動水下洗手。
5.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戴手套,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儘量避免與顧客近距離接觸,減少與顧客的交談時間。
7.工作結束後,對攤位、地面等及時進行清潔消毒。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9.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五十九、保安
1.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並記錄,若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保持值班崗亭、集體宿舍等清潔,物品保持乾淨整潔,及時清理垃圾,定期進行預防性消毒。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保持工作服乾淨整潔,定期清洗和消毒。
5.工作期間注意個人防護,應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醫療機構保安人員,應按相關要求加強個人防護等級。
7.注意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9.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六十、環衛工人
1.日常做好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工作期間做好個人防護,上崗時應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手套等,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有條件進行下水道清潔作業時佩戴護目鏡。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對清潔作業工具和垃圾收運工具及時清潔,定期消毒。
5.在道路清掃期間,如遇棄用口罩、手套等垃圾,應使用作業工具夾起後置於垃圾收運工具內,切忌徒手撿拾。
6.在清掃保潔過程中減少與其他人員近距離接觸和交談。
7.工作時避開人群尖峰時段,錯峰進行清掃保潔。
8.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和保證充足的睡眠,適度進行運動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9.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10.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六十一、保潔員
1.上崗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期間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工作服乾淨整潔,定期清洗,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
3.在處理垃圾時,如遇棄用口罩等垃圾,切忌徒手撿拾。
4.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5.工作時應做好個人防護,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和手套。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每日保潔工作結束後,及時對抹布、噴壺等清潔工具進行清洗消毒處理。
7.注意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
8.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9.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六十二、服務員
1.上崗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期間每日進行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上崗期間著工作服,工作服保持乾淨整潔,定期清洗消毒。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為顧客提供服務時,儘量避免與顧客近距離接觸,減少與顧客的交談時間。
5.工作時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溼或弄髒後,及時更換。
6.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7.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
六十三、食品消費者
1.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購物或就餐時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咳嗽或打噴嚏時掩蓋口鼻,購物回家要洗手。
2.使用清潔的水和食材。購買食用新鮮的肉、水產品等食材,清洗加工食物、清潔烹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均應要使用清潔的水。
3.家庭製備食物注意關鍵環節衛生。特別是處理生的肉、禽、水產品等之後,要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生的肉製品,防止濺灑汙染。購買、製作過程接觸生鮮食材時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
4.生熟分開。生熟食品分開加工和存放,尤其在處理生肉、生水產品等食品時應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汙染。儘量不吃生的水產品等。
5.煮熟燒透食物。加工肉、水產品等食物時要煮熟、燒透。
6.分別包裝、分層存放食物。生的肉、水產品等食物在放入冷凍層之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塊、單獨包裝,包裝袋要完整無破損,生、熟食物分層存放。
7.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六十四、食品從業人員(加工、銷售、服務等)
1.從業人員(含廚師)持健康證上崗。食品企業必須加強員工衛生培訓,向員工提供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手套和洗手設施等。加強自律,少聚餐、少聚會。
2.從業人員主動自我監測。每日通過電話、微信等報告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立即離崗並報告、就醫。
3.從業人員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保持手衛生,正確使用一次性手套,每次換手套或摘下手套時必須洗手,避免戴著手套觸摸眼鼻口。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掩蓋口鼻,避免與任何表現出呼吸系統疾病症狀的人密切接觸。經常清潔/消毒工作表面和接觸點。
4.生產加工線的員工之間保持距離。可採用錯開工位點,限制同班次人數等措施,避免面對面工作。合理安排食品生產線的流程,避免交叉汙染。食品加工場所要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與新鮮。
5.食品運送人員(含司機)避免直接接觸食品。建議使用一次性容器和包裝。保持所有運輸容器的清潔並經常消毒,避免食物受汙染,並與其他可能導致汙染的貨物分開。
6.食品售賣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和工作環境衛生。經常洗手,正確佩戴口罩。鼓勵非接觸式支付。對經常接觸的物品等要及時清潔消毒,包括勺、鉗、容器、購物車、門把手等。散裝直接入口食品避免直接暴露。
六十五、教師
1.每日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時,須報告單位並及時就醫。
2.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
3.注意個人衛生,及時進行手衛生,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4.加強工作和生活場所清潔消毒和通風換氣。
5.在學校內可不佩戴口罩。
6.採取錯時、錯峰用餐。
7.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儘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應正確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
8.減少參加聚餐、聚會等活動。減少前往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