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2020-12-14 蘇家酒窖

簪花習俗,以花入食……原來古人也「嗜花」!

在現代生活中,無論是年輕一輩還是父母一輩,都相信花可宜情。我們會將一封寫有著質樸花語的信箋寄向遠方的人,等待故友收穫一份感動;我們也會在有陽光照進的角落養一盆鮮花,期待擁有四季留下的一份情書。每一朵花因為注入了人的情感,被賦予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而在古代,那時的人們也在給「花」寫著甜蜜的情書,因為他們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

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走進中國的花卉史,共同品讀這千年古韻吧!

01悠悠花卉史

花是從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的?先從古人的神話故事說起,在《春秋世譜》就短暫記載著一位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頗具神話色彩的信息——「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這位女子就是華胥,她名字中的「華」與「花」有很大聯繫,它們的本意相同,源於古代花圖騰中的鮮豔花朵。

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

到了西周時期,在青銅器《毛公鼎》、《命毀》中記錄的銘文裡的「華」字,就意為草木開花。

而從文物出土的情況來看,從石器時代開始,古人就逐漸留意身邊的花卉了,他們會在粗糙的石器上刻繪著「細膩」的花朵紋樣,表達對這些自然之物的喜愛,如在河姆渡文明遺址中就曾出土過有植物枝葉圖案的陶器與陶片,並且還發現過荷花花粉的化石。

之後走進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花」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也更為人所熟知。如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國風·鄭風·有女同車》中就寫到:「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而「舜華」就是我們現代常說的木槿花,即芙蓉花。除了「舜華」,《詩經》記載的其它植物種類也十分之多。

木槿花

之後,中國的花卉史大體被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先秦時期是中國花卉文化的萌芽時期。這個階段人們的生產能力較為低下,人們對花朵的發現還是處於偶發狀態,但同時也已經會利用身邊的植物,注重它們的實用性。在《莊子·人間世》中就寫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我們可以了解到草本植物已經會被當時的古人利用,可食用部分被人們用以飽腹。

自然界中的草本植物

在另一本古籍《夏小正》中也記載了許多實用類植物的名稱,其中就有柳、梅、杏、堇菜、蘆葦、狗尾草、慄、菊等18種,便於當時的古人考究物候。

與《夏小正》成書時間差不多的《詩經》也有不少關於花卉草本的記載,其記錄的植物名類多達一百多種,反映了人們對植物已有一定的認識。如在《小雅·苕之華》中寫道的「苕之華,芸其黃矣,……苕之華,其葉青青」,「苕」是一種名為凌霄或紫葳的植物,在夏季綻放黃色的花(其中,「苕之華」的「華」同「花」)。

凌霄花

還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中的作物「黍」和「山有榛,隰有苓」中的樺木科植物榛樹等等,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生物知識。

來到秦漢至盛唐的時期,花卉文化走入了它的漸盛階段,人們對花卉逐漸有了自發欣賞的能動性,讓花卉事業不斷發展起來。那時帝皇的林苑就有上千種名花草木可賞,可謂」奇樹異草,靡不培植「。

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對於花卉草木之美有更熱忱的追求。在北魏人楊炫之創作的《洛陽伽藍記》中便描寫過這種景象:「高臺芳榭,家家而築;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鮮活的花卉草本居於園林,展露著一種「精緻」的美。

魏晉風格的園林

除了這種直觀的描寫,花卉在文人作品中運用次數也不斷增多,如詠花賦就有《菊花賦》、《芸香賦》、《石榴賦》、《桃賦》、《宜男花頌》……還有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以花卉起興的作品《涉江採芙蓉》、《冉冉孤生竹》等,以及各類以花卉為主題的詩歌,可謂「數不勝數」。

花卉事業發展的勢頭到了隋唐時期依舊是高歌猛進,尋常人在小家欣賞花卉,文人在園林歌唱芬芳,皇室貴族漫步宮廷後花苑,真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在這個漸盛的階段,花卉的意味裡已加上了人們的感性情懷。

接著走入宋元明清時期,花卉文化迎來了它的繁盛期。無論是花卉種植的普遍性還是花卉相關的文化體系,都在前代的基礎更往前發展,滿足了當時的人們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個階段的關於花卉的文獻十分之多。

隨著私家園林的發展,許多文人士大夫就創作了許多花木藝植相關的作品,如宋朝蘇軾的《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明朝劉侗《帝京景物略》、清朝李鬥《揚州畫舫錄》等等,皆有桃李竹林、菊花牡丹之類,描繪著美麗的花卉池林風景。

宋朝風格的園林

除了這些,當時還有關於花卉的科普書籍,記載的花卉種類十分豐富。據歷史考究,宋人著寫的園藝書多達幾十種,許多當今知名的花卉也被記錄在其中,如牡丹、海棠和芍藥等等,可見花卉的獨立文化體系日漸擴大。

這個階段,人們遊賞花市的風習日漸興盛,花卉發展更加產業化和規模化。人們在市井生活中就可以遊樂賞花,表達自己的情絲。在北宋張邦基的作品《墨莊漫錄》就記載了「西京牡丹聞於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帳,至於梁棟柱拱,悉以竹筒貯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也」的花會盛況。

熱鬧的宋朝花市

當然,這個時期花卉文化如此發達,也有文學藝術創作的加持。此時,詩詞文學作品數量浩瀚,花鳥畫類作品繁多,其中刻畫的花卉品格與人的精氣神相契合,寄託了人性的情感和理想信仰,從花卉的外在美表達逐漸深入到人的品質、民族的文化符號象徵表達等等,使花卉文化更具深度,展現其豐富燦爛的面貌。

02名花品賞

有俗語,花有「十友」——蘭梅菊蓮梔桂,臘梅瑞香海棠茶蘼,花卉草本亦有「歲寒三友」松竹梅,更有四君子「梅蘭竹菊」。那麼,我們就詳細讀讀這些名花的故事吧!

蘭花

蘭花,在古代被稱為蘭穗,受人們的喜愛。古人種植蘭花,從宮廷私家園林發展到一般園林,種植方法從採集野生蘭花到人工培植不斷發展。與蘭花相關的專著也有不少,如《本草綱目》、《滇南本草》、《蘭易十二翼》、《蘭史》、《蘭穗同心錄》等等

宋代詩人黃庭堅擅長栽種蘭花,他就寫過關於蘭花培植的方法:「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

當然,人們喜歡蘭花,不單止是因為它的外形,還有在它身上寄託的人性情感。古代文人創作了大量相關蘭花的作品,如元朝餘同麓的《詠蘭》「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明朝劉伯溫的《蘭花》「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嫋嫋獨立眾所非。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還有相關的蘭花繪畫作品多達幾百幅,反映了古人對具有君子品格的蘭花的欣賞之情。

蓮花

蓮花

蓮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很長,可被稱為「活化石」了,是古今人都喜愛的水生花卉。關於蓮花的文學作品也十分多,如我們十分熟悉的楊萬裡的作品《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當然,還有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度展示了蓮花的崇高品格。

並且蓮花與佛教聯繫緊密,通過觀察一些佛像,我們可以發現以蓮花為座的神像造型很多,反映了蓮花的脫俗清淨與佛教信仰的吻合。蓮花背後寄託的類似清廉高遠的品格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人。

木雕的蓮花座

菊花

菊花生活在中國的時間也很悠長,並且種類繁多,它既可被觀賞,也可被食用、入藥。關於菊花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禮記·月令》,其中這樣描述:「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可以簡單看出菊花的外貌特點。

而藥用的記載可以在我國早期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獲悉,其對「鞠華」(菊花)的價值記述如下:「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可見當時的人對於菊花的功效已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在文學方面,菊花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成為了一種情感符號和民族審美的象徵表達。當然,要談到比較著名的與菊花相關的作品,離不開我們的「愛菊人士」陶淵明。他在《飲酒》中寫過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一股開闊悠閒之氣,在《歸去來兮辭》寫過感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展現了菊的堅毅,也表達了作者的堅毅。

陶淵明與菊花

除了陶淵明留下的這些作品,還有一首為人熟知的《題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不過從此詩來看,其對菊花的賦值與陶淵明大為不同,少了一股高潔豁然之氣,多了一份大大的「殺氣」。

當然,藝術創作源於生活,當時群眾辦花市賞菊花的風氣也給文人提供了很多寫作素材呢!當時的花市盛況場面是如何的呢?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在清代顧祿的作品《清嘉錄·菊花山》中如此寫道蘇州虎丘的賞菊境況:「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或於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可謂是滿城泛起菊香,市井皆有菊花賞。

除了蘭蓮菊,受古人喜愛還有李白筆下「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著」的國色天香——牡丹、「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梅花、「落英繽紛」的桃花……就這樣,品一杯茶,賞著這般芬芳,便可換得生活的情趣!

03花與民間習俗

民間關於花的傳統節日有花朝節,俗稱「花神節」。歷史上,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是誰?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花朝節不斷發展,在唐朝時期成形,延續至今。

過花朝節的古代女子們

它的慶祝時間一般是農曆二月(實際日期會隨不同地區的習俗不同而不同),這個時候也正是春天——萬物復甦、百花齊放的時節。

古人的花朝節日風俗有很多。人們可以在節日期間外出踏青,賞花市,到花神廟遊玩。巧手的古人還會製作「花神燈」掛在花樹上,寄託自己的心願。當然除了花神燈,古人還擅長做簪花,佩戴在頭上。在宋朝的一篇文章《洛陽牡丹記》中這樣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展示了人們無論男女,無論貴賤都沉浸在這種「簪花」的快樂中。

喜愛簪花的宋人

另外,花朝節期間人對吃什麼也有講究。人們會去挑野菜,也會運用花與米來製作花糕來品食。花與穀物的混合帶來全新的芬芳使製作花糕的習俗在宮廷與民間都流行開來。

而關於具體的食花習俗,古人也有花饌文化。鮮花入饌的食方隨著朝代的變化而不斷增加。最開始,古人食花的種類比較單調,以菊花為主。

但進入了唐宋時期,花的種類變得豐盛,已經可以品嘗「百花」了。以宋朝為例,人們已經會用梅花、芙蓉花、梔子花等入饌,並且烹飪方法多樣,或蒸或煮或焯。

花饌食品

在《山家清供》中就記錄過宋人以梅花為材料製作「梅粥」的方法:「掃落梅英,揀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一道簡單又美味的「花菜」。

梅粥

到了明清時期,古人還會將花進行「拖面油炸」,變成一種香脆可口的美食。除了油炸,鮮花也還可以用來當餡食(即糕點之類)。如在清代飲食類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寫道製作桂花餡食的方法:「鹽糖漬受,造點做餡,味皆香美悅口。」

現代的桂花餡食

所以說,中華民族是愛花的民族,老百姓們可以一起歡慶花的節日,用花來修飾生活,這也正正展示了這個古老的民族對生活的永恆熱愛。

歷史上的古人懂花,那些花兒也懂人。歷史書卷上留下的每一句「花語」是古人的告白,也是花的回答,都留給我們這些後人慢慢品味。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了解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阮小五大男子也簪花?
    提到芒種之花或五月盛夏之花,當屬韓愈那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深入人心。而《水滸傳》中也有阮小五簪花的描寫:「那阮小五斜戴一朵榴花........」石榴花從伊朗、阿富汗等國傳入我國的,深受中國人喜愛。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排金扉而北入。」張銑註:「扉,門扉也。」04 海石榴的雙重「花」格李白筆下的「海石榴」同時也是山茶花的古名,如何判斷古人筆下到底寫的是茶花還是榴花?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簡單,因為山茶花在初春開放,而石榴花在夏天芒種開花。
  •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蘇軾的《吉祥寺賞牡撈》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的大作,描寫了宋代男性簪花的風俗,而這樣的習俗在宋代風靡一時。比如,陸遊的《即席》也是對此現象的描述:"醉中起舞遞相屬,坐上戴花常作先。"宋代是中國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期和興盛時期。
  • 【智慧廳堂】以花入饌,食盡人間煙火
    【智慧廳堂】以花入饌,食盡人間煙火 2020-12-03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秘花美男走俏與審美變遷 宋代男子簪花有淵源
    戴花是女人的專利?不,男人戴花才是正統!  說起男人戴花,腦海發現出杜淳版西門慶頭簪紅花、風流桃花眼的畫面,當《武林外傳》裡的李大嘴姜超在《中國面孔》戴上西門慶同款頭花,那印象必然「男人戴花」是不正經。然而,主持人李詠指出這個印象大謬不然,在宋代,男子戴花是主流、正統!
  • 「花痴」可以 但「吃花」還得謹慎點
    古人說:秀色可餐。槐花不僅可以觀賞,還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一些地區槐花可以做成槐花包子、槐花餃子、槐花煎餅、槐花炒雞蛋、槐花粥。不僅我國有吃花的習俗,世界各國都有相關的特色美食:澳大利亞人用新鮮的旱金蓮花拌色拉,墨西哥人用仙人掌花烹調菜餚點心,日本人用櫻花做櫻花餅和櫻花飯……但是人們怎麼就想起吃花了呢,花是不是比菜更有營養?
  • 宋代獨特的文化風氣,男子頭上戴花,女子圍觀竟看得如痴如狂
    簪花,也就是在髮髻或帽子上戴花,一般用的是鮮花或者絹花。這種習慣乍一看,好像就是女子化妝打扮的事了,但古代的簪花可不是女子專用,男子,甚至朝廷百官也會簪花。所謂上行下效,民間男子簪花如此興盛,和朝廷的做法有很大關聯。《宋史·禮志十五》記載:「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花從駕還內。」可以看出,官員們也有簪花的習慣。簪花等級的演變簪花的出現,最早大概和重陽節男女頭插茱萸、菊花來闢邪的習俗有關。
  • 李子柒尋了花材做吃食,以花入饌,食之有道
    尋來鮮花做吃食,食得春天滿滿生機。春色怡人,人間仙女李子柒,怎能放過這個充滿鮮花的季節?她尋了花材做吃食,以花入饌,食之在道。是春之美食最美的詩篇。(圖源水印)粉色的桃花早已盛開,靜悄悄地呆在枝頭,親聽鳥兒們的鳴唱,沐浴春雨的洗禮。它又怎知道,自己這粉嫩的身體裡,也藏著春的影子,與山藥相融,帶給人間春的味道。
  • 愛花的美男,你有Feel嗎?
    科舉考試,狀元及第會被賜予簪花。 日常社會活動中,平民也可以簪花。 人們把花簪戴在頭髮上,或是帽子上。 古人的賞花大有講究, 不管是「花香、花色、花姿、花韻 、花歷」還是選一個良辰、地點, 都得有個說頭, 可不是看完花, 感嘆一句「好美啊」就完事的。
  • 明天就入伏了,記得要吃這3花3豆3瓜,清除暑氣,看看古人的智慧
    伏即為藏伏,古人認為到了這個季節,陰氣盛而陽氣藏伏,人也儘量減少出門。氣溫悶熱,皮膚表面毛孔張開,這樣就容易讓溼氣乘機而入,如果你的體質不夠強壯的話,此時再吃些生冷的食物,就容易導致溼寒之氣內滯而生病。因此古人在這個季節裡,都會吃一些利溼的食物。趁著這個季節,進行清熱祛溼,要不然一旦過去了,那又要等上一年的時間了。
  • 男人戴花君莫笑,爭豔曾在鬚眉頭,趣說唐宋男人戴花之風
    讀《水滸傳》,會發現裡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糙老爺們都愛戴花。東京的中級軍官林衝、徐寧都戴著美麗的花,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 」;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 」;短命二郎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石秀從大名府翠雲樓跳下去救盧俊義時,頭上戴的花還在顫動。
  • 寒露到秋意濃 @河北人 這些習俗和養生常識你知道多少
    寒露·三候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寒露」分為三候。此時節,大雁南飛,雀鳥不見,菊花盛開。一候鴻雁來賓:寒露節氣之後,你可以看見天空中的鴻雁成群結隊南遷,它們時而排成一字形,時而排成人字形。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天氣進入深秋,寒氣開始逼人,雀鳥們都躲藏起來,而海邊出現了很多蛤蜊,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所以古人以為蛤蜊是雀鳥變成的。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DIY造花夜手工花,附教程
    簪花(kanzashi),一種傳統頭飾,多以花卉為造型,呈現一種生機勃勃的自然之美。而喜歡水晶花和日式簪花的親,大概都會知道日本榮sakae,一間以製造唯美水晶花髮簪而聞名的日本工作室。當她無意間看到精美的日本簪花,不僅被迷住了,更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展現才華的方式。之後藉助網際網路開始自學,並為自己制定了一個終極目標:創造出既美麗又獨特的藝術作品。而水晶花背後的主要材料造花液,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樹脂,有透明和不透明的二種,透明的造花液,能創造一種閃亮的玻璃般的效果。
  • 「天狗食日」為何被視為不祥之兆?有意思,原來古人這麼看待自然
    古人通過觀察天上星宿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測出四季以及天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古人進行了更大膽的推測,他們認為「觀天象」可以預測未來。久而久之,古人就發明出了許多關於天象的卦象,他們認為有的天象會帶來好運,有的天象會帶來黴運,而「天狗食月」「天狗食日」正是所謂的不祥之兆。那麼古人為何認為「天狗食日」是不祥之兆?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習俗背後的含義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
  • 鍋圈食匯麻辣鴨胗花敲適合和好友一起享受火鍋美味
    來看看「國民火鍋」鍋圈食匯有什麼推薦食材吧~中華料理的神奇之處在於什麼樣的食材最後都能夠變成美食,又稱「化腐朽為神奇」。鴨胗是鴨子身上用來消化食物的內臟,但因其本身的多元性,使得它成了火鍋桌上的寵兒。鍋圈食匯麻辣鴨胗花,專門針對火鍋推出的食材,甄選個頭飽滿的優質鴨胗。
  • 古人害怕天狗食月,原來是因為這個,狗真的很冤啊!
    古人害怕天狗食月,原來是因為這個,狗真的很冤啊!歷朝歷代都有專門研究天象的學者,但不管哪一個朝代,對天狗吃月這個現象都沒有什么正面的評價,甚至還會心生恐懼。記得在黃曉明和劉昊然主演的琅琊榜中,劉昊然接替父兄掌管長林軍之後,打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解除了人們對天狗吃月的恐懼。
  • 讀古人詩詞帶你認識春天裡的花朵,這些花可曾認識嗎?美、美、美
    古人對春天情有獨鍾,尤其是對百花更是喜不自勝、如痴如醉。古人對春天百花的描述從不吝嗇辭藻,使其之美躍然紙上,讓人垂涎花之美貌,讓人更加為之著迷。那麼,古人是如何寫花的?又寫了哪些花呢?列位不妨隨著筆者所拍攝的花圖,一覽古人對花的痴情迷戀吧:桃花 攝:悔昔道來題都城南莊
  • 花品不佳的小打梅是如何入春蘭老八種之行列
    古人講究含蓄美,蘭花捧瓣合抱到謝不拆的,才是經典的瓣型花開品。02而一個開品五瓣分窠的春蘭小打梅,是怎麼入的春蘭老八種之列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先來了解一下,哪些品種是春蘭老八種?各在什麼時候選育出來?其花守花品歷經時間的見證,花開都非常佳,列入老八種實至名歸,咱們再看小打梅。小打梅的選育時間,在道光年間(1821—1850)。選育時間比龍字晚,比集圓早。這樣說來,小打梅也是有歷史的名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