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阿宅在彈幕視頻網站追日本新番動畫或者國產動畫的過程中,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
在那些相當熱門的日本新番動畫或者國產動畫的彈幕區中,難以避免會出現類似「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部番分數太高/太低嗎?,「這樣的評分根本就不科學啊」,「這個分數難道不是跟風吹/跟風黑而得出來得嗎?」……
除非各位有開彈幕屏蔽功能,否則這種現象已經是彈幕區的日常了,這種風氣甚至直接蔓延到動畫的評論區中(無論是短評,還是所謂的長評)。
由此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現象,相當一部分的阿宅覺得這樣的彈幕或者評論十分惹人厭,影響到自己追番看動畫的心情,情緒激動的阿宅還有可能直接參與到評分爭論的鍵盤罵戰中……
這時候,如果擺出一些統計學理論,去說明用戶對作品評分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因素或者社會學因素的話,真正能夠將這些理論聽進去的人,又會有多少呢?
拾部君覺得,這種對自己在意的動畫作品評分的意見和質疑,是不少年輕的動畫觀眾成長中經歷的一個階段,拾部君青少年期間也有過類似的情緒狀態,只不過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如此直接方便的網絡表達環境。
拾部君也不是能夠對一些跟日本動漫相關的問題,而主動在網上找人對罵的狀態了,所以拾部君更加好奇的是,現在的國內動畫觀眾,在諸如嗶哩嗶哩,豆瓣,Bangumi番組計劃或者S1動漫區這些可以對動畫進行評分,並且即時表達感受的網絡社區,究竟指望在評分中獲得什麼呢?
拾部君從對一部動畫進行評分的通常流程來展現如今會存在的各種現象:
首先,當然就是直接對動畫進行一個打分,這就涉及一個社區評分規則的事情,Bangumi番組計劃,在動畫條目建立之日起,就可以對其進行評分,這也是部分用戶詬病的地方(動畫都還沒有開播就被人評為「神作」啦?);豆瓣的話,就拾部君對電影條目的了解,要等到正式上映才可以進行評分;嗶哩嗶哩好像是3話播完之後,而S1是動畫播完之後,會有評分的帖子專樓。
評分的各種規則會對用戶的行為造成影響,用戶們會利用規則而做些什麼事情,表達些怎樣的情感訴求呢?
用戶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多樣化的,比如說通過極端的評分迅速對自己看動畫的行為進行標籤化,「我吹爆」或者「我狂黑」,這樣的評分和感想比較容易被其他用戶看到(畢竟夠極端),或許對於部分用戶來說,他們會對其他用戶關注到自己的評分行為而感到暗爽(誰都想或多或少影響到他人,無論是積極意義上的影響,還是純粹就想讓其他用戶感到不爽)。
再比如說像是Bangumi番組計劃這種可以提前評分的社區,有用戶就是想佔樓尋找存在感,甚至將飯圈文化中的「控評」也帶到評分裡面,這是規則下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用戶評完分,並且用或長或短的文字表達完各自的感想之後,用戶們想要獲取什麼呢?這裡有個挺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在豆瓣中十分明顯,那就是很多用戶會在動畫播完第一話就直接打分說感受,除非有什麼特別的理由,不然這個評分就會一直擺在那裡,基本不會再被修改了。
用戶們在意的真的是動畫本身的內容和質量嗎?還是說,可以直接借動畫播完第一話這個機會,迫不及待加入到愛好者圈子的各種議論中,並且在議論中找到自己的社交位置?迅速發表各自的感受和在動畫播完之後,再去發表感受,用戶們在這其中的選擇,評分規則和社區氛圍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在某些評分規則的滲透下,不馬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將會被認定為社區不推崇的行為……
這些動畫評分社區的規則,沒有一個是完美無缺的,所以也不存在一個合理而不容置疑的動畫評分,部分的用戶是知道這一點的,但也還是會為評分的事情開罵,因為,與人鬥其樂無窮啊(笑)。
關注【拾部次元】,一個由漫畫家撰寫,有態度的動漫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