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換心臟變學霸,換心臟換出了一個學霸,你敢不敢相信?談及「換心」,不少人會立即聯想到相關的影視作品,如,由香港知名演員梁家輝、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奪命心跳》,該片講述了一個女人在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原本的陶藝天賦頓然消失,技藝越來越差,種種跡象讓她懷疑,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都與身體裡那顆神秘的心臟有關。
(資料圖)
5歲那年,小翔因頻繁胸悶查出肥厚性心肌病在家人眼中,2015年9月,還不滿15周歲的小翔在醫院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他變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更讓家人意外的是,休學一年,再次走進校園時,小翔變成了「學霸」,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手術前,我的成績在班裡算是中下遊,班裡42個同學,我差不多排二十八九名。」小翔說,中考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一所重點高中。
調查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
也有可能患者自身精神層面的改變。對大部分人而言,心臟移植是個大手術,就像經歷了生死考驗一樣。生活中,經歷過生死者,性情多少都會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從醫學的角度講,心臟移植患者術後,隨著心功能的好轉,其機體的各個機能都會有所改善,不再容易疲勞。
人的身體是十分脆弱的,有些嬌弱的器官一旦破壞就永遠難以復原。不過科技在進步,編編給大家盤點下10個可以替換的人體器官。
10、皮膚辛苦的擔任著包裹我們和保護我們整個身體的責任,因此它也成為了最容易被傷害的器官。當皮膚被燒傷或者被割破,你最快的選擇是從身體其他部位移植一部分過來。
9、在培養皿中跳動的心臟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幹細胞分化為心臟組織的潛力,今年當他們創造出可以自己搏動的心臟組織時,這一研究工作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小組從來自皮膚的幹細胞培養出MCPs,一種可以作為心血管組織驅動器的特殊細胞。他們把這些細胞放在一種可以維持老鼠心臟的3-D支架上。
在20天內,新的心臟開始以每分鐘40~50次的速率搏動。雖然這個心臟太虛弱,不能真的輸送血液,但是這種細胞組織在修復受傷的心臟肌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8.觸感人造手。現在的假手除了具備手的外形外,幾乎沒有其他功能。當然,這些假手能夠拿東西和保持身體平衡,但是它們缺乏人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觸感。裝了假手的人在碰觸到一樣物品時,如果不用眼睛看,是沒法判斷東西的。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製造了一種能夠向大腦傳遞信號的假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以猴子為測試對象,研究動物大腦對觸摸信號的反應。當裝備了可以刺激大腦的假手後,那些猴子的反應就好像他們身體接觸到了物體一樣。將這些類似的信號通過編程的方式寫入造假肢,會給截肢者帶來和以前研發出來的產品完全不同的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