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著名演員矢野浩二發布了新的社交動態,評論區有很多人在祝福他並且表示很喜歡他演的戲。
有一說一,筆者也認為矢野浩二的鬼子戲非常棒,聰明、奸詐和兇狠具備,總體上看非常有質感。
不過,筆者也認為,矢野浩二雖然是日本人,但在塑造二戰鬼子軍官方面比起一位中國人來說還是稍顯單薄,這位中國演員就是有「鬼子王」稱號的方化,可以說在塑造鬼子軍官方面能和方化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王孝忠了。
此外,浩二兄也非常幸運,比起享受著鮮花和讚美的他來,方化卻在成名後備受「鬼子王」帶來的痛苦。
本文我們談談方化,成名背後的痛苦。
一、14年的煎熬和薰陶
方化1925年生於遼寧大連旅順黃泥川西河溝,原名方德海。舊社會遼寧沿海一帶是曲藝雜耍盛行之地,年幼的方化不喜歡上課就喜歡去看各種曲藝演出和雜耍,看完了再到學校裡給同學們演,這種薰陶也為他未來的電影之路打下了基礎。
方化的父親希望長子能夠走經商的道路,於是方化上完小學後考入了大連商業學校。此時的東北已經成為淪陷區,學校裡的教官和老師都是日本人,有些還是日本軍隊退役的軍官,他們在學校裡推行奴化教育,對中國學生強行灌輸日本文化的同時還非打即罵,本來就調皮的方化經常被教官拳腳相加。
這種煎熬的亡國奴日子帶給方化的除了屈辱和皮肉之苦外,還讓他掌握了比較地道的日語同時也深刻體會了鬼子軍官的嘴臉。
就像趙丹說他不需要到監獄體驗生活一樣,方化日後在電影界其實也不需要找日本戰俘體驗生活,鬼子軍官的一言一行早已經深刻印入少年方化的記憶之中。
1944年19歲的方化到長春投奔舅舅,考入了日本人在長春設立的電影公司「滿映」,他第一份工作是在錄音科當助理,其實就是打雜。
二、鬼子王的養成之路
日本投降後,方化拒絕加入國民黨控制下的滿映,而是報名參加了八路軍,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一開始除了繼續打雜外還在話劇中客串小角色。
由於過硬的日語以及不錯的表演天賦,1947年方化被大導演金山看中,在電影《松花江上》裡飾演一位日本伍長,這個角色不僅是方化的電影處女作,同時也是國內電影裡第一個戲份比較多的鬼子軍官形象,這是巧合也是緣分。
此後的幾年裡,方化又陸續出演了一些角色,中間有正面人物也有反派角色,其中有一定影響力的是在《智取華山》裡飾演的國民黨軍官方子喬,「子喬」這個角色已經開始展現方化的演技。
1955年,《平原遊擊隊》裡的松井一角讓方化一舉成名。
用今天的眼光看,松井並不是一個「典型」的鬼子軍官,因為一方面松井很聰明,他能屢次識破李向陽的「詭計」,另一方面松井的面孔很多變,他有偽善、無奈、兇狠、陰險等多重表情,甚至還有點兒小情調。
換句話說,拋開殺害群眾這段殘暴戲去看的話,松井對於李向陽來說其實是一個值得惺惺相惜的對手,這樣的高手對決更真實也更好看。
《平原遊擊隊》火了,不僅獲得了當年的最佳表演獎,也一舉捧紅了郭振清,當然也讓方化一舉成名。對此,方化也非常高興,畢竟自己的演技能得到群眾、專家和同行的廣泛認可,是一件絕對值得高興和慶祝的事情。
就像後來《潛伏》裡的吳站長走紅,馮恩鶴之後十年演了無數個站長和大特務一樣,這種現象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有了。
方化由於松井的巨大成功,在隨後十來年時間裡又陸續出演了多個著名的鬼子軍官形象,比如《三進山城》裡的小野,《甲午風雲》裡的伊東祐亨等,「鬼子王」這個稱號非方化莫屬了。
有意思的是,當七十年代《平原遊擊隊》重拍之時,主創和主演都換了個遍,偏偏松井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最後只能讓方化時隔二十年再次披掛上陣出演松井。有此待遇的還有《渡江偵察記》裡的情報處長陳述。
三、成名背後的痛苦
松井和其他一系列鬼子軍官角色讓方化成名,但這些名聲也給方化和其家人帶來了很多苦惱甚至是痛苦。
方化的孩子上學時就經常被同學們譏諷和嘲笑,嚴重的時候他們甚至不敢和父親一起上街。
如果說學校裡的孩子們是不懂事才會將角色代入生活,可電影廠的一些人看待方化時也會戴上有色眼鏡。
比如當上級領導到長影廠視察時,其他飾演正面角色的演員都可以去參加接見會,但方化不能去,他只能在家裡悶坐。
在人生當中這還只能算小插曲,比起方化在五六十年代兩次倒黴的經歷來,都是小事情。在那些日子裡,方化只能去燒鍋爐、下地幹活,這是「鬼子王」帶給他榮譽背後的痛楚。
而在方化心裡,燒鍋爐、被雪藏還只是生活中的打擊,在藝術上他更是陷入很長的痛苦期,這種痛苦叫局限。
在成名前,方化還能出演一些普通角色甚至正面人物,但在成名後他反而只能演反派,尤其是鬼子軍官,對於一位熱愛電影事業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藝術的肯定也是一種藝術上的窒息。
四、遺憾和欣慰
有一次方化終於得到了出演正面人物的機會,他興奮之餘開始努力研究人物,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去整容。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塑造正面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區別之前他塑造的那些反面角色,讓觀眾擺脫「鬼子王」的既定印象。
為了能出演正面人物,方化墊高了鼻梁讓面孔更加立體更符合觀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但是,這次他依然沒能如願。
1994年,姜文拍攝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片中有一位老將軍的角色,他力邀時年已經69歲的方化出演。雖然方化當時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但他欣然應約,終於在影片中穿上了我軍軍官的服裝,還是一位高級將領,雖然電影剪輯完只有幾分鐘的戲份,但足以聊慰方化的心願。
遺憾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前半年的1994年11月7日,方化因病去世,享年69歲,沒能親眼在電影院看到自己最後的電影作品。
以日軍伍長為始,以我軍高級將領為終,方化的電影生涯跌宕且圓滿。
五、並不是只有「鬼子王」
其實,方化四十多年的電影生涯裡並非只有「鬼子王」這樣的角色,他飾演過一些正面角色,同時也有一些優秀的經典反派。
除了上文提到的《智取華山》裡的方子喬之外,筆者認為方化在《沒有完成的喜劇》中塑造的文藝批評家易浜紫同樣非常出色,他那上綱上線的腔調以及道貌岸然的面孔帶來的諷刺感極強,那些恰到好處的語氣助詞和手勢更是精彩非常。
最後,怎麼評價方化的一生呢,一方面我們可以用方化的電影作品來形容:《和魔鬼打交道的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參考方化女兒的話,他是演了一輩子壞人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