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雖然男女之間仍舊存在諸多不平等之處,不過女子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至少可以外出工作,擁有自己的事業。相比而言,古代的女子可就沒那麼走運了,在多數古代文明裡,女子的職責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經營家庭。就算是實際掌權也得弄點「垂簾聽政」之類的東西掩人耳目。因此無論是古中國,還是古希臘、古羅馬、古阿拉伯,女性的歸宿幾乎都是家庭。但是就在對女性懷著如此深厚「惡意」的古代,卻也有一群職業婦女,大大方方、光明磊落地從事著自己的事業,這群如此大膽的女性到底是誰呢?
德爾斐神諭在古希臘,有一座神秘的城市叫德爾斐。德爾斐既非雅典、底比斯這樣的名城,也非戰略要地,更不像奧林匹亞貴為希臘諸神居所,本應是一座默默無聞的希臘小城,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古希臘人爭相訪問德爾斐,甚至連遠在安納託利亞半島的呂底亞國王也不惜長途跋涉到德爾斐,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古希臘地圖,德爾斐位於中部Delphi處。德爾斐有座著名的阿波羅神廟,神廟在古希臘本也不足為奇,但是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有一個神奇的功能——啟示神諭。
古人多信上天和命運的力量。中國古代有甲骨佔卜法,商朝從出兵到生孩子等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可以用甲骨佔卜法佔卜吉兇,後來甚至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同樣,古希臘人對神諭相當重視,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古代希臘多地的神廟都提供神諭的服務,如多多納和萊瓦賈都有神諭所,而德爾斐神諭之所以能在其中脫穎而出則是由於其服務質量相當出眾——據說從沒有不準的。
德爾斐神諭的核心人物則是被稱為Πυθία/Pythia(皮媞亞)的女祭司。
德爾斐神廟遺址古希臘的女祭司「皮媞亞」皮媞亞這個名字來源於Python,據傳當年大地女神蓋婭生了一條巨蟒(即Python),居住於德爾斐地下,後來阿波羅消滅了巨蟒,將本屬於蓋婭的神諭所據為己有。Python詞根來自希臘語「腐爛」的意思。這是因為巨蛇被殺後,腐爛的身體釋放出奇怪的氣體。這些氣體通過神廟下的地縫滲出,而地縫之上擺著一把三腳凳,皮媞亞端坐其上,依靠吸入這些氣體來達到天人交流的境界。其過程據記載和我國跳大神差不多,在吸氣後進入癲狂狀態,和阿波羅交流後給出神諭。
皮媞亞女祭司究竟吸的是什麼氣至今尚無定論。作為如此重要的角色,皮媞亞女祭司自然不是隨隨便便挑選的。在古希臘早期,只有德爾斐本地的年輕處女方可充任皮媞亞的角色,成為人神之間的橋梁。
本來這個安排是極好的,但是後來卻出了意外事件。某個色薩利來的年輕人被皮媞亞的美貌驚倒,想盡辦法勾引皮媞亞。而這個皮媞亞也不爭氣,放棄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工作機會,跟年輕人跑了。德爾斐人可氣壞了,但是聰明如他們想出了一條奇招。自此以後,皮媞亞只選擇本地五十歲以上的老婦,這樣就不會有男人被她們迷住從而發生私奔的尷尬事了。
雖然後期的皮媞亞多為老嫗,不過為了保持老嫗們的「純潔」。她們必須從家裡搬出來,並且和家人脫離關係,全心全意地做職業婦女。同時她們也會穿著少女的服裝,從而達到「貞潔」的效果。當然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好處也是大大的:皮媞亞女祭司不需要繳稅,可以自行擁有財產,可參與公共事務,還有工資可拿,頗似當今的白領女性。
德爾斐人深諳飢餓營銷的精髓,精心挑選出的皮媞亞女祭司可不是那麼容易請動的:首先冬天最冷的三個月,阿波羅怕凍著,不會光臨德爾斐,所以是不能請示神諭的。剩下來的九個月當中,也只有每月的第七天,皮媞亞才會和眾多求神問卜者見面宣示神諭。自然,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見到皮媞亞的,理論上說誰先誰後應該由抽籤決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帶夠貢品,讓工作人員開心的話,就可以插隊見皮媞亞拿神諭。
神諭之所以那麼準,據說也是有充分的技術支持,有理論認為古希臘的神廟之間會通過飛鴿傳書的方式互通信息。因此,當問卜者得到答案的時候,可能是神諭所的工作人員已經事先通過信鴿知曉實情了。
此外,和中國算命先生會用「父在母先去」這樣模稜兩可的答案一樣。皮媞亞的答案經常也讓人捉摸不透。其中最最有名的當屬呂底亞國王就攻打波斯一事向皮媞亞提問,皮媞亞回答:「一個強大的帝國將會毀滅。」呂底亞國王聽完後高高興興去攻打波斯,結果吃了大敗仗,自己被波斯國王居魯士抓去放在火堆上當了人肉火炬。自然,皮媞亞是永遠不會錯的——根據她們的解釋,呂底亞的毀滅也可理解為「一個強大的帝國毀滅了」。
被當成人肉火炬的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公元一世紀以後,神諭突然啞了火,阿波羅似乎拋棄了德爾斐。新的預言無法獲得了,德爾斐神諭所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原因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說法是由於德爾斐地區太久沒有地震,所以地裂不再向外釋放有毒氣體,皮媞亞們也不能再進入癲狂狀態和神溝通了……
古羅馬的「維斯塔貞女」同皮媞亞一樣,古羅馬也有這樣一群女祭司,作為職業婦女活躍於古羅馬的社會生活。相比皮媞亞而言,她們少了一分傳奇色彩,但是卻肩負著讓羅馬繼續存在、興盛的重任。這群女祭司即為維斯塔貞女。
維斯塔是拉丁語Vesta的音譯,本是羅馬爐灶和家庭女神的名字。該詞詞根在拉丁語的祖先原始印歐語當中是「存在」的意思,和英語的「was」是遠親。在古羅馬的維斯塔神廟中,有一團熊熊燃燒的聖火。維斯塔貞女的主要職責就是守護聖火,從而維護羅馬的永續繁榮。
維斯塔神廟遺址對聖火的崇拜在印歐諸民族當中相當普遍,火也往往會被人格化。在印度吠陀教中,就有火神阿耆尼(अग्नि,Agni),他在早期梨俱吠陀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而拉丁語火ignis即與Agni同源。對維斯塔女神的崇拜和對神廟聖火的呵護可謂保留了早期印歐文化的遺蹟。
吠陀火神阿耆尼有著如此巨大責任的維斯塔貞女,顯然不可能是隨便從街上拉個女的就能來充任的。要成為一名維斯塔貞女,得經過嚴格的選拔。
擁有受選資格的女孩必須在六至十歲之間,身心健康,父母雙全。大祭司將會從20個備選人中選出新任的維斯塔貞女。這個選拔的過程被稱作「奪取」(captio)。大祭司會指向選定的女孩,並將她從父母身邊領走,稱這位女孩為Amata,送她進維斯塔神廟。
新的維斯塔貞女則要發誓守貞三十年,頭十年作為學徒,學習維斯塔貞女的職責,中間十年正式從事維斯塔貞女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後十年則轉型成為培訓師,培訓新一代的維斯塔貞女。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選拔維斯塔貞女的儀式頗類似結婚儀式,中間甚至還有搶親的環節。這不會和維斯塔貞女的貞潔形象不符嗎?
實際上,維斯塔貞女的起源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羅馬早期國王的女兒,還有一種則是國王的妻子。不能怪學者不努力,實在是維斯塔貞女的形象有點怪。
一方面,維斯塔貞女確實得時時刻刻必須維持貞潔,否則不但會引發軒然大波,還很有可能小命不保。但另一方面,和徐娘半老的皮媞亞們穿少女服裝相反,維斯塔貞女身為處女卻身著已婚婦女的衣著,頭髮更是梳成羅馬女子出嫁當日才會梳的髮型。並且維斯塔貞女還是每年12月良善女神節的重要角色,而這個節日只有已婚婦女才參加。Amata的稱呼更是可以被理解為「親愛的」,象徵維斯塔貞女和大祭司形式上的婚姻關係。
維斯塔貞女的裝束,頭套是羅馬已婚婦女的特徵。最為蹊蹺的是,維斯塔貞女的身份甚至有男性特徵。譬如維斯塔貞女擁有隻有男性才有的開道扈從;她們在法庭上的作證權遠高於女性,可和男性相比;她們也擁有獨立財產,並有處置自己財產的權利,不需他人批准。而維斯塔貞女的頭領更是羅馬最高宗教機構祭司院唯一的女性成員。
這些在現代人看來習以為常的女性權利在古羅馬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古羅馬是個典型的父權社會,古羅馬女性作為家庭一員,必須依附於一個男性家長(paterfamilias),這個男性家長在未出嫁時一般是父親,出嫁後則為丈夫。普通羅馬女性並沒有獨立的財產權,甚至可被家長任意處置,也只有像維斯塔貞女這樣極少數的職業女性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男權社會的掌控。
維斯塔貞女雖然地位崇高,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高危職業。一旦羅馬遭遇危機,人們往往就會認為維斯塔貞女沒有盡到自己守貞的義務,所以才給羅馬帶來了災禍。事實上,近乎所有維斯塔貞女失貞案都發生在羅馬面臨危機的時候。難道是維斯塔貞女專門挑羅馬遇到難關時出去放浪形骸,而在安定時期全都安守本分,在神廟裡守護火苗?以常理推之當然是不可能的。維斯塔貞女大概只是混亂時局的替罪羊而已,其作用和中國歷代各種「紅顏禍水」雷同。
由於維斯塔貞女在法理上脫離了父親的控制,轉而成為國家的女兒,所以她們和任何一個羅馬人發生性關係就是亂倫加叛國。當一個維斯塔貞女捲入失貞案後,她要麼自證清白,要麼就面臨被處死的厄運。自證清白的一般方式是通過神跡讓維斯塔女神證明自己守貞。譬如維斯塔貞女圖西亞就用一個篩子將一篩水從臺伯河帶到了維斯塔神廟,證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她在篩子上做了什麼手腳就不得而知了。
而無法證明自己清白的維斯塔貞女就倒大黴了。由於羅馬人認為讓維斯塔貞女血灑刑場非常不吉,沿襲的習慣是將失貞的貞女活埋在羅馬城裡,但羅馬法又規定任何人不得埋葬於城內。於是三個條件相加,羅馬人就想出了一道歪招,在城裡挖個地洞,裡面放點象徵性的食物,將受罰貞女送入。這樣理論上說她不過是活著進了一個可以住的房間而已。其煞費苦心的程度堪比劉邦對付韓信的手段了。
最後,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流行,公元394年,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關閉維斯塔神廟,聖火熄滅。最後一位最高維斯塔貞女西莉亞離開神廟,後皈依基督教。雖然遭遇空前危機,總算沒有重蹈被當替罪羊處死的覆轍,得到善終。
但也有更加戲劇性的說法:狄奧多西一世的基督徒侄女賽琳娜闖入神廟,將雕像的項鍊取下戴在自己頭上。最後一位老年維斯塔貞女出現,她斥責了賽琳娜的行為,並詛咒她受到懲罰。賽琳娜後來不斷做自己不得好死的噩夢,終於在公元409年因捲入丈夫謀反的案子被處死。由此看來,維斯塔貞女還真是不好得罪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