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牌被外資收購,賺的不一定都是外國人,也有被「坑」慘了的。
2011年,瑞士食品巨頭雀巢公司高高興興地把國牌銀鷺收入囊中,而9年過去,如今卻要還回來了。
根據雀巢發布的官方消息:
「雀巢同意向Food Wise有限公司出售銀鷺花生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在華業務,該交易包括銀鷺食品集團位於福建、安徽、湖北、山東和四川的五家企業的全部股權。」
耐人尋味的是,FoodWise的實控人正是當年把銀鷺賣給雀巢的銀鷺創始人陳清水家族。
對於國牌回歸,我們大力支持,但大家最關注的是,雀巢準備賣多少錢?
回看雀巢買銀鷺的歷史,2011年花15億獲得了60%股權,2017、2018年又相繼完成了剩餘股份的收購,如果不考慮剩餘股權的溢價,總共可能花了25億。
然而,如今的銀鷺,品牌度和市場地位已不復當年,陳清水是否還願意出同樣的價錢,就難說了。
不過,這倒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國牌金絲猴奶糖的回歸史,金絲猴也曾賣給了外資,之後才又重新回到國人手中。
而這筆交易,卻可能是外資被「坑」得最慘的一次。
2014年-2016年,金絲猴奶糖的創始人趙啟三把金絲猴26億賣給了美國食品巨頭好時公司,但剛過了兩年,好時公司又把金絲猴奶糖還了回來。
前後只是兩年的時間,然而,價格卻大打折扣。
據媒體報導,2018年好時公司出售金絲猴時僅報價2.6億,只是買入價的1/10,而最終的實際成交價據說只有2億。
26億賣出去,2億買回來,外資血虧24億,美國好時公司自然有苦難言。
而有趣的是,趙啟三正是金絲猴回歸交易的中間介紹人,而「接盤俠」也是趙啟三的河南老鄉—河南御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當然,美國好時公司的慘敗主要原因在於自己對市場預判的失誤,但另一方面,也是它遇上了趙啟三這位生意場的「老炮」。
趙啟三是河南周口沈丘縣人,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就進入了當地一家瀕臨倒閉的農機廠當廠長。
那一年趙啟三31歲,面對廠子100多萬的外債,以及拖欠了許久的幾十個工人工資,他卻一點都不慌。
當廠長之前的他就曾去過上海,他發現河南還很流行的東西,在上海卻早都不時興了,而上海的新玩意,過不了多久就會成為河南的搶手貨。
於是,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海,他告訴廠裡員工:
「我去給大家找出路,等我回來的時候,大家就能看到希望了。」
果不其然,上海考察回來,趙啟三立刻給縣裡打了一個報告,申請把農機廠改為食品廠,由生產農機器具轉為生產食品。
小麥、麵粉是河南的強項,就從最簡單的月餅和糕點入手,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技術,很快就實現了轉產,於是沈丘食品總廠成立。
怎麼賣呢,發動所有員工,拉著板車走街串巷、走村串戶服務上門,辛苦是辛苦了點,但年底一算帳,不僅解決了工人工資,還有盈餘了。
一年就扭虧為盈,這讓大家對趙啟三刮目相看,此後趙啟三隻要說做什麼,工人們都士氣高漲地跟著幹。
而趙啟三則經常跑上海,每去一趟回來,工廠就新增一樣食品,反正上海流行什麼他就做什麼,即使有做得不像的,但趁著新鮮勁總能賣掉。
就這麼靠「山寨」上海折騰了10來年,廠子的規模越來越大,到90年代初產值已經突破了千萬級別。
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地域信息差逐漸縮小,人們也開始追求有品牌知名度的東西,趙啟三感覺到照搬這招不靈了,於是決定要找一個能長久幹的方向。
1991年,趙啟三再次到了上海,而這次考察,他鎖定了目標對象:上海食品研究所,在研究所裡他對一個新型奶糖技術成果產生了興趣,當即拿定了做糖果的主意,並買下了奶糖技術。
1992年,糖果生產線開始上馬,趙啟三召集廠裡幹部開會商討,給糖果取一個什麼名字做品牌,討論中提到了猴年,趙啟三一拍桌子:
「就叫金絲猴吧。」
於是,金絲猴奶糖就此誕生了。
彼時,中國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如何進軍市場,趙啟三提出了學習的策略,於是大白兔、金絲猴的糖果在市場上雞犬相聞,看著都差不多。
1993年,趙啟三乾脆收購了一家上海食品廠,直接在上海註冊了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到1996年又成立了金絲猴集團,銷售額突破2個億。
實際上,除了產品上的模仿,連廣告也有借鑑之嫌,2003年趙啟三在央視投入了連環播放廣告:
「三顆金絲猴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
而沒過多久,就被同行給告了,大白兔奶糖早在1959年就有「七粒大白兔奶糖等於一杯牛奶」的廣告語,不過,這並沒能阻止金絲猴在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
到2008年,金絲猴系列產品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0億,而這一年,60歲的趙啟三把公司交到了兒子手中。
兒子的野心比他更大,一接手,就提出了上市計劃,但沒走出「山寨」之路的金絲猴卻始終難登大雅之堂,到2012年上市計劃徹底宣告失敗,趙啟三重新出山。
不過,他再度出山,不是為了重振雄風,而是尋找接盤俠,趙啟三已經意識到金絲猴難有出路了。
經過幾番周折,2014年,好時公司以24億的價格收購了金絲猴80%的股權,2016年又以2億的價格拿下了剩餘的20%股權。
為何原本應該值6億的20%股權被趙啟三2億就賤賣了,其實金絲猴已經變臉了,之後的兩年裡,好時公司使盡了渾身解數也沒能挽回敗局,只能再次找到趙啟三,於是出現了前面提到的2億割讓金絲猴的場景。
現在來說這場交易中的孰是孰非已經沒有意義,但趙啟三確實是打了一手好牌,而之後的他一度放言要進軍鹽業。
2018年的兩會上,趙啟三還強烈建議打破鹽業的地方保護藩籬,儘快制定鹽業發展細則,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拿出了一瓶只有25克的進口鹽:
「這瓶進口食鹽售價185元人民幣,我們未來就是要做高端食用鹽。」
不過,近兩年已經好久沒看到趙啟三的消息了,不知道老趙的鹽業江湖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