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已經有挺多玩家聽說了:《最後生還者:第二部》在英國的實體版銷量連續兩周登頂,世界範圍內已售出400萬份,是PS4獨佔遊戲中銷售速度最快的。
根據遊戲行業分析公司MediaCreate的統計,這款遊戲也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拿下了6月15日到21日的銷量冠軍。
這也許讓人意外。因為我們都知道,由於劇情原因,玩家們看起來並不怎麼喜歡這款遊戲。僅就中國大陸地區的輿論而言,遊戲在微博、知乎等地遭到一片批評,基本上看不到什麼來自玩家的正面評價。在全世界範圍內情況也沒好到哪去,Metacritic上遊戲的玩家打分一度低到3分之下(現在回升到5.2),推特和Reddit上罵聲一片。在YouTube和Twitch上,兩個韓國玩家分別在視頻和直播中怒砸光碟,觀眾贊聲如潮。
這樣看來,好像也並不存在什麼外國玩家更懂外國遊戲的情況。
憤怒的韓國玩家模仿劇情內容,錄下了用高爾夫球棒砸碎光碟以及盤盒的畫面
因接受不了劇情,一名Twitch上的韓國主播在直播中剪斷了光碟
當然,消費社會,玩家們除了差評和砸盤之外,也能用退款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失望。尤其是很多玩家此前預購了遊戲的首發版,現在遊戲還沒到手,就被劇透一臉,還都是糟心的劇情,這當然會失望,所以退款理所應當。在微博上,就有很多玩家聲稱自己準備,或者已經向預購的店家提出了退款要求。
說到退款,前兩天又發生了一件事:在中國臺灣地區,一家彰化的實體店鋪在Facebook上發表公告,說凡是棄購《最後生還者:第二部》的玩家,都將得到一張「PS5主機及所有相關遊戲預購權永久喪失券」。這份聲明自然讓許多玩家不爽,不過話說回來,只要這家店鋪沒壟斷PS5在當地的銷售權,這樣的「威脅」其實也不痛不癢。
針對這齣鬧劇,S1論壇上有玩家指出,店鋪的過激反應或許是源於遊戲大量積壓,甚至可以說,當前的銷量數據有不低的水分——他認為400萬套統計的是出貨量,而不是在零售終端實際售出的數量,最終是分銷商背了鍋。
德周TV Game彰化店發布公告,威脅預購後退款的玩家
以前碰上大作發售,往往店家囤貨居奇,只有玩家被砍單的命,那現在到底是誰背了鍋,退款真的很嚴重麼?觸樂詢問了一些淘寶店鋪和退款玩家。
「我也沒有通關,不方便多做解釋」
作為運營人員,白鳥在一家粉絲數超過65萬的12年老店工作。
被問到《最後生還者:第二部》的退款情況時,白鳥猶豫了一下,然後告訴觸樂:「(6月)20號、21號、22號,退款主要在這3天。」這和遊戲發售後,差評潮到來的時間段基本吻合。
白鳥提供了自家店鋪相對具體的銷售情況:「本次預售了2萬張,發貨最終只發了1.7萬。還有陸續攔截退回的,1000張左右。」
接近五分之一的退款率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在白鳥擔任運營的這幾年裡,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款遊戲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店鋪的顧客「基本上都是忠實玩家」,以前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退款。在他看來,微博上的退款呼聲不僅僅是發洩情緒,也確實體現在了退款率上。
至於損失,白鳥這邊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統計,不過他說,現在「全市場都是在虧本出貨」。
不知道「一個遊戲虧100左右」的結論是怎麼得出的,但這是他的原話
即使這樣,白鳥也不太願意發表對劇情爭議的看法。「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遊戲,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他覺得,如果不去比較前作,只看二代的情況下,這個遊戲尚能接受。但他馬上又補充說:「我也沒有通關,不方便多做解釋。」
這之後,白鳥暫時離開去處理工作上的問題,接替他的是一名普通客服人員,我們沒能繼續追問他更多有關這款遊戲的情況。
由於店鋪的客流量非常大,我們的採訪中斷了兩次,或許,這也是白鳥沒能通關的原因之一。
「明確說是受不了劇情的佔了一半左右」
露露是另一家店鋪的客服人員,這家店鋪位於西南地區,規模相對較小,出貨量在2000級別。
露露沒有玩過《最後的生還者:第二部》,「只是大概知道一點點」,因為他「還在存錢買主機」,甚至還沒想好買哪款。
露露說,這次發售後退款的確實不少,表面上看並不全是因為劇情——買家以「貴」「朋友送了」或是「買錯了」等理由申請退款,「總之,五花八門」。但露露也提到,「明確說是受不了劇情的佔了一半左右」。
在6月19號以後,露露所在的店鋪有大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玩家退款。露露說,退款並沒有造成很大損失。只有一種情況對店鋪影響比較大,那就是「預定很多張」,然後「惡意退款」。說是「惡意退款」,他們也不確定這到底是同行競爭還是個人行為,反正這部分買家特別不好溝通。
不管怎麼說,退款都不能算是一個非常輕鬆的話題。在我們嘗試採訪的淘寶店裡,有3家直接拒絕回答相關問題,兩家表示「不清楚」;3家給出的退款率和白鳥、露露這裡相近,在10%到20%。另外,有3家認為影響不大,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其中一家的客服人員告訴我們,他們1000多張的出貨量裡,只有幾十張退款,「每個人愛好不同,還是很多人想玩的」。
「應該還是之前退的更多一些」
桶子並不是在發售後第一周扎堆退款的玩家,他比許多人都更早地退掉了遊戲。
早在今年4月,發布在Reddit上的劇透就已經引來了不少惡評,即使沒看劇透,桶子也能感受到「話題的方向不太對」。
到了5月下旬,他終於按捺不住,在Reddit還有貼吧裡一口氣看完了好幾個版本的劇透:「第一感覺——《虐殺原型2》。」
乍一看,這個劇情很離譜,桶子和當時不少看了劇透的玩家一樣,都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但仔細想想,「感覺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很多個流傳版本基本都一致」,再加上「官方那個應對態度」,進一步讓人肯定了劇透的真實性。之後,桶子斟酌再三,還是決定先退掉,「萬一是假的,大不了再買回來」,「因為那個內容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5月28日,在遊戲正式發售前20天,桶子向賣家提交了退款申請,一天後,他順利收回了400元的預購款。店家的爽快讓他有些不敢相信,通過交流,桶子了解到,在那段時間其實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許多看了劇透的玩家都選擇了退款。
桶子說,在遊戲發售前退款要容易許多
桶子看到了遊戲銷量登頂的新聞,他並不感到意外,認為這些數據應該還是比較可信的,不會有水分。他說:「現在問過賣遊戲的朋友,他們依然賣得非常好,手裡都沒壓貨。」
在他看來,像他一樣看到偷跑劇情以後就退款的人可能才是多數。到遊戲正式發售,特別是「口碑崩了之後的那會」,「很多都已經發貨了,店家估計也不願意退了」。
部分憤怒的玩家在微博評論區留言勸人退款
差評如潮和銷量冠軍,二者是否矛盾?
如果說非要得出一個什麼結論的話,我們只能說:沒有結論。
索尼沒有明說400萬是「銷量」還是「出貨量」,我們也並不清楚每個店家是都說出了實情,還是有所顧慮。不同的淘寶店和玩家給我們描繪了不太相同的畫面。有的說損失不小,有的說沒什麼損失;有的描述了大量退貨,有的說退貨並不多,甚至賣得還挺好。
或許社交平臺上的確存在一種「倖存者偏差」,在網上接受資訊並且願意交流的「圈內人」在全部玩家裡並不多。即便差評如潮,這樣一款作品還是會被很多人當作是「嘗鮮大作」,買來「體驗畫面或是沉浸感」,至於劇情方面,更多的人可能「完全不在乎」或是有不同的看法。這就像是曾經那部評論一落千丈的機戰題材動畫《Aldnoah Zero》,「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網上都在說片子已經爛尾,喜歡這個口味的人依舊不少。
可是,無風不起浪。《最後生還者:第二部》的風波的確說明,玩家的期待值與遊戲實際呈現的東西有了不小的落差。在有的店鋪裡,熱門大作遭遇20%的退貨率,這絕無僅有;有的店裡,一半人退貨是因為劇情,這也是個不小的比例。消費慣性之下,《最後生還者:第二部》也許賣得不錯,但這就完了嗎?時間是不是就能撫平一切,我們需要等等看。
但願這條推特不是粉飾太平
(文中受訪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