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科林伍德(英)
文章分類|歷史明文
文章字數|897字,閱讀約2分鐘
時間向前走,既不停頓,也不倒流。就像人的壽命一樣,從出生之日算起,剩下的時間只是生命的倒計時。但人們驚訝地發現,1582年10月突然少了10天,日曆直接從4日跳到了15日。被掩蓋的歷史怎麼了?
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根據自然轉化規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曆法--陰曆。蘇美爾人通過長期觀測夜間天象,以月亮的陰晴為計時標準,將一年分為12個月354天。然而,曆法並不是蘇美爾人的專利。古今中外到底誕生了多少曆法,至今還沒有完整的統計。但時間越近,曆法越科學,這是毋庸置疑的。
1582年以前,歐洲人使用的曆法是由凱撒大帝根據埃及天文學家索西欽的建議制定的。它被稱為「朱利葉斯曆法」(朱利葉斯·凱撒,舊譯《朱利葉斯·凱撒》)。儒略曆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月31天為大月,雙月30天為小月,二月為閏月,正常一年為29天,閏年為30天。然而,凱撒死後,他的繼任者(凱撒的侄子奧古斯都)又重新修訂了曆法。
奧古斯都從儒略曆規定的二月減去一天,即正常一年中的二十九天為二十八天,然後在八月(所謂八月其實就是奧古斯都)加上一天,即從流產到大月的三十天到三十一天。此外,他把十月和十二月改成大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小月,和現代公曆一模一樣。奧古斯都更改了曆法,因為他事先計算過。
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一個回歸年)是365.2422天。根據儒略曆,一年是(365+365+365+366)/4=365.25天。與回歸當年相比,每年多了0.0078天,即11分14秒。乍一看誤差似乎很小,但多年下來,誤差並不是一般的大。公元325年,羅馬教廷將3月21日定為復活節,但由於11分14秒的誤差,復活節時間不準。
復活節是一個重大節日,羅馬人絕不允許時間的計算出現任何差錯。然而,從325年到1582年,11分14秒的誤差已經累計到10天,這意味著他們要在10天後才能迎來真正的復活節。因此,教皇格裡高利修訂了原儒略曆,抹去了多出的10天,這才是1582年10月少了10天的真正原因。
這裡是《搗衣長河堤》,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