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際網路那些事
也許在五年前大眾點評就已經亡了,只是在今年才埋。
2020年9月,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今後公司名稱將從"美團點評"簡化為"美團"。
董事會給出了這次改名的理由,那就是公司名稱的簡化有助於對外建立本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增強用戶、商戶等對本公司多業態能力的認知,從而推動本公司在聚焦本地生活的同時探索新業態,增加更多的價值。
其實,這就意味著大眾點評已經被美團拋棄了。
截至現在,美團已經全部覆蓋了大眾點評的功能,也許很快,大眾點評就會不復存在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眾點評的消亡並不只是因為美團的收購,其實更像是自己走岔了路,親手埋葬了自己。
曾經幾億人使用的大眾點評如何淪落至此?
以評分為生的大眾點評虛假評論頻曝光,它還可信嗎?
美團王興拋棄大眾點評下一步意欲何為?
早在2003年,張濤就在上海創辦了大眾點評,創辦的初衷是想在上海吃到能被人推薦的本地菜,於是一個"讓用戶給餐廳評分的網站"大眾點評就這樣建立了。
不過,這個網站建立之後,大多帶有一定炫耀式性質的推薦,所以用戶並不多。
直到2005年,大眾點評才開始商業化運行。在這一年,張濤推出了線下實體會員卡,即整合餐廳資源到大眾點評,持有大眾點評會員卡的用戶可以在線下使用打折。
可惜的是,因為可複製性太強,導致市面上同類型的會員卡太多,即使大眾點評的會員卡口碑不錯,但在網際網路尚不發達的當時,完成消費、點評等整個環節的成本太高,買帳的消費者很難成規模。
在此之後,大眾點評開始推出點評積分、兌換等功能,用戶上傳圖片和評價的行為可以直接決定一家餐廳的排列位置和評分高低,這就使得大眾點評成為了一個評分工具。
這也奠定了早期大眾點評的盈利來源,即商家廣告來營收,這給後續的被動轉型埋下了伏筆。
2006年,大眾點評擊敗了當時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網,大眾點評更是一騎絕塵。
在之後的幾年中,大眾點評先後收到谷歌、紅杉資本的上千萬融資,在本地生活評分領域,大眾點評就是唯一的霸主,2007年,大眾點評市場份額高達72%,其餘的像口碑網只能在後面喝湯。
本就掌握了本地生活領域先機的大眾點評,並沒有抓住時間和機會。
2010年團購剛興起之前,大眾點評在全國僅有6個城市開設辦事機構,並且在美團、拉手網等一眾後來選手紛紛在全國擴張團購模式時,大眾點評晚了三個月才姍姍來遲。
2011年,"千團大戰"的大部分選手都已經進駐了一百多個城市時,並且還在以每天一個城市的均速度在增長,大眾點評進駐的城市還不到30個。
"團購大戰"的本質就是用戶的搶奪,只要跑的足夠快,先去佔領陣地,就能對後續入場的選手實行有效狙擊,而相比之下,大眾點評慢的出奇。
不僅推進速度慢,大眾點評的現金流也很成問題。
據數據顯示,在2011-2012年,大眾點評頻頻融資,且金額並不大,這也其實暴露出大眾點評的盈利能力尚待考究,以至於投資人的信心也不大。
2014年,千團大戰的尾聲,張濤已經意識到了大眾點評問題的嚴重性,本想著在2015年進行進一步與美團的決戰。
但大眾點評和美團背後的資本等不及了,二者背後均有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投資,打了幾年千團大戰,資本大佬們都想儘快結束這場內鬥,完成收官。
也就在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合併之後,張濤與同事抱頭痛哭,而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大眾點評就已經走完了自己的路,之後就僅僅只是美團的一個"工具人"了。
一個月後,張濤從新美大出局,換成了王興。
大眾點評的沒落一方面是輸給了美團,但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創辦之初就存在的隱患--"點評"
大眾點評盈利三大來源:關鍵字排序、電子優惠券團購、點評
關鍵字排序即搜索排序對比資訊搜索中的百度,即用戶搜索某一個關鍵詞之後,出現結果的順序,商家當然是想越靠前越好,這也就意味著商家必須向大眾點評繳納一部分的費用,用於"競價"。
所以你會看到各種名目的榜單,各種頭銜,你會發現不是"xx榜單"前幾名都不配留在點評前列。
第二方面則是點評,用戶選擇商家的時候除了順序,也依賴其他用戶的點評,所以差評對商家的口碑影響很大,所以商家都格外注重自家的評分。
2013年,《時代周報》報導,大眾點評的市場部工作人員就曾瘋狂推薦商鋪的老闆購買"合作套餐",收費3000一個月。
這個套餐就包括提高內容曝光、以及增加好評、隱藏差評。
2015年,鎮江的一位網友消費之後在大眾點評發布了長文評價,但很快就發現,這個評價只有自己能看見,並且這家店的負面評論都消失了。
並且,大眾點評為了讓更多人來評論,使得不用吃就能點評,這也給水軍的誕生提供了土壤。
一個主打評分的網站,大眾的評分真實性都不能保證,那還談什麼大眾?
相關的報導比比皆是,這其實就意味著,大眾點評已經從一個服務大眾的網站變成了服務金錢的網站了。
同時,從大眾點評賴以生存的點評來講,點評數據並不是越多越好。
按照統計學原理,當數量足夠多的時候,其實就會趨於一個穩定值,而用戶看到既有數據時,往往只需要幾十條就能夠做出選擇。
點評的公開性也使得第三方獲取點評數據較為簡單,在後期並不具備競爭力,例如2015年,就有報導稱,馬蜂窩涉嫌搬運大眾點評數據500萬條。
這也就意味著大眾點評的優勢在不斷縮小,在與美團合併之後,大眾點評的點評功能也實現了和美團共通,點評的積分、會員卡,乃至團購,美團都有。
現在的大眾點評更像是充當美團的導流器,等到大眾點評的價值被吸乾,那麼也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從今年九月以來,大眾點評進行了很大的變動,先是取消了橙V積分系統,不再顯示積分累計情況,意味著之後只能"佛系"升級。
這樣的模式使得大眾點評逐漸向小紅書靠攏,首頁推薦頁更多的是"網紅"的照片打卡,精美修圖和格式工整的點評會被優先展示,而更為"真實"的點評可能會被雪藏。
橙V的權益也在不斷降低。就拿六級橙V來說,權益從9項砍到6項,籤到積分也在變少,獎品價值也在降低。
更不必說取消霸氣值,調整了著名的"霸王餐"功能,變成"免費試",免費試的商家也在變少,一切的一切,都在宣告,大眾點評在逐漸偏離原先的大眾點評。
百度外賣融入餓了麼,我們看到的是百度外賣成為歷史;
滴滴依舊叫滴滴,卻忘記了它曾合併並了快滴和優步中國。
美團與點評說是合併,其實更像是美團吞併了大眾點評。
輸給王興的美團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大眾點評最重要的失敗原因還在於自己本身。
王興是個商人,現在要重點做社區團購了,大眾點評沒有了利用價值,只能被拋棄。
勝者王,敗者寇,大眾點評被拋棄再正常不過了。
參考資料
Vista看天下:罵人的最高水準,都在大眾點評的差評區裡
後廠村來信:高德地圖想再造一個大眾點評?
塞雷三分鐘:大眾點評網,大眾從來都不能自由點評的網站?
一片吃心:這一次,大眾點評真的叫人傷心……
大米飯的觀點:「大眾點評」真的要沒了?
夜半談:大眾點評"亡"於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