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城市戰爭 城市戰爭
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典隆重舉行,僅僅兩天之後,中央重要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深圳之後是成都,中國又多了一個「示範區」。
大家知道,中央對深圳的定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對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要一極——成都的定位則是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這個「示範區」的來由不是一般的大。
01
公園城市:又一個重要的城市評價體系
2018年2月,最高層對成都提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成都一舉成為我國公園城市的「首提地」。
2020年1月,中央重要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從公園城市的「首提地」到「示範區」,成都僅僅用了兩年。
受中央囑託,成都在建設公園城市的道路上勇當先行者。
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成都舉行,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致辭中說道,「公園城市標定未來形態,凝鍊了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理想;示範區標定政治責任,寄予了敢為人先、開創引領的殷切期盼。」
本次論壇還發布了全球首個《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將從 15 個方面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目標導航和度量標尺。有分析指出,這有望成為繼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aWC(世界城市排名)、PwC(全球機遇之城)之後,又一個重量級的城市評價體系。
公園城市為什麼如此重要?首先,它是中央倡導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設領域的重要表達,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
放眼全球,公園城市也是世界先進城市的集體共識。幾乎每一座國際大都市,都至少有一個享譽國際的公園,正如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巴黎杜伊勒裡公園、東京上野公園,它們都是所在城市最醒目的記憶點。
美國著名建築評論家戈德伯格曾說過一句名言,中央公園雖不是一棟建築,卻是紐約最偉大的建築。公園對紐約這座紙醉金迷之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02
中國城市邁向3.0時代
回顧世界城市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地歸納出三個階段,以「生存」為導向的1.0時代,到以「生產」為導向的2.0時代,再到以「生活」為導向的3.0時代,從中可以感受到「公園城市」的前瞻性。
城市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農耕時代,這個時期城市的核心功能是軍事防禦。大家看三國演義就知道,徐州、荊州、成都、建業等城市在當時之所以名氣巨大,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因為易守難攻的軍事功能。
這可以視為城市的1.0時代,人們聚集在城市的重要原因是防禦外敵,也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工業革命之後,城市的性質發生了一次重要變化,城牆被推倒、道路被拓寬,工廠、煙囪成為城市的主旋律。十九世紀末的倫敦,一度因為工廠聚集和人口混雜,造成了霍亂等傳染病的擴散。新中國成立後,轟隆隆的工廠也佔領了北上廣的市區。
這個時期可以視為城市的2.0時代,城市的一切資源都圍繞著經濟建設來展開,「生產」取代「生存」成為2.0時代城市的主旋律。
工業革命之後是信息革命,人類的生產方式再次發生重要變化,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轟隆隆的工廠紛紛從市區遷出,城市中心變成了消費、教育、醫療、文化、休閒的中心。
這個時期可以視為城市的3.0時代,城市的一切資源開始圍繞著美好生活來展開,「生活」取代「生產」成為3.0時代城市的主旋律。
人們探索城市發展規律的努力從未停止,城市的發展始終伴隨問題的反思和發展理念的更新。
19世紀英國學者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反思了工業革命帶來無序城市化的困擾,提出通過建設城鄉一體的田園城市方法解決倫敦等大城市擁擠產生的各種問題。
1933年的《雅典憲章》,針對城市面臨缺少規劃、一片混亂的現實問題,強調通過規劃和功能分區來實現城市的有序發展。
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在城市資源枯竭、環境問題凸顯的情況下,提出對現有人力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對自然的尊重。
可以看出,先前城市發展理念通過注重對城市功能和不同空間組合的研究實踐,冀希建設理想中的城市。
而論壇中談及「公園城市」時有這樣的闡述:要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複雜性,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堅持「人城產」邏輯,推動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回歸生活導向。
3.0時代,當城市中的建築、功能、空間結構等從發展目的轉變為聚焦滿足人的需求的手段時,無疑是城市發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典型特徵是,圍繞城市中的「人」,不斷滿足美好生活的需求。
3.0時代,寫字樓、中央公園等等成為各大中心城市的物化標配。北京朝陽公園、上海浦東世紀公園、廣州花城廣場、深圳人才公園、成都龍泉山森林公園都有著各自城市「中央公園」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公園城市成為3.0時代全球城市的顯著特色,那麼成都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公園城市的示範區呢?
03
北京的「局氣」,上海的「腔調」
廣州的「搞掂」,成都的「巴適」
如果用一個方言詞彙來形容城市的特質,北京可能是「局氣」,上海可能是「腔調」,廣州可能是「搞掂」,成都可能是「巴適」。
不同的城市氣質,也反映在城市風貌和城市文化等層面。
「局氣」的意思是豪爽大氣而且守規矩,所以北京的城市風貌是方方正正、大氣醇和。
「腔調」的意思講究生活品質和審美趣味,所以上海的城市風貌透露出一種精緻洋氣的特質。
「搞掂」是粵語方言,相比北方方言的「搞定」,多了一些低調務實、靈活變通的意思,過程和名義不重要,好用就行。所以廣州的城市風貌沒有那麼多浮華和炫耀的元素,更多的是實用主義的展示。
「巴適」在四川話裡的意思是舒適、妥帖,反映的是川人知足達觀的人生態度。所以成都的城市風貌和城市文化,自古以來給人一種好耍又巴適的感覺,讓成都做公園城市,再合適不過了。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抬頭可眺望清新奇麗的西嶺雪山,腳下是肥沃豐饒的成都平原,是全球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罕見的能看到雪山的一個,這樣的城址絕對是不凡之地,成都在歷史上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想像一下,當雪山與公園交相輝映,一幅「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奇麗畫卷呼之欲出:西嶺雪山綿延千裡,成都整座城市就像是雪山下的一座大公園,巨大的海拔落差,為成都造就了極致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當雪山和城市相遇時,是一種怎樣的情形?通過下圖可以領略一二:
對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我來說,不得不感嘆,如此大高原、大雪山的腳下居然存在著這樣一個活色生香的千萬級人口大城市,且兩千年來」城名未改、城址未變、中心未移「,古往今來多少王侯將相、文人雅士在這裡風雲際會,並留下千古名篇。
李白詩云「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杜甫詩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稱讚的都是成都瑰麗的容顏。
有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的「種草」,「自古詩人例到蜀」一說不脛而走,成為千古美談。
於是,李商隱來了成都寫道「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就連「鐵馬冰河」的陸遊來到成都也婉約了一回,詩云「 青鞋自笑無羈束,又向文君井畔來」。
就算是狂傲不羈的金聖歎居然也寫出「餘生得至成都去,肯為妻兒一灑衣」這樣柔情的詩句。
可見,成都的生態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自古以來就是一絕,這大概就是成都搞公園城市的深厚基因。
04
成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今天的人們不可辜負這座城市的千年之美,必須精心呵護它的顏值。
在此意義上,成都打造「公園城市」,既是對中央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實踐,也是對成都地理風貌與歷史文化的積極順應。
為此,成都決定把自身的優勢進一步放大,在城市格局上打破兩千年來「兩山夾一城」的制約,向東跨過龍泉山,進入「一山連兩翼」的新時代。
成都市域五大功能區(來源:成都市總體規劃2016—2035)
這個新格局的最大看點是「龍泉山」,這個曾制約城市發展的自然屏障,如今成了眾星拱月、賞心悅目的城市之心。
根據2018年最新版的《成都城市總體規劃》,成都對龍泉山的定位是「中央公園」,未來在城市空間布局中的地位,有如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只不過它的面積更大、內涵更豐富,總面積約1275平方公裡,是目前全球規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
「公園城市」的框架呼之欲出。
在新總規的指導下,成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形象更加清晰,「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千古奇景更加迷人。
根據新總規,成都加快建設城市公園,其中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規劃建設102座城市公園,因地制宜建設3000平方米以下的小遊園,見縫插綠設置微綠地。「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做到「推窗見田、開門見綠」,實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
望江樓公園內部
從2018年開始,成都開始建設城市綠道,規劃總長16930公裡的天府綠道體系由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三級綠道構成,包括1000條「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截至2020年6月,成都市綠道總裡程超過4000公裡。
如今在成都,親近雪山是一種本能,親近綠道是一種習慣,親近藍天白雲是一種心情。
在此意義上,打造「公園城市示範區」,將是成都在引領世界城市3.0時代的一次重要機遇。
05
公園城市將從哪些方面做出示範?
那麼,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將在哪些方面為全國作出示範呢?並非增加城市公園那麼簡單,根據成都的設想,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探索實踐。
例如,在空間形態上,將形成「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公園城市空間形態。這一點類似新加坡的花園城市,而相比新加坡,成都又可以充分順應自己的地理和氣候特徵,再現草樹雲山、千秋瑞雪的盛景。這可以給中西部那些具備獨特地理特徵的城市做出一個示範。
在交通運行上,成都將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園城市運行動脈。這一點將主要依託TOD理念來重塑城市形態,TOD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一股潮流,它的目標是把城市中轉站變成城市目的地,讓城市的公共空間變得柔性化,促進人們在公共空間有更多的美好聯繫和美好感受。
在空間布局上,成都將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統籌的公園城市發展空間。大家知道,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特別講究功能分區,導致了職住分離、鐘擺交通等難題,但公園城市倡導的是城市自然有序生長,鼓勵產城融合,順應了城市原本的多樣性、複雜性和生態性。
在社區場景上,成都將形成「巴適安逸和美」為特徵的公園城市社區場景。相比國外城市,中國城市最擅長的海陸空等大型基礎設施,但在微觀的社區營造上就比較粗糙了。這方面,成都非常注重微觀的社區營造,打造小尺度街區和人性化空間,讓良好生態融入市井生活。
在發展動能上,成都將形成「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公園城市發展動能,共建西部科學城、籌建天府實驗室,大力發展新經濟。
大家知道,全世界很多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創聚落,都是生態城市、公園城市的典範,例如美國矽谷、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杭州未來科技城都是山水環繞、環境優美、建築密度較低的「巴適安逸和美」小鎮。
也就是說,公園城市建設,並非城市公園的簡單增加,將通過生態價值的轉化賦能,開啟一種全新的城市生產、生活與生態組織方式,倒逼城市管理、組織、運行等深層次變革,不僅讓城市的空間、動線、格局、場景、產業煥然一新,還會給城市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創新空間與活力空間,其結果是,讓生活其中的人們體驗享受全新的城市生活。
從表徵的城市形態重構,到背後的城市發展邏輯重塑,這才是公園城市建設完整的示範價值。
延伸閱讀: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深圳之後是成都,中國又多了一個「示範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