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叫啟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滿洲族人,簡稱滿族人,屬正藍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著名國學大師、書畫家、文物鑑定家啟功先生的全名為愛新覺羅·啟功,但他「不願稱自己是愛新覺羅」,而且他在所有的書畫、著作、文章和書信中,從未用過「愛新覺羅」,他曾詼諧地說:「不吃祖宗飯,不當『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領謀生。」啟功先生不僅獨立自強,還很風趣幽默。「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先生曾說,「啟功先生的為人,從頭到腳,從言談到舉止,都是充滿風趣的。」
愛新覺羅的後裔
據清室族譜,啟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孫,啟功遠祖和親王弘晝是雍正皇帝五子,與乾隆帝弘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只比弘曆晚出生一個時辰。到啟功曾祖溥良那一輩,因為爵位累降,只封了個奉國將軍的空銜,俸祿微乎其微,連養家餬口都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滿腹經綸的溥良辭去封爵,投身科舉,後以翰林身份出任禮部尚書、察哈爾都統。後來溥良的兒子、啟功的祖父毓隆也中進士、點翰林,出任學官,名噪一時。但啟功早年喪父,一直跟隨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兩位飽學宿儒的浸染,這也是啟功學識淵博的一個重要原因。
啟功10歲時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只留下孀居的母親、未出嫁的姑姑和年僅11歲的啟功,生活頓顯拮据。後來紫禁城裡的小朝廷給了小啟功一個「三等奉恩將軍」的頭銜,但此時溥儀自己正面臨被馮玉祥驅逐的命運,正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有心思顧及其他———啟功連一分錢的「將軍」俸祿也沒見過,更談不上別的什麼「待遇」了。
1980年代以後,在新中國曾經被棄若敝履的「貴族」二字又陡然時興起來,然而啟功卻不願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認為,「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
沒有學歷的教授
年少的啟功因家境窘困最終高中未能畢業即輟學回家。輟學後,他先後師從賈羲民、吳鏡汀、戴姜福等學習書法丹青和古典文學,為維持生計還做過家庭教師。
1933年,啟功曾祖門生、原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傅增湘介紹他去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據啟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當然意在給我找一點謀生的機會。」陳先生對傅增湘推介的這位後生評價頗高:「寫、作俱佳。」隨即安排他到輔仁大學附中教授國文,但不到兩年,有人以學歷不夠為由將其解聘。1935年,陳垣又安排啟功到輔仁大學美術系當助教,恰巧以前辭退他的那個人分管美術系,不久啟功再次被解聘。
但陳垣認準了啟功是個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開學後,他聘請啟功擔任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教授大一國文。當時啟功比學生大不了幾歲,又很幽默、平易近人,與同學們相處甚洽,總有一批年輕人圍繞在他左右。此後,啟功再也沒有離開過講臺和他的學生們,他先後開過中國文學、中國美術和唐宋詩詞、歷代文選等課程,由一名普通的講師成長為副教授、教授,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學歷的大學教授之一。
對於陳垣的知遇之恩,啟功一生都銘記於心,他曾多次對友人談起這段往事:「當時師生之誼,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陳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後,啟功通過書畫義賣的方式籌集了一筆資金,用陳垣師書齋的名字設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以緬懷先師,獎掖後學,啟功這一義舉在當時引起了廣泛影響。
幽默的「老頑童」
「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曾與啟功、金克木合著《說八股》一書,他在《〈說八股〉補微》中提到:「啟功先生的為人,從頭到腳,從言談到舉止,都是充滿風趣的。」
啟功先生與一位朋友到無錫遊覽,朋友用高價買了條絲綢內褲,並對先生說:「雖然很貴,但穿著真舒服,真輕便,穿上就跟沒穿一樣。」先生應聲說:「我不花錢也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還有一則故事流傳甚廣,說啟功因身體欠安在家養病,但探視者往來不絕,先生不勝其煩,便在門上寫了一張紙條:「大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其實這張紙條根本不是啟功所寫,他曾對友人闢謠說:「我還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稱國寶呢?其實,我寫的是這麼四句話:啟功冬眠、謝絕參觀、敲門推戶、罰一元錢。」
1970年代末,啟功身體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他幽默開朗的性格卻絲毫也沒有改變。他在醫院治療骨質增生時,醫生給他帶上一個塑膠脖套以防意外,他還為此填詞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可恨老年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朝且唱《漁家傲》。」
「泡病號」在老北京土話中意為無病裝病,啟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淚。後來他還意猶未盡,又用他一貫的幽默筆調為自己撰寫了一篇自傳式的《墓志銘》,令人捧腹:「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2005年,啟功以93歲高齡仙逝,這篇有趣的墓志銘便被鐫刻在墓前,永遠陪伴在先生身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