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戰旗村逛農耕文化博物館

2021-01-08 天府郫都

上面這幾張圖對許多小夥伴來說

可能既熟悉又陌生

沒錯~這些啊

就是你見過和沒見過的一些農耕工具

接下來就跟著郫妹er

逛戰旗村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

漲漲知識吧

什麼是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

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哪裡?

這座博物館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緊鄰鄉村十八坊。

基本情況

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約8畝,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米,展陳面積約3000平米,共分為三層,依次按照歷史時代將三個部分貫穿起來:

第一部分介紹的是農耕文化的源頭,以及漢代農耕的文化的發展;

第二部分空間設計提取川西林盤建築元素,以典型巴蜀農耕生產生活為主,呈現出「天下糧倉」「海納百川」的天府文化氣質;

第三部分主要以影像形式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巴蜀地區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到戰旗村考察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事件。

建館時間

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於2018年3月開始建設。

博物館開放時間

2020年12月28日恢復運行

周一至周日

上午10:00-12:00

下午14:00-16:00

門票

試運行期間不需要買門票,無需預約,可直接前往。

乘車方式

1、私家車:導航輸入——郫都區唐昌鎮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

2、公共運輸:乘坐p212路、p206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弘揚農耕文化的同時,既豐富了戰旗村鄉村旅遊文化,又作為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校外合作培訓基地,助推鄉村振興。

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

通過油畫、藝術創作以及場景塑造、

多媒體結合多重感官體驗

直觀全面的向各位小夥伴展示

巴蜀農耕文化的淵源、傳統農耕技藝、

巴蜀農耕生活習俗、鄉村振興等

讓你感受鄉愁

加深對天府農耕文化的認知和了解

走~趕快去打卡吧!

相關焦點

  • 戰旗村、潭頭村、馬鞍山村:給鄉村振興「打個樣」
    在蜀繡展示臺前,蓉錦蜀繡董事長蔡世民介紹了一件1995年於新疆出土的漢代蜀地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複製品,那個時候我們的商隊就通過絲綢之路把文化和商品推廣傳播出去。現如今,很多到戰旗村的遊客會來看唐昌布鞋坊和蜀繡,有些還是專程來買鞋的。
  • 文化動態|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白銀區終於有自己的博物館啦位於白銀區全民健身廣場的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在緊張布展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和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展示著4500年前境內先民的生活情境。武川宋梁西秦度堅山城和古代烽燧,橫貫全境的絲綢古道,唐代形成的蘭(州)寧(夏)驛道咽喉要隘,以及明代白銀廠採礦遺址等,與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一道,共同積澱形成了域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相互融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
  • 1000餘名學生到閬中市天宮鎮 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近日,南充市實驗中學、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共1000餘名學生來到閬中市天宮鎮,開展農耕文化勞動實踐活動。當地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菜園、素質拓展園等研學場所。其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分農耕工具館、絲綢文化館、書房、鐵匠石匠鋪、農家廚房等12個展區,展出物品5000餘件,還有篾編、女紅、青瓦製作等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再現了川東北地區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不僅觀看館內陳列的各類農耕工具,還參與體驗了古法榨油、製作玉米餅、種菜等農事活動。
  • 學習農耕文化、採摘時令蔬果、駕駛越野卡丁車...國慶期間,奉賢...
    學習農耕文化、採摘時令蔬果、駕駛越野卡丁車....國慶期間,奉賢這個景點真熱鬧!>3800多平米的農耕博物館,除了培植遊各色蔬菜、穀物、瓜果。還有配建了江南典型的古老農居建築,並將傳統的豆腐坊、醬菜坊、織布坊與農耕歷史、農耕器具有機結合,展示了長江中下遊地區典型的江南農耕文化。
  • 文化| 4D影院開放、恢復團隊參觀!逛貴州省博物館前get這些新變化
    文化 | 4D影院開放、恢復團隊參觀!逛貴州省博物館前get這些新變化 2020-08-04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安源:弘揚農耕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安源7月17日消息 (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鄔斌 黃鋒)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後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
  •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活動啟動
    10月10日,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石臺縣丁香鎮庫山村舉行。來自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池州市及石臺縣相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以及各地攝影愛好者數百人共同出席當天的啟動儀式。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會秋宣布活動正式啟動。
  • 世界博物館日:帶孩子逛博物館的正確方式,這6點很多家長不知道
    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博物館也是孩子近距離接觸歷史,感受文化的最佳窗口。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博物館教育,每逢節假日,博物館就成了親子遊中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一、為什麼帶孩子逛博物館,看什麼?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而時莊遺址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糧倉倉城,也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都表明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農耕(民俗)文化館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記者看到了不少古建築構件、農耕文化器具等老物件。
  • 躺著逛羅浮宮?盤點世界5大可以雲遊的博物館!
    今年情況特殊,全球範圍內的多家著名博物館目前都尚未開放。但是,有幾家著名博物館提供了「雲逛展」服務,觀眾可以躺在舒服的家裡雲遊博物館!01 羅浮宮它常年盤踞「遊客最想去的博物館館」榜單前排,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烏央烏央湧入羅浮宮大廳,來觀摩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還有那些你一眼就能認出的著名藝術品和畫作。今年時間特殊,羅浮宮也推出了在線逛展服務,以饗藝術愛好者那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 寧鄉市玉潭街道種子志願服務中心開展農耕文化展及剪紙指尖藝術活動
    2021年1月3日,寧鄉市玉潭街道種子志願服務中心組織源之少年·少年公益小記者和家長們,在寧鄉市大成橋鎮,開始了新年第一趟公益旅程——「農耕文化展及剪紙指尖藝術」公益課。70餘人來到大成橋鎮,大手牽小手,參觀農耕文化展和學習剪紙藝術活動。第一站參觀鵲山村農耕文化博物館。
  • 中國人去荷蘭逛博物館,一進門就尷尬了,荷蘭人:少見多怪!
    但是很多人還沒有概念,荷蘭到底開放到什麼程度呢?中國遊客在荷蘭參觀博物館時,一進來就遇到麻煩。據說只要逛一圈荷蘭的博物館,就能知道荷蘭人有多開放。今天一起去看吧。原來,在荷蘭當地有一個特別的博物館,也就是性博物館。這裡展示的並不是單純的歷史文物。全部都是以兩性關係為題材的。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西農大與萬榮縣共建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
    本報訊(記者李林霞)記者1月4日獲悉,山西農業大學與萬榮縣人民政府日前聯合舉辦共建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雙方攜手充分發揮農事節慶的教育價值,著力打造農耕文化教育的實踐課堂。
  • 京都鐵道博物館:日本遊你不得不知道的鐵道文化
    2016年4月29日,在歷史氣氛濃鬱的京都,一座京都鐵道博物館(Kyoto Railway Museum)悄然開業了。京都鐵道博物館前身是梅小路蒸汽機車館和大阪的交通科學博物館。館內展出了從蒸汽機車到新幹線,多達53輛的珍貴車輛。
  • 赤峰地區農耕文明演進和二十四節氣文化
    赤峰市地處內蒙古東部,是內蒙古重要的產糧大市,也是農耕文明積澱最深厚的地區。 赤峰市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有較為成熟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興隆窪遺址的窖穴中曾發現了碳化的慄和黍,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的物證。
  • 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農耕文化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 線上博物館來啦!在家也能「逛」遍全國博物館~
    考慮到這點,為大家整理了國內博物館的線上參觀連結,我們可以在雲端逛博物館啦!其實很多博物館都會有數字展廳、文物掃描、建模等,如果有未搜集到的歡迎大家在評論裡補充!我國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共達到855家,其中,一級博物館130家,二級博物館286家,三級博物館439家(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共有5354家)。以下為整理的國內部分博物館線上資源。掃碼查看,部分博物館的全景展覽暫不支持移動端,需在電腦端打開,可複製連結到電腦瀏覽。
  • 我們NOUS愛逛博物館|美索不達米亞之旅
    博物館就是世界!今天,讓我們帶著孩子走進羅浮宮博物館,欣賞、臨摹名畫,理解藝術的魅力,陶冶性情,開闊視野,感受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開啟一生美妙的博物館之旅。本活動由法國巴黎我們NOUS協會和愛逛博物館攜手承辦通過生動有趣的參觀,讓小朋友聆聽藝術背後的故事,感知藝術的神奇,培養孩子們的藝術品位,學習繪畫基礎技巧,普及文化及藝術史知識,同時提升國外華裔小朋友的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