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娘惹的味道,回到馬來西亞

2020-12-12 澎湃新聞

吸引人的旅行目的地分兩種:別人的生活而令你神往,但深度體驗過一次就可以,因為那終究是別人的,本質和你無關。而另一種,生活著一群熟悉的陌生人,那裡的人間煙火透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你欲罷不能。

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裡最令我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叫做娘惹。

檳城峇峇娘惹(僑生)博物館 馬來西亞旅遊局 供圖那是北京奧運前夕,獨立戲劇剛剛起勢,一位圈內朋友拉我去看一部新戲。「導演、編劇是位馬來西亞華人才子,中戲的第一位該國博士。」而這位顏永祺博士的戲,就叫做《娘惹艾美麗》。乍一聽,我以為這戲講親子矛盾和代溝。結果濃濃的南洋風情把我迷上了。

這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長著你熟悉的黃色面孔和黑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間不斷切換、偶爾夾雜並用。他們把中華民族的生活搬到千裡之外的南洋,又對當地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以及後來歐洲殖民者兼收並蓄。他們守著明朝傳下來的正統華夏禮法,卻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其中的上層更是善於享受與接受各種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潮……

馬六甲大伯公廟,各族人民都把鄭和奉做神明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為 黃哲 攝之後,新加坡華語電視劇《小娘惹》再度火遍華人世界。這次與其說是被迷上,不如說被饞壞了。片中出自她們巧手的各種娘惹美食,再加上事無巨細的過程演示,讓眼睛大快朵頤。

娘惹美食讓華人美食家蔡瀾為之「站臺」。如果沒有這場改變世界的疫情,也許此刻我就在馬六甲17路終點站的葡萄牙村,喝著新鮮的椰子、吃著魔鬼魚,度過換季時空氣品質最糟糕的這一陣。

五六百年前來馬六甲定居的葡萄牙後裔。娘惹美食吸取了包括土生葡人在內的各族美食精華。疫情在全球範圍尚不樂觀,還好馬來西亞旅遊局攜手北京的14年馬來西亞老店——馬六甲傳奇,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娘惹美食節,讓旅行和美食愛好者在這個心比天更涼的寒秋,在眼球和舌尖有了一份熱辣並溫柔著的慰藉。在娘惹美食節的菜單上,有一道菜赫然寫著「馬來西亞國飯」字樣,這就是椰漿飯(Nasi Lemak)。雖然聽上去平淡無奇,絕對優勢成分也只是米飯和椰漿,但作為低調卻絕不簡單的娘惹美食一份子,除了班蘭葉、香茅、薑黃這些增香的,起碼得加了小鳳尾魚、烤花生、炸蕹菜、全熟蛋、叄峇醬和黃瓜片,才能叫做椰漿飯。

馬來西亞國飯(椰漿飯)就像燒麥之於呼和浩特各族同胞,每個馬來西亞人無論民族,都習慣用這份奶白色的清香開啟一天的味蕾,無論它是被大城市的報紙、小鎮的麻漿紙或香蕉葉包住賣的。圖省事的,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澆上一份咖喱牛肉或海鮮,那就是一頓單人份正餐。東方文明傳統都講究嚴父慈母。如果說椰漿飯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管你飽腹的「父王」,煎蕊(Cendol)就是風情旖旎、治癒系的「母后」。

雖然菜單上它按大馬華文的普通話寫作「珍多冰」,我還是習慣按包括柯以敏和李宗偉在內的檳城人的叫法,稱它為煎蕊,只因這一譯名更為形神兼備和信、達、雅些。

煎蕊的名字來源於這道甜品特有的粉條,以粘米粉加入大量班蘭葉汁打製成,形同嫩綠待放的花蕊,而且必須每天現做、保證其味道如同花蕊般沁吐芬芳。

煎蕊(珍多冰),是最具娘惹特色的冰飲。先打半碗刨冰,然後放入紅豆、紅糖,舀一勺軟Q的綠色粉蕊,再滿滿澆上新鮮椰奶,這才是一碗合格的煎蕊。椰奶的醇厚鮮美、煎蕊的軟糯溫香、紅糖和紅豆的厚重甜膩,再配上無數粒刨冰碴在唇齒間爆裂溶解。地處熱帶核心,終年烈日的馬來西亞,覓一陰涼處捧上這麼一碗吸溜著,實在是人生剛需。

國王和王后只能各有一位,文武百官卻是各顯神通、步步登「糕」——這就是在2008和2020兩版《小娘惹》中都一下子徵服吃貨觀眾的娘惹糕們。這些妖豔、口感卻不過分奇淫的糕點,或許也正是娘惹生活哲學的擔當。

九層糕、曼煎粿、紅龜粿、烤木薯糕、阿榜糕、蜂窩餅……其實在馬來本土的歷史都不會早於鄭和下西洋,都能從中國尤其華南各地找到原型,然後被娘惹們吸納了不同族群的「糕」招之後,被自主研發成了娘惹糕家族的一員。

娘惹糕的主要材料並不多,更是就地取材的平易貨——無非椰子、班蘭葉、糯米、木薯、豆類,最多鹹味的再加上一點魚肉和蝦醬。

馬六甲雞場街,正在現場製作娘惹糕的峇峇和娘惹但就是靠這麼幾種有限的大路貨,小娘惹們在婆婆奶奶們的指揮和傳授下,就生生通過不同的搭配和調製手法,能做出樣式豐富、色彩斑斕、甜味正好、口感更是對沒牙的老幼都無比友好的娘惹糕。但在大多數民族的料理尤其是糕點中,同一品相搭配不同的元素,看上去總是大同小異。靠幾樣材料變出無數賣相,娘惹們難道都是魔術師?某種程度上是的,她們點石成金的「魔水」,其實還是就地取材——班蘭葉、蝶豆花、洛神花、拉米葉……都是馬六甲海峽東岸俯首皆是的廉價植物。

但這些植物的汁液,加入米麵之中,除了帶來不同的色彩外,還會附贈這些花草的特殊香氛,甚至糕已下肚,但依然口有餘香、吐氣如蘭。

但有一種顏色,是絕不會出現在娘惹的糕點盤甚至整張餐桌的,那就是藍色。在峇峇娘惹文化中,藍色尤其深藍色是喪葬的專用色。只有在葬禮的招待會上,才會出現以深藍色為主的娘惹糕盤。而大部分歡聚的場合,原本藍色的蘭花類汁液,也要和別的汁液調合成別的顏色。

至於這個門道,還是我第一次去馬來西亞時,在舊版《小娘惹》的重要取景地、馬六甲娘惹博物館裡學到的。在那座飛簷鬥拱和文藝復興花窗兼容、卻沒用一顆釘子的華麗大宅,有著關於娘惹生活的一切。

峇峇娘惹的大宅裡,西式建築和傳統中國禮法布局和諧統一。娘惹美食節當天,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夫人帶頭、在場的全體馬方女性,無論老少和族裔,全都身穿傳統娘惹服裝紗籠。也是拜那座包羅萬象的娘惹博物館所賜,我得以禮貌而準確地稱呼她們——紗籠上只以一根精美長胸針固定的,是未婚的Miss,至於同樣位置上是一大數小「子母」扣的,則準確地表明了她的家庭角色,理應毫不猶豫地稱之為夫人。我很喜歡椰漿飯,每次去馬來西亞都必吃,但每次旅行只吃一頓也就夠了。因為各地的椰漿飯配料味道,總是大差不差。在大馬,無論走到哪個城市,我必須吃一碗當地的叻沙(laksa)。別看在該國地位低於椰漿飯,但叻沙就像是最棒的演員,到一處就換了個人設,卻永遠閃耀全場。

雖然是娘惹的發明,但Laksa這詞卻源自於古印度梵文,指意數量非常多的意思。

每座馬來西亞城市都有自己的那碗特色叻沙雖然,至今印度本土和大馬當地的印度檔並沒有一樣食物和叻沙有關,但這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叻沙有數不清的口味:數百年來,不計其數的華人不斷下南洋,包括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上,與不同民族的當地土著以及殖民者不計其數地雙向交流,同時必須根據每個落腳地那千差萬別的物產基礎因地制宜。

馬六甲和檳城是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兩大土生華人佔據主導地位的城市,自然也是峇峇娘惹文化一南一北的兩大代表。

辛亥革命離不開檳城(舊稱檳榔嶼)峇峇們的大力支持兩者的瑜亮情結可謂是全方面的:檳城那份《光華日報》曾是孫中山宣傳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陣地。二戰抗日時期,馬六甲的峇峇群體是海外華人中公認出錢出人出力最大的一群。到了和平年代,南北馬華人之間的互不服氣,更是集中體現在一碗叻沙上。在馬六甲為代表的南馬叻沙,會默認為椰奶加咖哩口味。1960年代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建國的新加坡人,也是吃著這樣的叻沙長大的。

只不過更為西化的新加坡華人,習慣把瀨粉切成小段,這樣就可以只用湯匙而不必用筷子了。而檳城為中心的北馬人,對此會莫名其妙:加了大量椰奶的咖哩湯頭,配雞絲、豆芽、血蚶、蝦、水煮蛋……那哪裡是叻沙?分明是咖喱面麼!

在檳城人看來,酸酸的亞叄叻沙才是人間正道。亞叄(Asam)在馬來語中即表示酸味,又是酸豆樹、也就是羅望子的果實。這一果實和美味的多種淡水魚一起,再加入姜、香茅、紅蔥頭、辣椒、馬拉盞醬等吊湯,煮熟瀨粉,再加入黃瓜等蔬菜配料,最後切不能忘記一滴入魂的蝦膏,這才是一碗正宗的叻沙。

當然,這碗亞叄叻沙在北馬各地的出品也因地制宜,但總是大同小異。比如靠近內陸中央山脈的重要華埠怡保、會用更酸辣的湯底來去溼氣,而最北的小城玻璃市的湯底則公認更加鮮美,因為那裡用盛產的鰻魚來吊湯。美國ABC新聞網曾在2011年,把亞叄叻沙評為年度全球top50美食中的第七名。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上,馬來西亞大使夫人用亞叄醬親手烹製了大蝦,果然美味異常。而巧的是,曾在檳城行醫和策劃革命的中山先生,同樣是這一味道的鐵桿粉絲,如今他廣東中山翠亨村的故居,還有一棵國父於少年時手植的酸豆樹。

孫中山也被寫在了馬來西亞國家的歷史裡。所有關於娘惹味道和馬來西亞的記憶,因為一場娘惹美食節,就這樣被旅行家兼老饕們像拼圖一般清晰復盤。(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影響
    余光中的《鄉愁》中有這樣一段話"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而大陸在那頭",相信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同胞們對祖國也有著一抹別樣的思緒,這也許是近年來閩南地區華人"認祖歸宗"的風潮大湧。讓我們也把目光追隨到了他們的繁衍歷史上。
  • 馬來西亞帥小夥在廈門核心商圈開了家娘惹菜,4元就能吃飽
    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馬六甲菜餚,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在廈門有家小店也能吃上正宗的娘惹菜,店名就很直白,就叫「小娘惹廚房」,位於美麗的篔簹湖畔,狐尾山腳下。這裡是有名的濱北中央CBD商務區,是外國人聚集的官任社區。
  • 菜系中的混血兒,神秘的東南亞「娘惹菜」到底是什麼?
    最近一部關於馬來西亞文化的熱播劇《小娘惹》再次在網上翻拍上線。不顧一切地追劇,沒曾想過自己還沒有等到家族大戲就被劇中的馬來西亞美食(娘惹菜)的鏡頭深深吸引住了,瞬間的小殼感覺到是在看美食科普片,我想追劇的小夥伴也和小殼一樣,也想嘗嘗鏡頭前的娘惹美食。
  • 一口吃出半張世界地圖——叻沙,華人創造的馬來西亞美食經典
    第一次吃叻沙是在澳門,幾乎滿座的一間小餐廳,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食肆味道差不到哪兒去,點了一碗,濃鬱香辣,異常開胃,便記住了「叻沙」這味美食。要吃地道的叻沙得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檳城號稱小吃之城,它在大馬食客心目中的位置,就像四川成都於中國食客那樣。
  • 小娘惹,除了好菜還有漂洋過海的鄉愁
    微博@電視劇小娘惹 圖有錢的峇峇家族會在特殊的節慶日子擺長桌宴,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組享用豐盛的娘惹菜餚,而娘惹菜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娘惹糕點。娘惹糕點以款式多樣,味道香甜濃鬱而著稱,再加上色彩繽紛,看上去十分誘人。
  • 吃貨快進,超全的馬來西亞窮遊攻略!
    作為一名去馬來西亞當交換生的學生,我在那待了一學期。吃遍了馬來西亞不同的菜系。馬來西亞是個多元化的國家,有三個種群的人居住,分別是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這意味著在這個國家你可以吃到三種不同菜別的美食,比如:當你吃當地美食時,會明顯感覺到這一秒在廣東吃炒粿條,下一秒就在福建吃福建雲吞麵,下下一秒就在印度飛餅一秒,下下下一秒就在海南吃海南椰漿飯,吃膩了就吃下馬來的娘惹laksa或者面。不說廢話,直接上菜!
  • 娘惹到底是什麼意思,新加坡的娘惹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Baba),女性後代則稱"娘惹"(Nyonya)。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
  • 半塊地圖-Laksa,一個經典的馬來西亞中文創造
    第一次吃臘肉是澳門的一家小餐館,幾乎是滿座,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餐館沒有更差的口味,點了一碗之後,他又香又辣,而且很開胃,所以你可以記住「叻沙」這道美味的食物。要吃正宗的臘肉,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
  • 馬來西亞微型小說創作量最豐富的作家朵拉分享文情畫意
    受四大文化影響,產生了兩個南洋文化:英華文化和娘惹文化。因為中國的海外絲綢之路和鄭和下南洋的關係,產生了馬來西亞的峇峇和娘惹文化。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生下的孩子,男生叫峇峇,女生叫娘惹。娘惹平常的服飾喜用中國傳統手繡和鏤空法,並揉合荷蘭衣服的蕾絲花邊綴在長衫上,叫「可峇雅」,剪裁充分貼身,尤其顯腰身,裙子是蠟染的紗籠,全部都是中西文化和當地文化的融合。朵拉老師說,這是馬來西亞的國服。
  • 《小娘惹》熱播,紅龜粿、卡峇雅了解一下
    近日,新版《小娘惹》電視劇熱播,引起人們對娘惹文化的好奇與關注。電視劇中,華麗的娘惹服飾與精緻的娘惹美食,更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想深入了解並體驗娘惹文化,新加坡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娘惹街區、娘惹住宅、娘惹美食。
  • 「峇峇娘惹」是什麼?大馬不可錯過的「清朝」豪宅學問大!
    QA&問:峇峇(baba) 娘惹是什麼?答:在大馬土生土長的華人我們稱之為「峇峇娘惹」。峇峇娘惹是一個馬來語的音譯介詞,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則為娘惹。峇峇娘惹們的婚禮非常富麗,至今保持許多清代婚禮的習俗,女方花冠霞帔而男方旗袍馬褂。儘管峇峇娘惹的交際語言可能是馬來語,英語,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依舊維持華人的傳統習俗和家庭觀念。
  • 如何借力影視劇熱潮「種草」——馬來西亞旅遊局的營銷經
    和眾多亞洲目的地國家一樣,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跨境旅遊也暫停了。但是在暫停的這段時間裡,馬來西亞旅遊局卻依然保持著和中國旅遊市場積極頻繁的互動與溝通:在線上給業者進行培訓,更新產品訊息,到各地走訪旅行社,面對面交流。用微博、微信和抖音各種多媒體與中國消費者親密「對話」,借勢影視劇帶來的娘惹熱潮舉辦美食節。
  • 小娘惹在哪裡拍的 故事背景設定在馬六甲一帶
    與其他電視劇不同,《小娘惹》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馬六甲一帶,2018年10月11日,《小娘惹》在馬來西亞正式開機,2019年2月17日,該劇全部殺青,拍攝歷時131天,跨越4600多公裡,輾轉中國、馬來西亞兩國取景。
  • 新版小娘惹電視劇全集在線觀看 2020小娘惹高清免費播放完整版
    由張曦文、肖燕主演的電視劇《小娘惹》昨日在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正式首播。作為一部女性勵志傳奇大戲,《小娘惹》通過三代「娘惹」的不同命運,展現女性的覺醒與自強成長,也傳遞出娘惹文化的精神內核。
  • 新舊版《小娘惹》人物對比 較舊版比演員缺少南洋味
    新舊版《小娘惹》人物對比《小娘惹》新舊兩版男主是同一個人出演,十二年樣貌氣質都沒變化。這部劇2008年播出的時候火遍了大江南北,講述了女主角月娘歷經磨難的一生。「娘惹」這一詞是指居住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土生土長的華人女性。
  • 《小娘惹》演員現狀:戚玉武白薇秀結緣?他兩像吃防腐劑
    目前為止播出四集,從選角到劇的製作上,劇組可謂用心,服道化都充滿了濃濃的東南亞氣息,讓人在看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的恩怨情仇的同時領略娘惹文化的精髓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絕美風景。歐萱,1979年6月28日出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女演員,祖籍福建,現為海峽唱片旗下藝人及新傳媒部頭合約女藝人。
  • ...娘惹電視劇在線觀看全集 肖燕一人分飾兩角帶領娘惹文化賺足眼淚
    新版小娘惹電視劇在線觀看全集 肖燕一人分飾兩角帶領娘惹文化賺足眼淚時間:2020-06-29 12:13   來源:中華管理在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版小娘惹電視劇在線觀看全集 肖燕一人分飾兩角帶領娘惹文化賺足眼淚 由肖燕主演的的女性勵志傳奇電視劇《小娘惹》將於6月5日登陸東方影視頻道
  • 《小娘惹》舌尖上的電視劇?劇情不夠美食來湊,高清畫質口水直流
    近日,由肖燕,寇家瑞,戴向宇主演的《新小娘惹》一開播就廣受好評,該劇作為20年第二季度電視劇,拿下開門紅,6月5日在東方影視頻道首播,28日在中央八臺首播,並在愛奇藝這部劇翻拍自2008年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雖然新版劇情引人詬病,但是劇中的娘惹美食,卻讓人口水直流,也讓網友發出調侃「這是一檔美食節目吧」08版的《小娘惹》由於年代原因,畫質並不清楚,而新版電視劇畫質清晰
  • 小娘惹電視劇在哪裡取景拍的 故事背景資料簡介
    《小娘惹》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馬六甲一帶,2018年10月11日,《小娘惹》在馬來西亞正式開機,2019年2月17日,該劇全部殺青,拍攝歷時131天,跨越4600多公裡,輾轉中國、馬來西亞兩國取景。
  • 小娘惹是什麼意思 新版小娘惹2020電視劇在線免費觀看全集
    娘惹是什麼意思電視劇《小娘惹》開播,引起大家關注。有網友發現,這是一部翻拍劇。十幾年前,已經有一個新加坡版本的《小娘惹》。在中國,不是所有人都熟悉娘惹文化。為什麼叫《小娘惹》這個劇名,一部分觀眾百思不得其解。新版《小娘惹》和大家見面,大家討論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娘惹是什麼意思,現在還有沒有娘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