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小新》作為日本漫畫界的初代頂流,在中國大部分80、90後心目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時候每每當著父母面觀看動畫《蠟筆小新》時,總是免不了一頓臭罵與抱怨。依稀記得父母總說:這動畫不正經、不適合小孩看、看多了會變傻等等之類的批評……
那時候天真懵懂的我們,也只不過覺得小新只是個愛露PP與「大象」的頑皮小男孩,並未覺得像父母說的那樣不堪。
長大後,再看曾經那個調皮可愛的五歲幼稚園男孩,原來常常打著「童言無忌」的旗號在「開車」:葷段子、大尺度、性暗示……果真讓人羞羞臉啊!
溫馨的親子家庭動畫番,竟TM是成人漫畫!
《蠟筆小新》原本定位為成人漫畫,因為在早期有許多關於性暗示的描述,然而在動畫化後,受到影響逐漸轉變為適合全家觀賞的作品,而排除了性暗示的表現。
雖然仍算做成人漫畫,但內容變成為男女老少可以共賞的家庭喜劇,作者通過小新的「童言無忌」表達了社會百態與人世辛酸。
野原新之助,居然不是小新的真名!
在《蠟筆小新》動畫第二季的第98話《替小寶寶想名字》以及第99話《小寶寶的名字想好了》這兩話中,小新問自己的名字野原新之助是怎麼來的,廣志與美伢面面相覷,回憶起來了當時給小新取名字的故事。
小新的名字野原新之助竟然是由一場大雨給決定的。
當時,野原美伢已經進入了預產期,但小新的名字卻一直沒有想好。野原廣志在公司上班苦思冥想名字時,突然接到野原美伢打來的電話,說自己馬上要臨盆了。
野原美伢生下小新的那一天正巧在下大雨,野原廣志將預備名寫在了一張紙上,順帶放進了公文包內。野原廣志接到電話後直接冒著雨跑到了醫院,由於下著大雨,野原廣志那張放到公文包的紙被浸溼了,等到野原廣志將紙拿出來的時候,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字已經看不清了,紙上剩下的幾個假名文字拼在一起寫成漢字就是「新之助」。
按照動畫中的鏡頭,紙上最開始有四個候選名字:「しんいち(新一)、とものり(友智)、すぐる(俊郎)、けんた(健太)」,然後寫著這四個名字的記錄用紙被雨水弄溼了,剩下來還能看清的字只有「しんのすけ」這五個文字了。
所以機緣巧合之下,小新的名字就這麼被定下來了。
雖然平時都是用假名來表示小新的名字——しんのすけ,但其實在蠟筆小新劇場版《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嵐を呼ぶ アッパレ!戦國大合戦》中,出現過漢字書寫的一句話「天正2年に戦で野原信之介とその一族が奮戦」,裡面明確的出現了野原信之介這幾個字。而很多在中國的朋友因為看了那麼多年的臺灣配音版的蠟筆小新,大部分人根深蒂固的認為小新的大名應該是野原新之助,其實是錯的....
《蠟筆小新》的「蠟筆」到底有什麼寓意?
用臼井老師的話說:當初小新的形象就來源於「馬鈴薯」,所以在早期的動畫片中,小新也經常被其他人稱呼為「馬鈴薯小子」。同時《蠟筆小新》的畫風比較簡潔,早期形象是在紙上直接用蠟筆描繪而成的。那時候在漫畫界用蠟筆作畫十分罕見,所以才取名為《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中文譯為《蠟筆小新》。
蠟筆更多時候代表著五顏六色、繽紛多彩,並且小孩子心目中的蠟筆畫總是天真無邪的代表,採用「蠟筆」二字,更能吸引兒童觀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