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梁德友
(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摘 要]由於理論的「誤用」和相關概念的「誤讀」,學術界關於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一直存有爭議,但撥開「主體論」迷霧不難發現,一定階級或集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主體」。相較於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表現為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其中,權威性是其身份屬性,意識形態性是其政治屬性,而超越性則是其價值屬性。為此,應立足「權威性」,擴大宣傳與推介,凸顯與維護主體權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立足「意識形態性」,增強話語主導權、生產權和控制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立足「超越性」,選擇正確、科學的指導思想,遵循「以人為目的」的規律,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先進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傳統話語體系裡,本沒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說,而多以「教育者」述之。直到20世紀80年代,主體哲學濫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概念才開始成為規範學術概念而為學界接受。但主體概念的引入,也使學術界陷入了「誰是主體」的學術分歧。多學科、眾學者的廣泛參與和多層面、眾範式的持久碰撞使「教育者」這一概念在「主體論」的爭論中愈走愈遠,繁衍出「單一主體」「雙主體」「主體間性」乃至「多主體」等眾多觀點,究竟「誰是主體」一直未達成共識,而這一問題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至關重要。因為「誰是主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確立和開展的「元理論」「元問題」,還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理論難題的「一把鑰匙」。為此,本文循問題導向式邏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一研究思路,從身份確認、屬性定位和角色強化三個層面嘗試撥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論迷霧,並以此就教於方家。
一、誰是主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爭及其身份確認
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學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歧明顯。既有「教師主體」說、「學生主體」說[1]191、「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說[2]337、「教師—學生」互為主體的「主體際」說[3](也稱之為「主體間性」說[4]359),也有把客體、介體、環體等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一概稱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泛主體」說,等等,不一而足,究竟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是邏輯推演出來的,更不是他人強行賦予的,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決定的。因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性質,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學術建構的應有邏輯。」[5]目前學界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表述主要有「施加論」「轉化論」「培養論」和「內化論」等,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內涵卻有著共同指向,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會的階級或集團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使其形成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實踐活動。」[6]41這一具有共識性的表述不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為我們溯本求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提供了理論依據。從這一表述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在思想領域開展的一種「實踐理性」,其本質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和灌輸。」[6]81
由此,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師、學生、介體、環體等任何具體要素,而是一定階級或集團。事實上,也只有一定的階級(尤其是統治階級)或政治集團才有動力、有能力和有必要立足意識形態需要對其他群體進行思想灌輸,以達到維護其統治之目的。因此,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總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7]6更有學者直言,以國家為代表的政治集團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且是最高主體。[8]具體到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居於領導地位的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這是由無產階級的屬性特點、歷史使命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決定的。
基於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客觀、清晰,一定階級或集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但為何當下學界的主體之說卻又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主體混為一談。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學界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時可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教育學範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具體過程中進行建構,並由此衍生出眾多主體觀。從教育過程分析,教育者是「輸出方」,受教育者是「輸入方」,教育者自然是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想「灌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建構「主體間性」關係,甚至一些教育要素也可以被納入「主體」範疇,這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是可以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維護統治向人們灌輸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是同一層次的範疇概念,二者有著質的差別。正如王俊拴教授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政治性與強烈的意識形態訴求要求其基本範疇的確定必須面向整個政治體系,而不能在具體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上定位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揭示和確定的是政治團體、階級或國家意義上的教育主體,而不是一般知識傳授意義上的教育主體。」[5]
二是沒有分清委託主體和代理主體。一定階級或集團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並非是虛假主體,而是實實在在的主體。這種「實在性」主要通過「委託——代理」關係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包括國家(社會)、階級、政黨等一定階級或集團是委託主體,承擔著掌控方向、組織實施、制定政策、培養隊伍、確定目標和內容等宏觀調控引導。[9]代理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承擔者和具體執行者,包括各級黨組織、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家長、學校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代理主體相對多元和多變,既可以是組織機構、協會單位等正式組織,也可以是家庭、長輩及個人等非正式組織。從委託——代理角度分析,代理主體主要是秉承委託主體要旨,遵其要求實施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活動。代理主體只是「準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功能的延伸,而非主體本身。因此,當下學界提到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環體等諸要素都不具備主體應有的本質屬性,將其稱之為主體,是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5]
三是主體概念跨界的「誤讀」。無疑,主體是個哲學概念,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卻常常被認為「首先是個教育學問題。」[10]因此,學界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時,面臨「哲學概念」向「教育學概念」的跨界使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界大多從認識論角度理解和使用主體概念。「主體和客體是表示活動者和活動對象之間特定關係的一對哲學範疇。……在整個認識活動中,人始終是主體。」[11]237馬克思主義「人是主體」論斷使學界普遍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指向人,並最終落腳於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體的人——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並由此演繹出各種主體觀。客觀地講,以哲學主體性理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僅必要,而且因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哲學視野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但回望哲學及其發展史,我們發現,學界在借用主體概念時,或多或少對哲學主體概念存在一定的「誤讀」「漏讀」甚至「錯讀」。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價值指向的實踐活動,其主體既不是「具體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實踐的人」。作為主體,「實踐的人」有個體、群體(社會)和類三種存在形式。[12]因此,不能因「人是主體」就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解局限為教師或學生,而忽略階級、國家或政治集團等群體的主體屬性。實質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群體主體,屬於複數主體,即一定階級或集團。
二、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重屬性
如前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一定階級或集團。那麼,在實踐中,一定階級或集團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形式呈現自身的主體性?即其主體屬性是什麼?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元問題」,學界同樣眾說紛紜,甚至一段時間內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混為一談,提出了諸如工具性、目的性、黨性、人性、服務性等觀點。但客觀地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雖然密切相關,甚至高度重疊,但二者卻涇渭分明,不應等同視之。對此,駱鬱廷教授認為,必須立足「主體」談「主體屬性」,主體性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最根本的屬性特徵。[13]筆者認為主體性是一個較為抽象又相對寬泛的概念,這一概念只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屬性特徵,而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本身。相較於客體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可以概括為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
(一)權威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身份屬性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認為,「任何群體生活都需要某種權威系統存在。」[14]1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灌輸」離不開主體權威作為保障,權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命線」。
從角色身份看,權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身份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主體與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職能邊界是清晰明確的,二者是「輸出」與「輸入」的單向過程,而非相反,其「不平等」角色關係不能轉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角色的既定性,意味著它絕不能發生變更,主體角色的位移會使受教育者成為主體並支配和控制整個教育過程,如果那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敗。」[5]主體這種特殊而又特定的角色身份決定了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性意志」的權威性;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使社會成員認同、服從並忠誠於主體所主張的意識形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施加」也好,「影響、引導」也罷,都離不開強有力的權威主體[5];從表現形式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性主要體現在主導力和執行力層面。主導力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夠全盤掌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主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節奏和方式。而執行力則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夠設計完善的政策制度,制定科學的教育內容,提供充足、優良的師資力量及其完善的設施場所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實施。
(二)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政治屬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物質基礎是階級社會,為一定階級或集團意識形態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使命。因此,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最本質的屬性和最具特色的「亮麗名片」。沒有這一主體屬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會失去價值和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原始社會的精神生產活動始終帶有「前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色彩,不能被稱為「完全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因。[6]41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意識形態屬性主要表現為國家意志或政黨綱領。恩格斯曾指出,「國家一旦成了對社會來說是獨立的力量,馬上就產生了另外的意識形態。」 [15]308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使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並利用國家力量對社會成員施加影響和「灌輸」,以達到「統一思想」之目的。而其他階級群體也通常在政黨或集團框架下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凝聚階級共識,爭取意識形態話語權。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主動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角色,在廣大工人中積極開展「喚醒工人覺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在隨後的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這條「生命線」,最終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功。正是如此,筆者認為,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鮮亮的主體符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可或缺的「質的規定性」。
(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價值屬性
從本質上講,人們之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因為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現狀與主體所期望或要求的思想品德存在差距[6]136-137。為解決「需要」與「不能滿足需要」的張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不斷超越社會現有的思想道德狀況,提出先進、科學和系統的理論來引導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當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又會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推動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螺旋式上升,邁向新的更高階段。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超越性是相對於社會成員現有思想道德水平而言的,二者思想水平的「位差」是主體超越性的直接動力和主要原因。換言之,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價值屬性。正是具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價值意義才得以彰顯。沒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就會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會失去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在現實性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超越性主要表現為一定階級或政黨理論的先進性。「先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應然要求。」[16]在我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就是因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17]說明7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走在理論和時代的前列。「對作為客體的人民群眾在先進性方面保持優勢地位,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獲得思想政治工作主體資格的前提條件。」[18]
綜上,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重屬性。只有具備這三重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才能得以彰顯,其合法性身份也才能得以確認。
三、屬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角色實現
從上文分析可知,主體屬性不僅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與「厚度」,而且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與「方位」。因此,應強化主體三重屬性,鞏固和維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角色的實現。
(一)立足「權威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
一是確認與體認:維護主體身份。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一定時期內一定階級和利益集團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的身份符號和標籤,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誰擁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誰就擁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和「是誰、為了誰」等基礎性、方向性問題。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思想政治教育責無旁貸的主體。[8]這既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黨的自身屬性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具有排他性,是唯一主體。其他「教育者」是「代理」主體,是中國共產黨意志的闡釋者、執行者和貫徹者。
二是宣傳與推介:擴大主體影響。當前不僅理論上存在多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而且在現實中也面臨來自不同勢力、不同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爭奪,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的混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衝擊和挑戰。為此,要把主體的宣傳和推介作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推介渠道,以制度化、常態化舉措大力宣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尤其是要藉助新媒體技術,線上線下相結合,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宣傳中國共產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角色身份,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社會認同度。
三是維護與彰顯:樹立主體權威。柏拉圖認為權威起源於對至善的感知及追求,馬克斯·韋伯將其概括為權力控制的合法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性則是其主體身份所賦予的。「中國共產黨由於長期做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形成了相應的主體角色定位,具備了主體身份。」[16]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就是鞏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權威。為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要堅持黨中央權威和一元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另一方面,黨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絕對領導和工作指導。「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9]
(二)立足「意識形態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
一是增強話語主導權:搶佔意識形態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承載和表徵著一定階級的政治訴求,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哪個階級或集團掌握了話語主導權,那麼這個階級或集團的意識形態就會上升為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這也是為什麼思想領域意識形態的爭奪主要是話語主導權爭奪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增強話語主導權,用自己認可的意識形態引領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和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主導權,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和引領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宣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增強話語生產權: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馬克思指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20]550因此,話語生產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用業已形成的意識形態影響、塑造社會成員和「掌握群眾」的實踐活動。[6]40在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生產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質和方向。它一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認可的意識形態提供合法性辯護和理論支撐;另一方面批判揭露舊的社會結構,製造革命與輿論。因此,強化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增強主體話語生產權,建構其內涵豐富、形式活潑和富有競爭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三是增強話語控制權:提高主體話語影響力。布爾迪厄語言象徵性權力理論認為,語言這種「符號資本」類似市場上的商品交換,強勢語言基於競爭關係會對弱勢語言進行「清場行動」而壟斷市場。可見,話語控制權本質上是主體藉助語言實現對權力的掌控和影響。如果沒有主體的話語控制權,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迷失方向,掌控主流意識形態的「大權」就會旁落。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21]21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意識形態粉墨登場,激烈交鋒,面對紛繁複雜的意識形態爭奪,必須提高話語影響力,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話語控制權。
(三)立足「超越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先進性」
一是掌舵把向:選擇正確、科學的指導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其指導思想是否先進,即是否擁有正確、科學的指導思想。「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和偉大的認識工具。從中國共產黨成立那天起,馬克思主義就被寫在我們黨高高飄揚的旗幟上。正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才能夠比本階級普通群眾、比其他階級的政治力量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引領時代潮流。」[23]
二是創新思維:保持理論的先進性。作為實踐先導和時代的精華,理論並不是一成不變、裹足不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先進性和超越性地位更不是一勞永逸、凝固靜止的。在「一定時期」或「一定範圍」具有先進性和超越性,並非等於「一直」或「普遍」具有先進性和超越性。一定階級或集團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這一重大角色,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堅持理論創新,保持超越性,用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始終推動理論創新,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三是遵循規律:堅持「以人為目的」。雖然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強烈的政治取向和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以人為目的」的實踐活動,人的全面發展是其價值旨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屬人性」規律,超越單一的「工具性」傾向,根據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來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觀念、思維模式和方法論,堅持工具性與價值性辯證統一,彰顯人的價值、幸福和尊嚴,關注人的生存境遇,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終極關懷,使「人實現為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24]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人為目的」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3] 祖嘉合.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7,(3).
[4]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俊拴.略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定位的基本邏輯[J].江漢論壇,2008,(4).
[6]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王建華.思想行為·教育·管理[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2.
[8] 餘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
[9] 劉立華.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確定和分類[J].社科縱橫,2012,(1).
[10] 賴雄麟.論作為教育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基本屬性[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9,(3).
[11] 李秀林,王於,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2] 王苗,張志建.論馬克思主體結構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20,(4).
[13] 駱鬱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4) .
[14] [美]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對權威的服從[M].趙萍萍,王利群,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李平貴,王迪.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初探[J].社科縱橫,2018,(10).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宋福範,周善紅.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邏輯與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J].山東社會科學,2000,(8).
[19]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
[2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2]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07-02.
[23] 張森林.保持黨的先進性與加強黨的科學理論武裝[J].高校理論戰線,2012,(8).
[24] 曾昭皓.從「找尋迷失的人」到「把人實現為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反思與建構[J].理論月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