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楊氏宗親捐資500餘萬元建設的遠口雲潭灣楊氏宗祠落成,這意味著以宗祠文化聞名於世的天柱縣,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介紹,雲潭灣楊氏宗祠,因祖先兩徙黔東,擇祥地而定建雲潭灣,七百年間,當地楊氏人口已逾六萬,楊紹櫚(中國著名音樂家和作曲家,現居上海)、楊宗光(貴州鋁鎂設計院政法委書記,現居貴陽)等賢達之士,層出不窮。在不同時期、地域和行業,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2003年,天柱縣人民政府將該宗祠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國家重點工程白市電站於2013年蓄水後,原本年久失修的楊氏宗祠被湮沒水底,宗祠復建成為了楊氏一族的殷切期盼。後經楊氏族人多方論證選址,決定在距遠口大橋百餘米的大俺濠建設新宗祠,並在雲潭灣楊氏總祠理事會60餘名成員的發起下積極捐款,籌到捐款共計5357658.00元,加上宗祠搬遷所得的政府補償款51萬元,宗祠建設一共投入了5867658.00元。宗祠總寬36米,進深42米,佔地面積為1512平方米,結構設計為「三進三層」,第一、二進為舉辦各種活動的場所,第三進為大殿,專為供奉先祖。
楊氏宗祠落成當天,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宗親們還準備了精彩的龍燈、武術等節目楊氏宗親點擊加入楊氏總群。
據了解,貴州侗族地區一直流傳著「南有鼓樓、北有家祠」之說,指的是南部侗族地區的黎平、從江、榕江等地鼓樓較多,而北部侗族地區清水江下遊之天柱、錦屏兩縣境內家祠眾多,尤以天柱境內清水江沿岸分布較為密集。據不完全統計,天柱、錦屏二縣共有家祠155座,其中天柱95座、錦屏60座。而遠口鎮清水江上遊的三門塘侗寨,又以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風古樸、寧靜祥和、碑刻眾多、家祠雄奇著稱於世,有「北侗旅遊第一村」、「清江瑰寶侗寨明珠」之美譽,蜚聲海內外。雲潭灣楊氏宗祠的落成,為當地的宗祠文化又增添了新的看點。
雲潭灣楊姓源流
公元1334年,原居住江西昌府豐城縣柿源村的楊朝宗(楊震第38世孫)任浙江台州府刺史,因金人叛亂告老還鄉。所生六子:長子承恪,次子承都,三子承憲,四子承國,五子承基,六子承泰,人口眾多,某年遇災,因困難兄弟商議各自外遷,承恪、承都、承憲、承基兄弟四人於公元1357年遷入湖南會同口七裡定居,15年後,因人口多,兄弟商議再分遷各地,承恪分遷黎平三郎司,承憲分遷貴州大定、四川秀山,承基分遷氵舞陽、凱裡掛丁、排羊、灣溪、開陽等地,承都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遷入天柱遠口東門頭布春寨,現高坡至五噸墦千家寨,定居31年所生一子政隆,孫通諒、通誠,又於公元1430年遷入雲潭灣,承都第四代孫玉宣、玉玟分住茅坪上鸕鷀,玉祥分住四川大足縣等地,昌景之子順朝分住安架、榕江寨蒿,順庭分住廟腳、寨頭,順榮分住姚家溪、長坡頭、老路口、要津溪、小江長嶺坡、錦屏永寧、湖南楊家坪、戈雲等地,順貴分住姚家溪、橋頭。昌昊分住雲潭灣衝頭園、溪腳、新樓腳、上下月背山、遠口老寨、錦屏高壩、劍河岑松、屯州。昌文分住矮寨、平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