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這看這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一支寶劍扎在一塊死肉上(指何昶希在《陳情令》片段裡的尷尬中劍場面),如果給這樣的演員鼓勵,好演員怎麼辦?」
在《演員請就位》裡,敢說真話的李誠儒連續兩年都用犀利點評出了圈。
沒演技的「小鮮肉」、「愛豆」被老戲骨懟得一個字都不敢回,觀眾看了解氣,節目熱度蹭蹭漲。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四位導師
從2017年《演員的誕生》橫空出世以來,《演技派》《演員請就位》《演員的品格》《最美表演》等演技類綜藝一直都是市場的寵兒,收割話題無數。
但是打開各大平臺的各種熱劇,瞪眼面癱「腳演技」的情況真的變少了嗎?
演技類綜藝,是否真能像人們希望的那樣,成為「造星工廠」和「表演診所」?
熱議——
郭李之爭,不僅僅是一張S卡
郭敬明發S卡引起巨大爭議
郭敬明的一張S卡,無疑讓正在騰訊視頻熱播的《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出了圈。有人說他詭辯,有人說他破壞規則,更有促狹者說,「郭敬明這是把S卡當房卡發了嗎?」。
爭議誕生於《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第一輪競演環節。男團UNINE組合成員何昶希在表演《陳情令》片段時,表演生硬尷尬,但郭敬明還是鼓勵地給他發了一張S卡。此卡能讓演員在下一輪賽程中獲得優先選擇權,非常珍貴。
何昶希表演的中劍片段
此舉頓時引起了包括場下選手、臺上導演的不滿。陳凱歌提出,不是因為表演,而是其他的原因發S卡,就是對青年演員們不公平。
爾東升暗藏春秋筆法,在臺上放言:「我希望就是他(何昶希)能跟郭敬明合作。」 和郭敬明關係比較好的趙薇則勸他可以拓寬一下審美維度。
而在第一季就和郭敬明吵過的鑑影評委李誠儒可沒這麼客氣。
在郭敬明用「給S卡是我的權力,我想選擇我要合作的演員」強行挽尊后,李誠儒一句「我不喜歡翻手為雨覆手為雲的各種作法」語驚四座。在後續採訪時他更直言不諱:「(演技)如此之爛,給S卡?」
李誠儒怒懟郭敬明
導演們的意見對峙,在節目播出後引發網絡熱議,並衍生出了多個話題。站郭敬明的和站李誠儒的爭執不休,節目也收穫了可觀的熱度。但人們似乎忘了,對於一個演技類綜藝來說,「演技到底是不是發S卡的標準」原本應該無需被討論。
延伸——
話題至上,那些被隱藏的好表演
讓人遺憾的是,真正好的表演,並不像上述爭議事件那樣有熱度。
就算不看節目的人,可能也聽過郭敬明和李誠儒的「互撕」,看過何昶希的尬演動圖,但未必知道胡杏兒和辣目洋子的表演。
事實上,這二位在節目中的表演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前者演繹了趙薇拿過獎的《親愛的》片段。為了貼近劇中的村婦,胡杏兒穿著舊衣服,頭髮弄得油膩膩的,兩三天內現學了安徽話。為了體會與孩子分離的絕望,她愣是忍住好幾天沒看自己的孩子。
胡杏兒表演的《親愛的》片段
辣目洋子挑戰安藤櫻在《小偷家族》裡的角色。這段哭戲很細膩,有個人特色,看了後讓人很難想起她是網紅出身。
辣目洋子的表演片段
再來看一下愛豆出身的陳宥維「毀」的夜華,有網友吐槽:「這個表情管理,又貢獻了經典影視下飯動圖」。
陳宥維演繹的夜華
好的表演並不一定能帶來與之匹配的流量。優秀的表演可能要達到極致才能火,而糟糕的表演配上鬼畜視頻卻極容易擴散開來。而對很多演藝圈中人來,「黑紅」也比不溫不火好。
資深媒體人Alus告訴記者,僅以《演員請就位》的宣傳節奏來說,第一波炒的是爾東升的直言不諱和他的家世,第二波則是郭李之爭,「很多人更願意看吵架或者聽陳凱歌說戲,至於演員本身的表現,尤其是那些還不錯卻缺少話題的,是否能火,則要看演員個人造化了。」
現象——
想吃到紅利,越來越難
其實,演技類綜藝可以說是被觀眾「催」出來的。影視圈泡沫最大的那幾年,一個IP+一個流量就能來市場上「割韭菜」。飽受「鮮肉五毛演技」之苦的觀眾們,對好演員、好作品的訴求日趨急迫。《演員的誕生》就在2017年應運而生,大火之後,平臺方主動入局加碼,各類演技類綜藝也遍地開花。
在大投資、新模式、高話題等利好因素的加持下,演技類綜藝的確具有一定的「造星」能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演員的誕生》中讓章子怡笑開花,並順利拿了冠軍的周一圍。在節目播出後,他的演技被更多人認可,迅速接了《聲入人心》、《上新了·故宮》、《一本好書》等知名綜藝,還和章子怡合作了《江山故人》。
還有藍盈瑩和凌瀟肅。
前者曾經因《甄嬛傳》「浣碧」給觀眾留下刻板印象,戲路狹窄;後者則深受當年離婚風波的影響,早早地被貼上了過氣演員的標籤。直到他們參加了《演員的誕生》。
兩人重新演繹的《最愛》片段是《演員的誕生》裡的幾個高光時刻之一。節目之後,凌瀟肅透露自己接到了數十個劇組的邀約。藍盈瑩的演技被認可,參演多部影視作品,今年還上了《乘風破浪的姐姐》,「野心努力人設」再次成為熱議焦點。
藍盈瑩和凌瀟肅在《演員的誕生》中很出彩
對於很多新人來說,參加演技類綜藝就像是上了一堂「表演大師課」,既聆聽了大導演的教誨,又能獲得曝光和流量。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五大平臺演技類綜藝新人佔70%。比如李蘭迪,在參加完《我就是演員》後就路人緣猛漲,緊接著主演了電影《夢回大清》。90後演員檀健次參加綜藝時還是新人,露臉後接連拿到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大唐女兒行》、綜藝《頭號大玩家》的資源。
可越到後來,吃紅利卻越來越難了。
因為演員、賽制設置等原因,《我就是演員》第三季《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遭遇了滑鐵盧,豆瓣評分只有4.6分。觀眾對演技類綜藝變成「導演誇誇群」不買帳,導致那一季也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員。
而年輕演員牛駿峰,去年拿下《演員請就位》第一季總冠軍後,雖然也在拍戲,但並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影視劇資源。
牛駿峰微博宣傳自己的新劇
說白了,演員們可以憑本事斬獲路人緣和口碑,至於資源,更多的早已被資本圈定。
困惑——
演技和流量,誰在攪合市場?
那麼,拋開那些光環和定義,演技類綜藝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在張國立看來,演技類綜藝應該是「表演診所」:「大家共同找出表演上的毛病乃至行業裡的頑疾,積極調整和改善,向行業和大眾釋放正能量。」
但這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明道曾參加了《演員請就位》第一季,他認為在綜藝中積累的經驗並不能真正應用到實際的拍攝中,「雖然說大家都在極力地去呈現演員拍攝的過程,但是這並不是真實的拍戲。只能說,這樣的綜藝節目,可以用一種特別形式,讓觀眾讓大家去更理解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但是如果說上了這個節目,就讓你成為了『演技派』,或者更會拍戲?這是不現實的。」
而坐鎮過《演員請就位》的導演李少紅也表示,拍戲是拍戲,綜藝是綜藝,「平時我們拍攝可以來好幾條的,但是這類綜藝不可以,因為他要求的更多是臨場反應。(在綜藝裡)發揮得好,就非常有優勢,一旦出現卡頓,就不被看好。」
事實上,演技類綜藝更像為演員、導演以及觀眾打造了一個「僅以演技論英雄」的烏託邦。真實的影視江湖才不是僅僅靠演技就能混的,它摻雜了太多資方、市場的因素。在演技綜藝裡,一段表演可以不需要顧及「沒辦法控制」的資方、「搶快上映」的宣發、「撕番位」的粉絲等等因素。
就目前的影視環境來看,平臺擁有的權力很大,既是資方,也是播出平臺,甚至可能是經紀公司。用李誠儒的話來說,選秀節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攪合了市場,「你在電影學院學了四年不如人家三個月的選秀」。
平臺靠選秀造星,再速成包裝後放進平臺的主推劇集中進行二輪收割,這是一條圈粉圈錢的捷徑。而上「演技綜藝」又好比是鍍金,隨手翻開熱搜的#某某演技#就知道了,到底有多少是真實力,有多少是粉絲和營銷公司在尬吹。
熱搜中隨手一翻都是#某某演技#
破局——
從演員、觀眾到平臺,每個人都有使命
與其說演技類綜藝不一定能選出好演員,倒不如說好演員未必能得到好機會。
這些年做演員的門檻低了,從市場的眼光來看,演技可以培養,人氣則可遇不可求。
製片人劉寧認為偶像歌手到演員可以值得S級
對於很多正面臨著行業內激烈競爭的演員,特別是大批青年演員們來說,上演技類綜藝,是他們被業內人士或觀眾關注的一種突圍途徑。
而假如暫時沒有獲得這條上升通道,如果對這行有執念,也只能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等待時機。
李誠儒就勸年輕人多讀書,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仍然非常有道理:「演員是只拼形象的嗎?從根上咱們就先入手。你的形象是你先天帶來的,但文化不是,這是後天積累,沒有這些積累,你怎麼可能演好戲?」
退一萬步說,逐利是資本的本能,假如螢屏上被熱捧的都是缺乏演技的快消品,那從觀眾、演員、製片方到平臺,沒有一環是無辜的。只有當觀眾真正肯為好演員買單時,演技至上才不會淪為一句口號。
至於演技類綜藝,真的指望它改變目前影視圈的現狀,可能是我們太天真了。
倒不如拿它當一檔社會節目來看,這裡邊藏著的盤根錯節、人情冷暖,文化人互不認同卻不好在臺上說破,綿裡藏針的樣子,才真真是一齣好戲。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