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近期,以《霧山五行》為首的幾部國產動畫重新掀起了「國漫崛起」的討論。《霧山五行》是由林魂導演主創的三集動畫作品,每集時長約40分鐘。在劇本明顯存在短板的前提下,水墨風的場景表現,以及吸收了《火影忍者》《無皇刃譚》等經典作畫橋段、極富衝擊力的打鬥表現,使作品獲得觀眾的高度評價,一度被譽為「國漫之光」。導演林魂在艱辛的製作條件下,以其「一體機」式的全面才能,也被稱作「靈魂導演」。每當動畫OP(片頭)結束,「林魂」的名字出現在屏幕上時,都有許多「注入林(靈)魂」的彈幕飄過。
人們期待一部好動畫,真的太久了。
或者也可以說,近年來,人們一直在期待好動畫,而每一部好動畫的出現,都在重新制定「好」的標準,抬高人們對「下一部」的期待。《霧山五行》就是其中的一例。
但是,隨之而來的「國漫崛起」話題卻引來了爭議:「國漫不是那個漫,崛起也不是那個起」(羊廷牧語);「沒有『動漫』這種東西,沒有!沒有!沒有!」(夏達語)。這背後有兩個一直存在的問題:「國漫」到底是什麼?中國動畫崛起了嗎?
我們先擱置對《霧山五行》的評價,只看兩個問題。
首先,是再度被熱議的「國漫」一詞。
這個詞,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裡並不陌生,它是「國產動漫」的簡稱。一些觀眾把《霧山五行》稱為「國漫之光」,正是在「國產動漫」的意義上讚美它。
可是,「動漫」從來都不是一個準確的命名,甚至飽受詬病。這是一個國人發明的詞彙,而且是完全站在受眾角度去傳播的。曾經,在國內尚未形成動畫、漫畫產業的年代,人們用「動漫」指代來自日本的動畫和漫畫。後來這兩個產業慢慢發展,有了自己的行業要求,「動漫」這個模糊不清的概念也就有了分開的必要:動畫的歸動畫,漫畫的歸漫畫。最關鍵的是,在「以畫面重新創造動作」(動畫)和「用分鏡講故事」(漫畫)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在這個前提下,「國漫」嚴格說只能是「國產漫畫」的簡稱。與之相對,也有人把「國產動畫」簡稱為「國動」,流傳度不是特別高,但能準確區分。然而,「動漫」這個說法實在太過深入人心,「國漫」也因為一次次討論,反而成為日常語言的常見詞彙。特別隨著近年來國產動畫在網絡和影院取得的有目共睹的進步,「國漫」還有變成偏正短語的趨向:越來越側重動畫、忽視漫畫。這種狀況,對兩個行業都不夠友好。
為了不混亂,其實最好不用「國漫」,而使用「國產動畫」和「國產漫畫」。它違反了說話省力的原則,但不會造成誤會。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未來,「國漫」這個詞在政策、商業和習慣的配合下,終於洗去被詬病的一面,如打破「動漫」是小孩子專屬的偏見,重新被接受,新的形式(動態漫畫、短視頻動畫、AI動畫……)出現消解原有藝術的邊界等。這倒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或許那時將出現一個新的命名。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國產動畫真的崛起了嗎?
國產動畫,特指國產商業動畫,而且一度排除了大量兒童向作品(如《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特指青少年向、乃至全年齡向的商業動畫,並期待它能形成如日本、美國動畫那樣的「亞文化氛圍」。
這兩年,隨著所謂「二次元文化」的泛化,上述定義開始鬆動。「亞文化氛圍」已經出現,人們開始更重視「國」字頭和藝術水準。因此,國產動畫的自我追溯,最早就可以到新中國成立前的萬氏兄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美術片。但是,在這二者之間,製作者、受眾、風格(美學)、技術等的斷裂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美術片廠被迫「轉型」,幾乎全軍覆沒後,國產動畫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的新事物。它一邊以美日商業動畫為師,一邊期待創作出屬於中國的特殊風格。
這時,以《秦時明月》《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羅小黑戰記》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一點點改變著普羅大眾對「動畫」兒童、低齡、幼稚的刻板印象。人們逐漸承認動畫能講出一個好故事、能打通各個年齡層,是一種與電影、電視劇並肩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對於本就喜歡動畫的受眾來說,他們看到了國產動畫作品在數量、質量上的顯著提高,且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價值觀念,也會感到鮮明的「進步」。兩相結合,「國產動畫崛起」的呼聲便越來越高,每次出現高水平的作品,就要重新討論一番。
實際上,「國產」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超越心態」的產物——既然「日本動畫」「美國動畫」存在,那「中國動畫」也理應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國漫」成為討論話題,實際上也是順著「國產電影」和「國產劇」的討論而來的,背後有民族心態。
這和日本早年看迪士尼的心態如出一轍——美國有迪士尼動畫,日本也應該做出在藝術水平和質量上相當的動畫。這在日本動畫初期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類似地,它在中國動畫發展的過程中,也是推力。一次次說「崛起」,不見得是真的「崛起」,卻是心態的折射。現在中國動畫人面臨著更多學習對象和進步空間:日本動畫、美國迪士尼,和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以上海美術製片廠為代表的新中國藝術片動畫,以及新的數碼技術……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未來產生好作品的條件。
最後還是要潑點冷水。
回到開頭的《霧山五行》。我認為,與其說它是「國X之光」,不如說它是動畫人的一次「蚌病成珠」。直到今天,動畫製作仍然是一個勞動強度極高但收入卻不那麼高的行業(這裡不包括為遊戲製作的動畫),動畫人「用愛發電」的例子不在少數。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頂住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偏見。因此,若要自信地講出「中國動畫崛起」,最首要的,應該是改善創作環境:不僅要把蛋糕做大、切蛋糕的姿勢還要規範、社會接受度也要提高,而不是跳過這些,直接要求「靈魂」。
也就是說,在這些條件尚不穩定的情況下,要讓國產動畫成長為一門成熟的藝術、要等待偉大的藝術家和高光時刻的降臨,還需要做很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