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勇於開拓的歐洲人對於遠在東方的中國有了越來越全面的了解,當時歐洲社會上普遍流傳的是關於中國的正面形象。啟蒙運動期間,一眾傑出的歐洲思想家更是毫不吝惜自己謳歌中國的溢美之詞。
但是到了18世紀中後期,歐洲的社會輿論開始向批判中國轉變,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歐洲的「中國熱」是如何興起的?為何後來又趨於衰落呢?
興起:瓷器商和傳教士口中的「天神之國」
1700年1月7日,法國的凡爾賽宮內正在舉行一場隆重的世紀之交舞會,名字叫做「中國之王」。與會的有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也有濃妝豔抹的顯貴命婦。伴隨著一陣震撼人心的樂聲,路易十四國王穿著富有中國特色的服飾華麗登場,只見他坐在一頂中國式的八抬大轎中,向四面簇擁的民眾揮手致意,好不風光,全場圍觀的人不禁連連讚嘆。
這場精心策劃的「中國式」舞會,是18世紀流行歐洲一個世紀之久的「中國熱」的一個小小縮影。
18世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也是歐洲人開始全面研究中國的新階段。
追溯「中國熱」的興起,就要從新航路的開闢說起。善於發現、勇於開拓的歐洲航海家不但給歐洲國家帶來了不計其數的殖民財富,也在客觀上打開了中西方物質文明交流的大門。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啟了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渠道。從此以後,來自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以荷蘭、葡萄牙、英國等國的商人為中介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引發了當地人民對於這些外來商品的強烈興趣。
當時的中國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天神之國」,而江西景德鎮等地盛產的瓷器則更是令他們嘆為觀止。法國國內設立了許多中國瓷器加工廠,在那裡進行對中國瓷製品的加工、模仿和裝飾,然後發往全國各地,賣給皇室和貴族。在當時的歐洲,瓷器儼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財富和權力的代名詞。
除了瓷器之外,中國的手工藝品、家具、紡織品、繪畫作品等也引起了歐洲人的濃烈興趣,貴族階層紛紛搶購,爭相炫示,以擁有一件中國風的物件為無上的榮耀。王公貴族的推崇備至促使大批商販轉行販賣中國商品,同時也在民間形成了一股追求中國事物的時尚風潮。
18世紀中期,這股「中國熱」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已經滲透到園林建築、戲劇文學、娛樂休閒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對於千萬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情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熱」在歐洲的興起,與另一撥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包括利瑪竇等遠赴重洋去往中國傳播教義的傳教士們,以及首批赴歐留學的中國學生。鼎鼎有名的沈福宗、楊德旺、黃嘉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利瑪竇為代表的的來華耶穌會一直以來對中國本土的宗教採取寬容的「適應政策」,主張對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秉持開放的態度,以利於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1697年,法國神甫白晉從中國返回拜見路易十四,帶回了康熙皇帝相贈的49卷中國插圖書籍,以及白晉自己撰寫的《中國現狀》圖冊,自此拉開了18世紀發生在法國的「中國熱」的序幕。
此後,許多文學家、思想家都曾根據自己對中國的了解發表過著名的論述,大量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遊記等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
衰落: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習俗引發了歐洲教會的「禮儀之爭」
隨著啟蒙運動在歐洲的發展,「自由、平等」的進步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歐洲社會關於中國的輿論慢慢發生了變化。「禮儀之爭」是基督教在華時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對東西方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643年,傳教士黎玉範在給羅馬教廷寫的一封《中國禮儀報告》中,直言不諱地之處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敬孔祭祖」具有明顯的宗教性質,與基督教義格格不入,應當予以打壓,由此揭開了歐洲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序幕。
此後,以耶穌會和多明我會為代表的雙方在對待中華禮儀應當持有的態度上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多明我會出版的《中華帝國縱覽》一書,全方位地攻訐耶穌會在中國傳統禮儀問題上的立場,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此外,很多其他關於中國的書籍也不斷出版發行,或美化褒揚中國,或進行不遺餘力的醜化否定。
「中國人『敬孔祭祖』的傳統禮儀引起了歐洲人的廣泛關注。耶穌會認為這只不過是民間習俗,沒什麼好議論的;而很多傳教會則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這場筆墨之爭對歐洲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大量文章、書籍出版,對這一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聖西蒙《回憶錄》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頒發名為《自登基之日》的諭令,宣布絕大部分在華傳教士失去合法居住權,必須立刻離開中國。隨著傳教士的離去,歐洲人了解中國的渠道也大大減少了。到了18世紀後期啟蒙運動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產生了顛覆性的劇變。
由於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排斥權威、追求理性,所以曾經被作為古老文明典範的中國很快受到了輕視。
「中國熱」為何終歸衰落?啟蒙運動使歐洲人的價值觀念發生劇變
歐洲的啟蒙運動湧現出一批思想先驅,其中的伏爾泰和魁奈是傾向「中國熱」的代表人物,而孟德斯鳩等人在對中國及東方文明總體上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中國的古老和穩定性是缺乏進步、因循守舊的表現,現代人的優越感從18世紀開始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衝擊,歐洲人自己傳統的古典文明和《聖經》說教也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
1748年,《論法的精神》一書出版,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學的開山之作,全書共31個章節,其中有10章是完全論述中國的。在作者孟德斯鳩看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是專制主義的天下,社會的運轉機制完全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中,根本毫無法律性可言。
「在中國,任何對皇帝不敬的人都要被處死,而法律條文又沒有明確規定'不敬'的定義和範圍,所以皇帝隨便找一個藉口就可以剝奪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滅族。」「在中國,兒子犯罪,父親也要受到處罰,這說明中國人並沒有'榮譽'觀念。而如果父親犯罪,則妻子兒女都要受罰,這不符合法律的宗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此外,法國的《支持與反對》《近代著作評論》等刊物也成為批判中國社會的前沿陣地,認為中國政府法制的穩定並非先進,而是尾大不掉長期積累的結果。
「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向外國人學習。雖然它被吹噓成富庶繁榮的『天朝上國』,但卻允許棄嬰現象的存在,這說明其糧食生產不足以養活龐大的人口。雖然中國有著安穩和平的現狀,但這並不是政治體制的功勞。中國的倫理道德令人無法理解:父母可以主宰孩子的生死,即便殺死孩子也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而由於中國人的因循守舊,這一點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得到改善。」——《支持與反對》
結語
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人對於中國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進程,歐洲人的世界觀開始從崇尚古制向宣揚進步發展,經典文化的重要性不斷降低。古老而又充滿神秘感的東方古國形象,隨著鴉片戰爭的戰敗不復存在,曾經風靡歐洲的「中國熱」也化作塵埃隨風飄散了。
參考文獻:
《中國現狀》
《世界通史》
《論法的精神》
《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