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國」到引發禮儀之爭,17世紀歐洲「中國熱」為何終衰落?

2020-12-10 蘭陵文史

16世紀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勇於開拓的歐洲人對於遠在東方的中國有了越來越全面的了解,當時歐洲社會上普遍流傳的是關於中國的正面形象。啟蒙運動期間,一眾傑出的歐洲思想家更是毫不吝惜自己謳歌中國的溢美之詞。

但是到了18世紀中後期,歐洲的社會輿論開始向批判中國轉變,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歐洲的「中國熱」是如何興起的?為何後來又趨於衰落呢?

興起:瓷器商和傳教士口中的「天神之國」

1700年1月7日,法國的凡爾賽宮內正在舉行一場隆重的世紀之交舞會,名字叫做「中國之王」。與會的有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也有濃妝豔抹的顯貴命婦。伴隨著一陣震撼人心的樂聲,路易十四國王穿著富有中國特色的服飾華麗登場,只見他坐在一頂中國式的八抬大轎中,向四面簇擁的民眾揮手致意,好不風光,全場圍觀的人不禁連連讚嘆。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這場精心策劃的「中國式」舞會,是18世紀流行歐洲一個世紀之久的「中國熱」的一個小小縮影。

18世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也是歐洲人開始全面研究中國的新階段。

追溯「中國熱」的興起,就要從新航路的開闢說起。善於發現、勇於開拓的歐洲航海家不但給歐洲國家帶來了不計其數的殖民財富,也在客觀上打開了中西方物質文明交流的大門。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啟了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渠道。從此以後,來自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以荷蘭、葡萄牙、英國等國的商人為中介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引發了當地人民對於這些外來商品的強烈興趣。

當時的中國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天神之國」,而江西景德鎮等地盛產的瓷器則更是令他們嘆為觀止。法國國內設立了許多中國瓷器加工廠,在那裡進行對中國瓷製品的加工、模仿和裝飾,然後發往全國各地,賣給皇室和貴族。在當時的歐洲,瓷器儼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財富和權力的代名詞。

除了瓷器之外,中國的手工藝品、家具、紡織品、繪畫作品等也引起了歐洲人的濃烈興趣,貴族階層紛紛搶購,爭相炫示,以擁有一件中國風的物件為無上的榮耀。王公貴族的推崇備至促使大批商販轉行販賣中國商品,同時也在民間形成了一股追求中國事物的時尚風潮。

18世紀中期,這股「中國熱」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已經滲透到園林建築、戲劇文學、娛樂休閒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對於千萬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情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熱」在歐洲的興起,與另一撥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包括利瑪竇等遠赴重洋去往中國傳播教義的傳教士們,以及首批赴歐留學的中國學生。鼎鼎有名的沈福宗、楊德旺、黃嘉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利瑪竇為代表的的來華耶穌會一直以來對中國本土的宗教採取寬容的「適應政策」,主張對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秉持開放的態度,以利於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1697年,法國神甫白晉從中國返回拜見路易十四,帶回了康熙皇帝相贈的49卷中國插圖書籍,以及白晉自己撰寫的《中國現狀》圖冊,自此拉開了18世紀發生在法國的「中國熱」的序幕。

此後,許多文學家、思想家都曾根據自己對中國的了解發表過著名的論述,大量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戲劇、遊記等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

衰落: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習俗引發了歐洲教會的「禮儀之爭」

隨著啟蒙運動在歐洲的發展,「自由、平等」的進步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歐洲社會關於中國的輿論慢慢發生了變化。「禮儀之爭」是基督教在華時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對東西方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643年,傳教士黎玉範在給羅馬教廷寫的一封《中國禮儀報告》中,直言不諱地之處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敬孔祭祖」具有明顯的宗教性質,與基督教義格格不入,應當予以打壓,由此揭開了歐洲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序幕。

此後,以耶穌會和多明我會為代表的雙方在對待中華禮儀應當持有的態度上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多明我會出版的《中華帝國縱覽》一書,全方位地攻訐耶穌會在中國傳統禮儀問題上的立場,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此外,很多其他關於中國的書籍也不斷出版發行,或美化褒揚中國,或進行不遺餘力的醜化否定。

利瑪竇

「中國人『敬孔祭祖』的傳統禮儀引起了歐洲人的廣泛關注。耶穌會認為這只不過是民間習俗,沒什麼好議論的;而很多傳教會則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這場筆墨之爭對歐洲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大量文章、書籍出版,對這一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聖西蒙《回憶錄》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頒發名為《自登基之日》的諭令,宣布絕大部分在華傳教士失去合法居住權,必須立刻離開中國。隨著傳教士的離去,歐洲人了解中國的渠道也大大減少了。到了18世紀後期啟蒙運動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產生了顛覆性的劇變。

由於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排斥權威、追求理性,所以曾經被作為古老文明典範的中國很快受到了輕視。

「中國熱」為何終歸衰落?啟蒙運動使歐洲人的價值觀念發生劇變

歐洲的啟蒙運動湧現出一批思想先驅,其中的伏爾泰和魁奈是傾向「中國熱」的代表人物,而孟德斯鳩等人在對中國及東方文明總體上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中國的古老和穩定性是缺乏進步、因循守舊的表現,現代人的優越感從18世紀開始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衝擊,歐洲人自己傳統的古典文明和《聖經》說教也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

1748年,《論法的精神》一書出版,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學的開山之作,全書共31個章節,其中有10章是完全論述中國的。在作者孟德斯鳩看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是專制主義的天下,社會的運轉機制完全掌握在皇帝一個人手中,根本毫無法律性可言。

「在中國,任何對皇帝不敬的人都要被處死,而法律條文又沒有明確規定'不敬'的定義和範圍,所以皇帝隨便找一個藉口就可以剝奪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滅族。」「在中國,兒子犯罪,父親也要受到處罰,這說明中國人並沒有'榮譽'觀念。而如果父親犯罪,則妻子兒女都要受罰,這不符合法律的宗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此外,法國的《支持與反對》《近代著作評論》等刊物也成為批判中國社會的前沿陣地,認為中國政府法制的穩定並非先進,而是尾大不掉長期積累的結果。

「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向外國人學習。雖然它被吹噓成富庶繁榮的『天朝上國』,但卻允許棄嬰現象的存在,這說明其糧食生產不足以養活龐大的人口。雖然中國有著安穩和平的現狀,但這並不是政治體制的功勞。中國的倫理道德令人無法理解:父母可以主宰孩子的生死,即便殺死孩子也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而由於中國人的因循守舊,這一點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得到改善。」——《支持與反對》

結語

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人對於中國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進程,歐洲人的世界觀開始從崇尚古制向宣揚進步發展,經典文化的重要性不斷降低。古老而又充滿神秘感的東方古國形象,隨著鴉片戰爭的戰敗不復存在,曾經風靡歐洲的「中國熱」也化作塵埃隨風飄散了。

參考文獻:

《中國現狀》

《世界通史》

《論法的精神》

《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

相關焦點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一方面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在近200年間,兩者之間的相識、交融開出了絢爛的文明花朵,成為這一時期人類在文化上最大的收穫、最寶貴的成果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沒想到這又激怒了群臣,一時引發了混亂。群臣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朱厚熜,他毫不示弱,下令逮捕了一百三十四人,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杖責。受杖者達一百八十多人之眾,其中十七人更是被當場活活打死,這場死諫以皇帝朱厚熜的勝利而告終。至此,大禮儀之爭基本落下帷幕。朱厚熜迎立其父靈位於京,正式下詔改稱孝宗皇帝和皇后為伯父母,生父母為皇考和聖母,並為其父上皇帝尊號。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
  • 曾經的老牌歐洲強國:荷蘭的前世今生,衰落在於國小勢微
    中世紀到近代的尼德蘭地區,一直都是歐洲海外貿易的一個進出口港灣,可以說當時東西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如果要走水路,那麼就必定要經過尼德蘭地區,所以,在歐洲這塊群雄逐鹿的地方,誰掌握了尼德蘭地區,就相當於掌握了歐洲貿易的中轉站。
  • 歐洲槍騎兵的17世紀落幕,全身板甲加重型騎槍,也擋不住時代變了
    編者按:在之前關於歐洲夾槍衝鋒的《歐洲騎士出行必備: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竟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文章中,提到曾經堪稱歐洲最具標誌性的槍騎兵,在17世紀卻意外的走向了衰落。好吧,光這樣一說,可能大家都難免會覺得這個說法簡直就是個暴論。那麼本期就專門說下,在17世紀的歐洲究竟發生了什麼,竟然讓手持騎槍的騎兵們,險些在歐洲退出歷史舞臺呢?
  •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這座城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這裡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佔蒂翁,拜佔廷是它的拉丁名字。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從此,這座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帝國隕落的那天。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玫瑰十字會:用處女描述科學,17世紀德國的真理和利益之爭
    相傳玫瑰十字會的創立者是克裡斯蒂安羅森克魯茲這位傳奇性的歷史人物,但其真實 存在與否,一直都是一個未解之謎,玫瑰十字會的標誌性圖案是血紅色的玫瑰花 中心鑲嵌著一枚神聖的十字架,恪守隱匿和保持秘密是兄弟會自始至終所遵循的 信條和守則。也代表了17世紀德國的權力和文化之爭。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新舊航路之爭:與奧斯曼帝國的強硬相比,大明為何比較內斂?
    大明朝,從建國一直到16世紀,雖然中間有土木堡之變,但因為于謙等人迅速推舉了新皇帝景泰帝朱祁鈺,抵擋住了蒙古的進兵保住了北京,其後雖然蒙古經常南下,但在明朝的防守反擊下沒有致命的危險,在16世紀初期也就是正德的時候,放眼整個亞洲能夠威脅明朝存在的政權可以說是沒有的。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Papi醬引發的「冠姓權」爭議和美劇《美國夫人》中的女性力量角逐。Papi醬「冠姓權」爭議:「隨父姓」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嗎?在不久前的母親節,短視頻博主Papi醬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網友們對「冠姓權」的大討論。
  • 步兵與騎士之爭:步兵改革為何能夠終結騎士時代?
    即使騎士無堅不摧,成為中世紀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時代楷模,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依舊如同曇花一現,他的衰落與另外一個制度緊密相關。與騎士制度相對應的是步兵改革,也正是因為步兵改革,最終騎士被步兵擊敗,曾經的榮耀也不復存在,那麼步兵改革為何能夠終結騎士時代,結束騎士的榮耀而且成為貴族階級衰落的開始呢?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壹戰國時期的國家爭霸及統一歷史,秦國的強勢崛起無疑是一條主線,但幾大傳統強國如魏國、楚國、齊國的逐步衰落,也是與之同步的必然歷史進程。有意思的是,這三大國家的衰落呈現出相同的特點,往好了說是遭到了天下各國聯合、連橫、合縱的重創,難聽的就是被「群毆」了。
  • 17世紀時,巔峰時期的滿清八旗如果西徵,有可能徵服歐洲嗎?
    因此,毫無疑問的是,17世紀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清朝八旗兵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隊之一。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17世紀時最強的八旗兵,如果大舉西徵,有可能徵服歐洲嗎?當然不可能,這種假設本來就是痴人說夢。第一,17世紀的發騎兵戰鬥力固然不弱,但是,此時的八旗兵卻並不具備遠徵的可能。
  •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從歐洲雄獅到折翼的雙頭鷹
    作為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王室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絕對是世界歷史上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這個起源於公元六世紀阿爾薩斯的法國公爵家族分支的貴族勢力,在初始階段很有點豪門棄少的感覺,經過幾百年的勵精圖治,在將勢力擴張到瑞士阿爾高州等地區後,家族一代目拉德波特於1020年在此地建立了家族的第一座城堡——鷹堡,又稱哈布斯堡,
  • 17世紀「線膛槍」射程遠、精度高,為何歐洲軍隊卻喜歡「滑膛槍」
    但歐洲軍隊所裝配的絕大多數都屬於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而且這種情況更是持續到了1848年,也就是十九世紀中葉,在跨越了近兩個世紀以後,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才被有膛線的「燧發線膛槍」逐漸取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東方問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歐洲主要國家的盤算與行動
    東方問題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而產生的,是指近代歐洲列強為爭奪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的領土和權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國際問題。在19世紀專門被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
  • 摩納哥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家,為何一國之君不叫國王,叫親王
    歐洲是現代科技和民主制度的起源,歐洲國家也是今天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體系的締造者。不過歐洲在歷史上也經歷了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歐洲的版圖雖然不大,不過王國可不少,其中就有小國摩納哥。 摩納哥的土地面積在世界上排名倒數第二,也就比袖珍國梵蒂岡大了一些而已。
  • 從縱橫各大洋到如今的歐洲二流,西班牙是如何沒落的?
    我們常說,歐洲近代歷史就是一部殖民擴張史。然而,與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英法等國不同的是,對於西班牙,大多數人的印象恐怕就只剩下了西班牙鬥牛士,而不是曾經一度佔據世界殖民霸權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為何西班牙作為初代「殖民霸主」,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早早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