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天讀書認為:「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 惟聞女嘆息 」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木蘭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遇到敵人能夠舉起刀打仗,敵人退卻可以放下槍生活,能文能武,報效國家,熱愛生活、尊老愛幼的淳樸形象。
一、花木蘭作為古代典型的婦女形象,具有代表性和劃時代的意義
【1】花木蘭的人物塑造前無古人女性,除了母系社會之外,其餘均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出現
在此作品之前,對於女性的描寫局限性非常大,多數作品旨在貶低女性
之前對於女性的描寫均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詞語,將女性描寫為花瓶的居多。
甚至許多作品都將女性描寫為紅顏禍水,有一些歷史事件只要一牽扯到女性就會將女人作為贏取戰役的籌碼或者工具。
比如美人計,比如連環計。
如果事件失敗,就會將責任怪在女人身上。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描寫花木蘭替父從軍,立下戰功後又回故鄉的故事。
從正面描述女性的偉大。
【2】《木蘭辭》展現了能文能武的女性形象在這部作品中,女性被描寫為能文能武,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報效祖國的光輝形象。
不僅如此,在戰場奮勇殺敵,聰慧過人,吃苦耐勞,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塑造了有勇有謀的形象。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在獲得戰功後,並不留戀官場的紙醉金迷,而是非常理智的提出:木蘭不用尚書郎,送兒還故鄉的淳樸願望。
國家需要我時,我義不容辭,當和平年代時,我最嚮往的還是承歡膝下,孝敬父母,回家過平凡的生活。
可愛的、聰慧的、睿智的花木蘭形象躍然紙上。
二、木蘭詞歌頌老百姓報效祖國的光輝形象
【1】替父從軍體現了當時老百姓的普遍現象,說明愛國的觀念根深蒂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雖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一樣不會退縮,替父從軍,上戰場殺敵,是每一位老百姓的責任。
替父從軍應該不是一家有這樣的現象,應該是普遍現象。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不僅如此,還自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裝備好行頭,加入到抗敵的隊伍當中。
當時的老百姓不計回報,忘卻小家顧大家的偉大形象,愛國的觀念根深蒂固。
【2】體現了老百姓團結一心的無私奉獻精神國家號召,老百姓積極響應,上戰場奮勇殺敵,只需一紙軍帖,便可一夜之間集齊千軍萬馬。
不可謂不感動、不可謂不令敵人驚悚。
有這樣團結一心的信念,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敵軍不能擊退?
三、古代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
【1】木蘭回故鄉受到禮遇,說明老百姓對精忠報國英雄的崇拜之情從古至今,只要有戰爭,就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老百姓非常痛恨戰爭
所以上戰場殺敵的英雄們就是老百姓崇拜的對象
他們心裡明白
正是這些不畏生死的大義凌然才換來了大家的和平
他們是最可愛的逆行者
【2】木蘭回故鄉,再次穿上紅裝,體現了女性的美麗和可愛「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穿上軍裝,我是「男兒郎」
「脫我戰時袍 著我舊時裳」
卸下軍裝,著我舊時裳,我是一個熱愛紅妝的女嬌娥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大家都驚詫,木蘭居然是一個姑娘
在驚訝的同時都發出讚嘆之情
原來是一個並不嬌氣的女嬌娥,一起和我們在戰場殺敵衛國。
【3】大家對保家衛國英雄的愛戴之情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孩子回家,從戰場平安歸來,父母都趕緊出來迎接妹妹也在張羅著迎接姐姐花木蘭,小弟忙著烹羊宰牛迎接貴客
老百姓也來圍觀,目睹英雄的風採
說明大家對保家衛國英雄的愛戴之情
仰慕之情
老百姓嚮往和平
可是總有人負重前行
老百姓從心底裡感激這些負重前行的奉獻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