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 記者 鄭浩 通訊員 張付慶 魏方方
一年年堅守,將磷文章做到極致;一次次破題,讓中國製造走進現實;一項項攻關,刷新行業技術高度。歲月寒暑,匠心不移,為中國冶煉鑄造加「料」,為科技創新添智,為中國製造助力,他就是——河南豫中新材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蘆永軍。
蘆永軍是從原臨潁縣磷肥廠的一名國企下崗職工一步步成長為國產鑄造冶煉輔助材料研發的帶頭人。30多年來,他以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的執著和毅力,依託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領研發團隊孜孜以求地向行業技術高地邁進,使企業成為除渣劑等行業標準制定、用創新創造打破了國外產品和技術壟斷,數次改寫和刷新了國產鑄造冶煉輔助材料研發紀錄,先後被評為漯河市勞動模範、漯河市第十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第二屆漯河工匠、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
一股恆勁,咬定「磷」字不放鬆
1986年7月,蘆永軍中專畢業,被分配到臨潁縣磷肥廠,從事設備維護工作。剛入廠,面對陌生而複雜的生產機器,他發現要想維護駕馭好這些設備,必須撲下身子好好學習,才能學懂弄通它們的工作原理與性能。在工作中,凡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主動向老師傅請教,成為師傅眼裡最好學的徒弟。由於勤學好問,他很快熟悉了各種設備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對設備維護更加得心應手,並從中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1992年4月,在維護一臺熱風爐時他發現,由於熱風爐設計溫度只有100攝氏度,使得鈣鎂磷肥生產噸焦耗能大、效率低,如果適當增加入爐風溫,就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於是產生了改進熱風爐的想法。但讓想法變為做法並非易事,因為涉及風壓、流速、流量、換熱面積、鋼材材質的選用、尾氣燃燒發熱量等多個學科數據,這對當時只有中專文化水平的他來說,迎來了人生的一次挑戰。
面對挑戰,他下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知道,只憑一線的經驗積累還不夠,弄通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樣重要。為此,他買來了鋼鐵冶煉、磷肥生產與工藝、窯爐設計等方面的一大摞書籍,一邊充電一邊對照著熱風爐的設計構造進行研究,慢慢形成了技改思路。他在熱風爐上加裝了循環散熱片改進風的流向提高高溫區的停流時間、降低阻力,利用尾氣燃燒加熱殼體從而提高爐溫。投入一線為他創新發明提供了沃土。經過反覆試驗和改進,使入爐風溫逐步提高到400攝氏度,鈣鎂磷肥生產噸焦耗能則降低40公斤。「改進型熱風爐」正式投入使用後,每年節能降耗達500萬元以上,節約了大量的生產成本。後來,這項技改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更激勵了他技術創新的熱情,使他很快由一名普通技術員走到了設備技術科科長的位置。
1998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逐步陷入困境,他也成了一名下崗職工。面對再就業選擇,他堅持發揮技術特長,圍繞「磷」字做文章,帶領30多工友籌集資金成立臨潁縣潁北冶煉廠,利用黃磷副產品生產鑄造用磷鐵產品,開啟了創業路。由於技術過關,企業當年就實現經營收入160萬元。
嘗到技術的甜頭,他帶頭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充電,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和企業研發能力,生產的磷鐵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在技能提升過程中,他還找到並確定一種新的磷鐵及其製備方法,並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面對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斷升級和客戶需求細化,他還帶隊開發了高鎳磷鐵、低鈦磷鐵、磷鐵微粉等系列產品,產品應用領域也由單一的鑄造拓展到電工鋼、防腐塗料、金屬切割工具等冶金、化工領域,產品先後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巴西等國家。通過創新發展,民營小廠辦成了以新材料生產研發為主的科技型、出口型企業,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
一股犟勁,終成「中國製造」圓夢人
在主持研發生產的鑄造輔助材料中,除渣劑是一個主要產品。在冶煉鑄造中,該產品對鐵水除渣起決定性作用,其效果直接關係到鑄件質量。而在該產品實現自主研發生產之前,他們曾長期代理銷售國外除渣劑,每次看到那些外文字母他就萌生一個想法,如果我們自己也能夠生產這樣的產品,在包裝上標註「中國製造」並附上中文說明書,那該有多好。
這種想法多了,在他頭腦中就形成了一種夢想:能否掌握除渣劑核心技術並擁有該項技術研發的話語權,對我們國家冶煉鑄造業發展將是極為重要的。既然重要,那就改變現狀。2006年,他組建技術研發團隊,他便是這個團隊的領頭羊,下決心實現除渣劑的國產化。面對技術上了空白,他帶領技術團隊從原料入手,分析化驗國外產品的理化指標,一次一次進行配比試驗,在上千次的實驗中,逐步掌握了除渣劑研製核心技術。經過一年晝夜不停的攻關,終於生產出了能夠媲美國外除渣劑的一種鑄造用除渣劑產品,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該項專利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扭轉了我國在除渣劑研發生產領域沒有核心技術的不利局面。國產除渣劑替代進口產品後,國內市場佔有率達10%以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國鑄造企業的進口成本。2016年,這項技術發明成果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代理銷售國外除渣劑,到同類產品實現自主研發生產,憑著一股「外國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的犟勁,終於實現了「技術突圍」,在新材料研發生產領域成為「中國製造」的圓夢人,讓中國冶煉鑄造添加上了自己研發生產的輔助材料。
一股鑽勁,贏得「領軍碩果」滿枝頭
在充當行業創新探路尖兵的同時,蘆永軍注重將個體優勢轉化為群體力量、將外在優勢轉化為內在優勢。通過與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中鋼研、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他成立了博士流動站,招納技術骨幹,進一步拓寬產品研發應用領域。其中,在技術團隊的密切協作下,由他主持的高速鋼預合金粉研發獲得重大突破,成功替代進口產品,目前已經通過省級成果鑑定,填補了國內空白。此後又帶領技術骨幹摸索出油漆添加劑製作改性工藝,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研發科學嚴謹、創新精益求精、成果不斷湧現,讓部分全國性行業標準委員會高度認可,相繼委託他的研發團隊牽頭修訂或者制定行業標準。比如,高硫鋼冶煉過程中通常採用硫化鐵增硫,卻因為雜質多、吸收率低,導致高硫鋼鑄件產品質量不穩定。2009年,他通過摸索研究,自行設計生產工藝,採用硫化亞鐵替代硫化鐵,使高硫鋼冶煉過程中的硫元素得到穩定控制。該生產工藝填補國內空白,隨後在國內鋼鐵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憑藉這一生產工藝形成的硫鐵及其製備方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還由此與武鋼聯合牽頭制定了冶金行業標準YB/T4551-2016。
鑽研技術成癮、一頭扎進「中國冶煉鑄造加料」的創新研究中的蘆永軍,靠著一股鑽勁,實現了「領軍碩果」滿枝頭,受到了全國鐵合金標準委員會、全國鑄造標準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信賴,先後委託蘆永軍牽頭對磷鐵、除渣劑等多項行業標準進行修訂或者制定,為中國冶煉鑄造業添加優質輔助材料,用匠心為「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從名不見經傳,到行業領軍,再到成為河南省冶鑄輔料工程研究中心和磷鐵、硫鐵、除渣劑行業標準制定企業,蘆永軍用30多年的匠心堅守,實現了為中國冶煉鑄造加好料,讓中國冶煉鑄造企業輔助材料生產研發具有國際話語權的最大追求。但他清醒地知道,創新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像燒開水一樣,自己所做的只有70度,前面還有一個100度的沸點等著他。為了那個沸點,他將一直在路上,永守匠心,創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