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Twentine是因為《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文筆不算華麗,勝在平實老練,起承轉合間自然流暢,又暗流湧動,用最平凡的筆觸刻畫出最深刻的感情,看完之後依然深陷筆者製造的情緒不能自拔。
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令人驚喜的小眾作者!
以下嚴重劇透,請謹慎觀看。
「如果你嚮往的方向是一片黑暗的泥沼你還會不會往前走?
楊昭想,我會繼續,繼續向前。
因為那片泥沼,是那麼的安靜,那麼的溫柔。」
楊昭是什麼樣的人?就像薛淼送給她的綠寶石戒指,包涵萬物的幽深綠色,冰冰涼涼,遺世獨立。
如果沒有遇見陳銘生,楊昭就只是別人眼裡驕傲冷淡的有錢人,知識和藝術孕育出的優雅氣質,透著良好的教養和淡淡疏離,縱然內心世界豐富精彩,但和外物自成結界,或許就這樣和她的那些充滿故事的陳年舊物一輩子也不嫌寂寞。
但是,沒有如果,遇到了陳銘生的楊昭,驕傲冷淡裡又透出點不諳世事的直白和呆萌,熱烈而鮮活,步步緊逼,橫衝直撞,生生劈開陳銘生封閉的世界。
他似乎為她打開了一道門,門的那邊,晦暗,孤寂。
沒有鮮花掌聲,沒有美酒佳餚,但是,卻有一些,更為真實的,更為原始的東西!
當陳銘生的朋友坐在路邊大排檔的塑料桌上揣測她是不是慕殘,是不是變態的時候,她或許也醍醐灌頂,哦,原來是這樣啊,那又怎樣?
她微笑著輕聲對陳銘生說:「我的欲望是真的,我的感情也是真的,我坦坦蕩蕩」
她就像一個戰士,在千軍萬馬前,捍衛自我。
你可以笑,可以謾罵,可以鄙夷。
她不會難過,不會辯解,也不會委屈。
我最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是楊昭,她是如此的自由而堅定!
如果沒有遇見楊昭,陳銘生也只是別人眼中每天開著計程車早出晚歸沉默寡言的殘疾人,沒有人關心他的過去,或許連他自己也不在乎他的未來。
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陳銘生不會是一個普通人,從他對毒品的熟悉程度,從警局人對他的特殊照顧,什麼身份已經呼之欲出,可那又怎麼樣呢,他和楊昭之間依然隔著荒蕪的現實、殘缺的肢體和世俗的眼光。
所以陳銘生不停的躲,楊昭不停的追,直到避無可避,陳銘生說:「楊昭,你別玩老子。」
人心是一片荒蕪的平原,黑暗籠罩,只有偶爾一聲驚雷,撕開了無極的天際!
我想來想去,怎麼在現實生活中平衡這樣的兩個人,我帶著這樣的疑問期待作者的答案,或許當時已經預感到這樣的故事怎麼可能會有一個歡喜的的結局?
陳銘生自己放棄了撐下去的念頭,他或許也在思考這個問,在毒品摧毀了他本已經殘缺的身體之後,他還要怎麼和楊昭走下去?沒有答案!
楊昭沒有參加陳銘生的葬禮,回了美國。只是每年的那一天都會回來看他,對他說一句:「陳銘生,明年我就不來了。」
楊昭過著她熟悉的原本應該過的生活,只是偶爾回憶,偶爾思念,偶爾不舍。直到第四年,一個回神,發現自己忘了在那一天去看陳銘生。
然後,戛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曾擁有一段時光,
在那段時光裡我能用我貧瘠的詞語描繪出每一分每一秒
我能用我枯竭的心靈記住所有細節
但這段時光很短暫
就像一個故事剛剛有了開篇就戛然而止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嘗試開啟新的故事
但沒有成功
我開始恐懼那種只能用「很多年過去了」來形容的生命
所以支撐了這麼久
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就算在索然無味的故事也要有一個結局
現在我很欣慰
因為這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終於完整」
楊昭曾經說過,是我,是我把他拉出來的。
我也曾想,如果他們不曾遇見,陳銘生是不是就不會死……
不過,幸好!
才恍然,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完美的結局。
以上,希望所有看到的人都幸福安康